这个没什么说的,我原来就在平安上海电销中心干过,各种加班,什么听别人录音,什么学习什么培训,去你mua。我就不一样了。你说任你说,我不听就是了,再牛逼你能拿我怎么样?开了我?过的可舒服了[吃瓜],还加班,主管说什么开个会干嘛的,超过下班半个小时我就说有事必须去办,有时候主管还:你确定吗。搞笑,我当然确定,根本不理她,每日时常打够了,话术也算都用了,坑不到人怪我咯。去你mua的想让我加班,不可能。
开头小编说几句:开公司最怕头脑发热,再没有任何业务基础的情况下就立马上项目了,当然了这之间也要分有实力的老板和没实力的老板,在企业实际经营过程中,足够优秀的创业者才能引领企业成长。至于好的赚钱的项目是不缺的,缺的是能实现项目目标的人才。作为管理者,对于人力、财务、组织等管理经验就要好好学一学了。
导读:做一次物流培训,拿一张资格认证,并不等同从此以后职业生涯的康庄大道,在物流培训市场鱼龙混杂的时候,睁大眼睛,挑好了老师,才有将知识转化成生产力的可能
做一次物流培训,拿一张资格认证,并不等同从此以后职业生涯的康庄大道,在物流培训市场鱼龙混杂的时候,睁大眼睛,挑好了老师,才有将知识转化成生产力的可能
不久前,听说美国某大学的MBA课程以中国企业为案例,分析为什么大多数中国企业知识和技术的传承能力低。案例中指出,中国的许多企业都存在技术流失现象,也有许多企业投入大量资金引进国外先进技术或思想,但总是不能植根在企业中,其中主要的原因是培训做得不够。
在任何一家渴望增长的企业里,培训都是必不可少的,无论是技能上的,还是意识上的,这都给了培训公司一个存在的理由。市场上的培训公司也应运而生,增长速度如雨后春笋。只是从掏钱买单的企业和个人来看,这个钱掏得是不是值得,大概只有他们自己知道。
火热的培训市场
从2004年开始,北京市场上的5大物流资格认证体系的6家领头物流培训机构红火了好一阵子。国际物流职业资格认证(ILT)、国际采购经理认证(CIPS)、国家物流师职业资格认证、物流职业经理认证、物流职业资格认证……批量复制了不少有志于进入物流圈的“持证者”。
除了国内外各种认证,不少曾在企业里有过实际操作经验的经理人们,也看好了这个机会,以做咨询为名,成了专职的培训师。
对于现在的物流培训市场,一位业内做的不错的培训师认为,用“鱼龙混杂”来形容如今的市场现状是再合适不过的。
单从培训的讲师来看,情况就不那么简单。物流在中国的发展也就是近来三四年的事情,因此早期的培训讲师大多是学校里物流专业的老师,以讲解国外的物流、供应链理念为。发展至今,这些讲师在企业与学校合作的物流项目中得到了理论付诸实践的机会,但总的来说是理念为主,实践经验为辅。这样的培训对于看好物流行业,刚入行的新手还是有一定的市场。
如今,专职讲师则是越来越受欢迎,这部分人的突出特点是有过几年在国内外知名企业的实战经验,对物流有着比较深刻的见解,企业和培训机构都比较喜欢找他们去做培训,因为他们有经验、也有时间去研究那些企业需要解决问题。这在企业从事某个项目的开展时特别需要。
在培训市场上还活跃着一批企业里的职业经理人。虽然他们不可能有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做调查,但本身在各自职位上的工作经历已让他们有足够的经验去跟学员分享。
当然,在这个培训市场中,也有不少浑水摸鱼的,比如一些上过几次课就自己去做讲师的也大有人在。大的形式上看,整个培训行业温度不减。
向培训要什么
培训,究其本意,是指针对某一特定技能对员工进行专业化培养,使其达到胜任具体工作的要求。培训有两个突出的特性特定性和专业化,而培训的目的则在改变改变旧有的知识体系和心智模式。
从概念上看,可以得出参加培训的学员的第一个需求,那就是知识体系。这种需求支撑了5大物流资格认证体系在国内市场上的红红火火。而今天3月,加拿大采购管理协会(PMAC)授权优迪斯教育集团,在中国首次设立认证总部,以注册职业采购师(CPP)和采购经理证书(CIP)两个世界级采购职业培训和认证项目全面推广他们的知识体系,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了知识体系内培训在中国仍有旺盛的市场需求。
有过多年培训授课经验的王大勇就发现,来参加培训的学员六成以上都是有工作经验的,他们往往希望通过这种系统认证的学习,在知识体系上增加筹码。一家公司人力资源部的负责人Lisa也表示,公司更希望员工是从知识到实践的全面发展。公司里有很多人做到今天的职位,往往更依赖于一步步的实践,他们可能有很好的实战经验,但缺乏知识体系的支持。所以对于这部分人,公司会通过一些系统课程给他们一个提升。
