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以前在优衣库每次开完会不也要喊口号嘛,第一次店长没和我说,他们在那喊口号我当时都懵了,很多日企就这样的,其实生活真的挺无奈 他们是为了养家糊口,我一个学生在销售行业经常上班,有些成年人真的背负一个家庭付出了太多。
开头小编说几句:开公司最怕头脑发热,再没有任何业务基础的情况下就立马上项目了,当然了这之间也要分有实力的老板和没实力的老板,在企业实际经营过程中,足够优秀的创业者才能引领企业成长。至于好的赚钱的项目是不缺的,缺的是能实现项目目标的人才。作为管理者,对于人力、财务、组织等管理经验就要好好学一学了。
相信很多人都有过类似的感受:领导的要求总是在变化,自己无论怎么做,都得不到领导的认可,时间长了,自己觉得很累,工作积极性也会大打折扣。为什么会这样呢?怎样做,才能得到领导更多的支撑,而不是变来变去的要求呢?
先来看看一个小故事吧。
小杨出任车间主任一年半了,在这一年半的时间里,他增加了许多的白发,人也瘦了很多。交流中他告诉我,这一年半“简直如恶梦一般”:领导会经常地提出更高的要求,而且这些要求似乎总在变,使得自己总是抓不到头绪,不管自己怎样努力,似乎总和领导的要求有着比较大的距离。
刚刚上任的时候,小杨认为工作很容易,所以他没有和车间里的老同志、老技术员搞好关系,这个时候领导要求他的是,你要多跟他们接触,多听听他们的意见……
当小杨和老技术员、老工人搞好关系之后,领导又提出了新的要求:“按时交货的比例必须提高在百分之80以上”。于是小杨就忙不迭的去和老技术、老工人商议怎么样保证交货,增加人手,调试设备,当按时交货的比例刚刚上升到87%左右的时候,领导又责骂了小杨……你看看你的成本直线上升,你再看看你的品质,次品率的比例也在上升……。
这样的循环让小杨无所适从,他不知道怎么做才能让领导满意。
更让小杨感到挫折的是:一次的会议中,针对某款产品控制不住次品率的时候,领导的一连串发问:
次品率都发生在哪些班组里?
每一个操作者的合格率是多少?
白班、夜班,哪个班次的合格率高?
28岁以上的操作者平均的差错率,比总体差错率低多少…。
小杨真的要崩溃了,他感到很无助:无论他怎样努力,似乎总也不能完整任务,似乎也总不能让领导表示出对自己业绩的满意……。
其实我们工作中也常常会有这样的感受,似乎在领导不断的要求中“找不着北”。那么我们试图跳出这个恶性循环的圈子来找一找问题的本质吧。
1,小杨作为车间主任,其主要的职能是:他必须对成本、品质、交货期负全责。
2,因为他要承担责任,所以他就必须了解工艺、设备、原材料、他就必须去做针对操作、针对技术、针对产品、针对设备的一系列的基础统计,并要定期的完成汇总
3,而完成这些目的,只靠一个人的能力是有限的,所以他就必须培养自己的骨干,就必须让老员工贡献出自己的经验和才智,以快速复制和放大工作成果而不是被简单重复出现的问题牵着走,从而使解决问题的措施更加具有针对性。
4,处在任何的岗位中,如果不能全面系统的认识自己的工作,有针对性的解决一系列的问题,那么他就会感觉到,领导的要求总在变;他就感觉到不论自己怎样努力,似乎领导总没有表示满意的那一刻
想要得到领导的认可,就必须学会在系统中看待问题。当领导提出某项要求的时候,要联系起自己的职能,曾经的要求,把新要求当做对以往要求的补充,看做是领导对自己的提醒和启发。而不是领导说一就去做一,而忽视了其他。
工作中难免会出现问题。我们通常的做法是找到有经验的人给方法和建议,然后就照做。这样就给了自己逃避的借口。因为只要别人给了一个建议,自己就去做,如果不成功,反倒会责怪别人没有给自己更有效的方法,忽视了自己在具体问题中该承担的责任和该思考的问题。
当领导给自己一系列的要求的时候,不妨做一些记录,定期的去分析,领导是在什么情况下针对什么对自己提出的要求,也就能从中分析出领导对自己的期望是什么。从而自己给自己提出更高的要求。
相信越来越多的人会看到全貌,既能看到自己自己的价值,又能解读出领导要求背后的思考和关注。如果你是这样的人,持续关注我的博客,相信你进步的过程会缩短。我也希望自己能有这样的价值。
结尾推荐阅读观点:小公司怎么样才能让员工有归属感?
小细节上吧!第一份工作,做了3年,就是创业起步的企业,最后因为政策行情,接不到项目,无奈倒闭。因为人少,老板人很好,在工作上都亲自教学指导。11年开始,包住宿,租了个小区房,一个月2000多,老板偶尔会去宿舍看望我们3人。看到我买了新家电,洗衣机那些。。第一句话就是“开发票没?拿回来报销”,这种细节还是很收买人心的。公司倒闭半年,我在新东家上班3个月,老板打电话说给我转账,因为有个项目回款了,大家都按规则分一点!老板当时是在读博士,后来考了公务员,相妻教子去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