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毕业去找工作,找到一个化妆品行业的,结果到了就是大清早的在那里放着很嗨的音乐,一伙人排着队,搞得像传销,我们是第一天来的,所以没进去,结束完以后由老员工带我们去试岗,结果就是背着一书包的产品去挨家挨户去推销,我中午吃饭直接就跑路,问了一下,基本都是18岁左右的,16都有!
开头小编说几句:开公司最怕头脑发热,再没有任何业务基础的情况下就立马上项目了,当然了这之间也要分有实力的老板和没实力的老板,在企业实际经营过程中,足够优秀的创业者才能引领企业成长。至于好的赚钱的项目是不缺的,缺的是能实现项目目标的人才。作为管理者,对于人力、财务、组织等管理经验就要好好学一学了。
导读:天气渐冷,但上海培训市场行情丝毫没有降温的迹象,媒体上各种培训尤其是职业类培训的招生广告仍然随处可见。“目前,中国电视机业的年产值是人民币480亿元左右,我估计到2006年,全国培训业的年产值将是其5至10倍,也就是说,至少有2000亿人民
天气渐冷,但上海培训市场行情丝毫没有降温的迹象,媒体上各种培训尤其是职业类培训的招生广告仍然随处可见。“目前,中国电视机业的年产值是人民币480亿元左右,我估计到2006年,全国培训业的年产值将是其5至10倍,也就是说,至少有2000亿人民币。”展望新的一年,培训专家易发久对《每日经济新闻》表示。
“泡沫”正在形成
时下,培训业的“蛋糕”正在急剧膨胀。打着为企业提供管理咨询、培训旗号的公司大量涌现,各种名目的培训、论坛也层出不穷。这样一派“热闹”景象,与几年前鲜有企业需要咨询、培训服务的冷清形成了鲜明对比。一方面,这无疑是我国企业管理界的一种进步;但另一方面也暗含着大量的“泡沫”。
有句话经常被用来形容当前的培训市场,那就是“风生水起,好不热闹,几家欢乐几家愁”。有统计数据显示,中国培训市场的规模正在以每年30%的速度递增,但仅有两成左右的公司是赢利,许多公司看似红红火火,但经营业绩并不佳,市场上优秀的培训师也永远是那么几个。究竟是什么造成了培训业的这种“怪现象”?
易发久认为,之所以会形成这样的局面,原因也主要有两点:一是入世后本土企业急需借助“外脑”或社会资源,来提升自身管理能力,培训需求的急速上升,迅速扩大了市场空间;二是培训业在中国刚刚起步,市场进入门槛不高,在“暴利”驱动下,许多企业一拥而上,难免就会造成良莠不齐甚至存在大量“泡沫”的状况。
国内著名培训专家彭清一更是一针见血地指出,中国目前的培训师没有任何的培训认证机构和机制,鱼龙混杂。他认为,对提供培训服务的人,本身也需要一个培训的过程。
“自由签约制”之过
易发久在培训领域从业多年,在他看来,如果进一步探究培训业“泡沫”形成的微观机制,培训师的“自由签约制”可谓是“祸首”之一:由于业内普遍采用自由签约制,高薪聘请来的讲师只负责授课、不负责销售,与公司不存在“共生”关系;由于是稀缺资源,他们在收入分成时又要分得大头,培训公司的利润自然就少了许多。对培训公司而言,在录用讲师时也会有许多顾虑,担心“为他人做嫁衣”,因此就不愿意在讲师身上有较高“投资”,敦促其自身培训。
这就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市场上优秀的师资非常有限,培训公司不敢在现有讲师身上投资,讲师的质量和数量都难以保证,培训公司无法获得新鲜血液,也就难以提供优质的培训内容,最终导致整个行业面临裹足不前的困境。这是一个培训公司、讲师“双输”的局面。
解铃还须系铃人
“解铃还须系铃人。”易发久建议说,既然签约制度存在问题,那可以由此入手加以解决。
“固定签约制或许是个更好的方法。有了固定的合作契约,培训公司就能采用必要的手段来对讲师加以管理;另一方面,讲师有了培训公司的包装与投入,自身的品牌价值也会得以不断提升,而且少了后顾之忧,可以更专注于课程研发和自身能力升级,从而形成一种良性循环。”
接着他提出了4条具体的建议:首先,建立健全相应的认证机制,对市场准入加以规范,提高进入门槛;其次,在师资来源上要不断拓宽渠道,适当邀请一些不同行业不同领域的资深人士来“传经布道”,走多元化路线;第三,要有“星探”那样灵敏的嗅觉,及时发现培训业的培训人才;最后,要花大力气对培训内容进行宣传推广,努力改变企业包括培训企业薄弱的培训意识,从而避免目前市场上这种“双输”的局面。
结尾推荐阅读观点:90后员工普遍不愿意讨好领导了吗?为什么?
看到有人说90后,成家立业后也会讨好领导,不为自己想想也会为老婆孩子想?我把这个观点,刚和边上几个90后小伙说了。他们乐了,然后这么回我的:“现在,老家房价多少一平米?没房子,怎么讨老婆啊?没老婆哪来的孩子啊?少看知乎,当初知乎上说新冠后,中国人必定报复性消费,美国新冠开始时,说美国医疗,世界第一且、地广人稀,然后呢?他们老爱脱离实际讨论问题,一群何不食肉糜的小布尔什维克……”他们说的好像,比知乎讲的在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