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在毕业没找到工作,在莆田系男科医院干了两个月网络咨询(前些年才知道类似于或者就是医托),就来了一个人,还是来了一下就机灵的溜了[微笑], 主管可以查看所有工作QQ微信聊天记录,经常说不要把聊天搞成公益性咨询(就差指着我鼻子说了),觉得很违背内心的医德,第三个月辞职了。
开头小编说几句:开公司最怕头脑发热,再没有任何业务基础的情况下就立马上项目了,当然了这之间也要分有实力的老板和没实力的老板,在企业实际经营过程中,足够优秀的创业者才能引领企业成长。至于好的赚钱的项目是不缺的,缺的是能实现项目目标的人才。作为管理者,对于人力、财务、组织等管理经验就要好好学一学了。
导读:聪明的人很难被领导,他们最不喜欢的就是老板告诉他每个步骤该怎么做。在李开复看来,想要留住人才,不外乎“授权、信任、感情和奖赏”这四件事,怎么做呢?
聪明的人很难被领导,他们最不喜欢的就是老板告诉他每个步骤该怎么做。在李开复看来,想要留住人才,不外乎“授权、信任、感情和奖赏”这四件事,怎么做呢?
创新时代,人才的重要性毋庸质疑。然而,那些真正才华横溢、创意无限的员工却让老板又爱又恨。伦敦商学院教授罗布?戈菲说:“如果说聪明人有一个共同特征的话,那就是他们都不想被人领导。他们知道自己的价值,而且他们希望你也知道。要记住,这些有创造力的员工根本不认为自己应该被谁领导。只要他们眼里还有你,你就算成功了!”
天才员工是矛盾的结合体,他们既强悍又脆弱,既傲慢又自卑;他们期待不同寻常的严峻挑战,同时又渴求花样翻新的反复赞美;他们追求卓越,却又缺乏安全感,始终生活在焦虑中。
那么,如何领导既有才华又难管的创意型员工呢?
创新工场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李开复谈了他对这个话题的看法。李开复先后在苹果、SGI、微软、谷歌等高科技公司担任高管,本身就属于创意型人才,同时又有着丰富的管理海内外创意型人才的经验。尤其是在他从零开始创建微软中国研究院和谷歌中国公司期间,领导和培养了不少技术和管理人才。
李开复以自己从技术人才转型为领导者的心路历程为例,畅谈华人技术高手如何从技术工作中脱颖而出,如何提高自己和上下级协作的能力,怎样表扬和批评员工,怎样留住优秀员工,人的一生应该如何选择机遇之路等话题,并讲述了自己眼中最佩服和最不佩服的领导人。
李开复认为,一个很能干或者聪明的人总认为自己可以把别人的工作做得更好,因此喜欢用命令的方法去指挥别人,但糟糕的是,聪明人最不喜欢的就是老板告诉他每个步骤该怎么做。在李开复看来,想要留住人才,不外乎“授权、信任、感情和奖赏”这四件事。
心理学分析:所谓的聪明人比普通人更注重精神奖赏,也更注重自我价值的体现。当然,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一个都不能少,在一定物质回报的基础上,聪明人的自我实现需求和成就动机比一般人更加强烈,所以,在迎合这些需求的过程中,把握分寸的难度比较大,这也是聪明人难以领导的关键所在。
谈到什么样的人才适合当领导时,李开复总结说,当初他第一次被晋升到经理岗位时,觉得是技术跟运气使然,但是现在想想,可能不止这两样。因为现在他选谁来当领导时,会更重视这个人是否情商比较高,人缘比较好,善于沟通,有一定的人格魅力。在上下级意见不一致的时候要判断,什么是你应该有勇气去改变的事,什么是你无法改变只能接受的事。
在总结自己的成功之路时,李开复引用乔布斯的话说“connect the dots”(连点成线),他认为人的一辈子做了很多事,然后最后有一天往回看时才能把它们全部连接起来。一个职业规划师会说你的每一步应该都是计划出来的,可是他更偏向乔布斯的看法,就是每个人的人生走过很多路,做过很多判断,实际上都是根据你的天赋和兴趣完成的,把不同领域学到的东西引入到别的领域,汇集起来,雪球越滚越大。
在谈到创新工场的收益时,李开复认为自己这几年的付出很值得,因为他看收益不是看赚了多少钱,做了多少事,成立了多少家公司,而是看这些公司因为有他而成长了多少。这就像他以前在大公司一样,比如在谷歌的时候,不是看他在谷歌中国做了多大的事,而是看有没有李开复的差别。
谈到幸福观的时候,李开复说:“幸福就是看到一件事情因为有了我,因为有了我们而不同,而成功;让一批人很开心,让一批人感觉很有价值;幸福就是一个人在成长,今天学到的、知道的、能做的比昨天要多;幸福就是知道周围有一批在乎关心自己的人:员工、同事、家人、朋友。”
结尾推荐阅读观点:小公司怎么样才能让员工有归属感?
我的个人理解,是把公司从各个方面做的更专业。大家知道,现在很多中国的企业家都在向日本老板取经,学习什么呢?日本的员工很大部分都会在一家公司一直做到退休。中国老板都想知道日本的经营者们是如何把企业做到如此有员工归属感的。从我个人的角度看,如果仅按照工资高、公司规模大这样的普通标准来看的话,那日本的企业岂不个个是丰田、索尼喽?我觉得更重要的是在于如何经营,这当中自然也包括对员工薪酬、福利、工作专业度匹配等等方面的建设。大公司都是从小公司做起的。正如同年轻人不能只追求高工资而不合理规划职业道路一样,小企业的经营者也不能只把效益当做唯一标准,而是应该把精力放在合理运营,完善制度上。当一切都努力做到最好时,企业也会取得更大的成绩,长久经营、人员稳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