第二类需求则是实践经验,企业的物流经理中有这种需求的比较多。他们有的已成为大企业里的中坚力量,想通过短期培训来增加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Lisa分析,公司的培训一般有两种,一是内训,由公司高管或专业的技术人员作讲师,目的是加强部门之间的沟通。而外训则是请一些专门的机构来改进员工的操作水平,解决企业中存在的实际问题。“我们不需要课本。”Lisa说。
Lisa的公司经常会请专业培训机构进行外训,对培训后的结果也有严格的考核制度。每一次外训后,都会有一个培训问卷分别发给员工和讲题,考核学员对课程的认知及收获,以及收集讲师在讲课时发现的新问题。不仅如此,每次培训后还会在老师和学员之间,作为期3个月的跟踪复习,巩固培训成果。
不难看出,企业对于培训的选择还是相当理性的,据了解,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重视大范围的内部培训,平均每周都会有一次,他们需要的更多是能让员工学以致用的东西。
看似简单的要求,但外面的培训机构要做到让企业满意并不容易。一位跨国物流企业的总经理表示,很难找到合适的培训机构。“大家都很虚,企业真正要什么他们不了解”。他认为,给员工的培训是不是企业需要的,关键是要看谁在培训,拿什么在培训。“物流是国外引进过来的,一些老师还停留在20年前的课本,没有实际的指导意义,企业需要真正做事的人。”
有用的才是最好的
知识和经验成为培训的主题,一个培训对培训方是否能起到理想的作用,关键在于培训方对两者结合的把握,这也是买单者在掏钱之前得弄清楚的。
对于希望通过短期培训迅速建立自身知识体系的物流经理来说,以引进先进的知识体系为主的认证类培训值得一试。虽然目前物流市场上因持证者人数增长太快而对认证质量有所怀疑,但专业机构循前人经验而成的知识体系以及所积累的强大师资力量仍能为有心者所用。而对于想要进入这个行业的新手,一些含金量较高的认证既能为他们建立系统的知识体系,又能增加求职的砝码。毕竟,对于没有经验者,学历是他们唯一可以凭借的。
系统的学习也可以通过传统教育来获得,只是花费时间较长,成本较高。Harry在广州从事了3年物流工作,现在加拿大读生产管理硕士。在有了实践经验之后选择到国外学习,看中的是更加完备的知识体系,认为能学到更实用的东西。现在Harry所学的虽然不是物流专业,但其中涉及到物流课程,与原有的经验和知识融会贯通之后,他认为在今后的应用时能做更多的事情。
具体到企业,要通过培训解决实际问题,则要选择更有经验的讲师。北京乐思门咨询有限公司的总经理胡珉,在培训圈里一直被很多企业认为是做得不错的专职讲师。他认为大家之所以请他去做培训,主要是因为他能把理论和实践结合得比较好。对一件事情,依靠对具体数据的分析,做到量化的处理,在企业里会比较受欢迎。这种对实际问题有分析能力的培训,是企业中高层物流经理人需要的。
对于有心通过培训来改进管理的企业来说,对培训的要求则是具有更强的针对性,培训机构必须深刻理解企业当前遇到的问题。一位资深培训师讲起他所做的一次让企业评为有史以来最好的培训,为了这次客户关系管理方面的培训,他前期投入调查的时间就用了一个多月,虽然培训的课程一共只有4天。这样在上课时,他能经得住企业员工各种各样的提问,培训效果自然会好。
而要谈培训的针对性,对公司的情况了解得最清楚的莫过于企业的内部人员。Tom是一家国内台资企业的培训部门主管,说起对员工的培训,他仿佛对外面培训市场的变化并不怎么感兴趣,“我从不没到外面找过讲师”。在他所处的这家公司,对员工的培训周期一般都不会超过一周,在他看来,公司内部的培训需要大部分内部人员就可以解决了,尤其对一些实际操作,内部的员工更了解情况。
无论对于企业还是个人,培训都是一种消费,所以最好的就是拿出“上帝”的姿态来,选择与自己需求最对路的培训方式。
结尾推荐阅读观点:90后员工普遍不愿意讨好领导了吗?为什么?
看到有人说90后,成家立业后也会讨好领导,不为自己想想也会为老婆孩子想?我把这个观点,刚和边上几个90后小伙说了。他们乐了,然后这么回我的:“现在,老家房价多少一平米?没房子,怎么讨老婆啊?没老婆哪来的孩子啊?少看知乎,当初知乎上说新冠后,中国人必定报复性消费,美国新冠开始时,说美国医疗,世界第一且、地广人稀,然后呢?他们老爱脱离实际讨论问题,一群何不食肉糜的小布尔什维克……”他们说的好像,比知乎讲的在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