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在毕业没找到工作,在莆田系男科医院干了两个月网络咨询(前些年才知道类似于或者就是医托),就来了一个人,还是来了一下就机灵的溜了[微笑], 主管可以查看所有工作QQ微信聊天记录,经常说不要把聊天搞成公益性咨询(就差指着我鼻子说了),觉得很违背内心的医德,第三个月辞职了。
开头小编说几句:开公司最怕头脑发热,再没有任何业务基础的情况下就立马上项目了,当然了这之间也要分有实力的老板和没实力的老板,在企业实际经营过程中,足够优秀的创业者才能引领企业成长。至于好的赚钱的项目是不缺的,缺的是能实现项目目标的人才。作为管理者,对于人力、财务、组织等管理经验就要好好学一学了。
导读:有位大公司老板很信佛,办公室里收藏了很多珍贵的物品。某天,他说自己一串宝贵的手串不见了,然后让办公室查一查。一连七天,整个公司充满了压抑的气氛。这时,公司管行政的大姐站了出来,认为自己应该负主要责任。老板看了看参会的所有人,掏出了那件手串,
有位大公司老板很信佛,办公室里收藏了很多珍贵的物品。某天,他说自己一串宝贵的手串不见了,然后让办公室查一查。一连七天,整个公司充满了压抑的气氛。这时,公司管行政的大姐站了出来,认为自己应该负主要责任。老板看了看参会的所有人,掏出了那件手串,亲自给她戴上,说道:“送给你,只有你懂得承担!”
看一个人不是一下子就能看准的,看准一个人很困难,不放到一定的环境里,不到关键时刻是不会露出真面目的。所以自古以来都很重视在用中“验”,在“验”中选。
在选人的时候,尤其是重要骨干,高层干部的时候,把备选对象放在九个不同的环境里,接受九次较大的考验:
忽而给考察对象很高的荣誉,验他是否骄;
忽而委以重权,验他是否奢靡;
忽而放到繁华地区工作,验他是否能把持自己;
忽而免职,给他休闲机会,验他是否贪图安逸;
忽而放到艰苦环境中,验他是否变;
忽而降职使用,验他是否忠诚;
忽而放到边远,验他是否叛;
忽而对他苛刻,验他是否怨;
最后放到老大身边,验他为人处世的机敏程度。
这九个方面,高标准地检验了备选对象的全面素质,也说明了选人的慎重。
结尾推荐阅读观点:90后员工普遍不愿意讨好领导了吗?为什么?
我的前公司,微信群名字就是一个90后Hr取的,叫金粉世家。老板姓金。我是发工资后一天提的离职。群里正好在约发工资后去哪happy。我说我就不去了,一个要离职的人,不去扫大家的兴。这位90Hr开始走油腻腔,说什么只要一天还是同事,就是大家庭的一员。金爸爸会在聚会上发红包,抢个红包再走。本80后说了句,我没那么多爹,就退群了。80后,不是为了那点臭钱,也普遍不讨好领导。90后,如果能给够臭钱,讨好领导起来有创意得多。如果90后,都普遍不讨好领导了。说明90后,普遍钱没给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