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算被喷我也要说一句,你们觉得他们可笑愚蠢,可是不去想想这现象的始作俑者,是资本在愚弄这些可怜的人,他们想活,他们想生活的更好,他们绝大多数没有很高的学历和过硬的技能,他们只能在这种资本家训狗式的规则下苟且,生活的无奈让他们成为别人的提线木偶和小丑。我看到这样的人,就算他们麻木了,认命了。我也不会嘲笑他们,我只是觉得真的很不容易。可能有人会说没技能怪他们不努力,每个人都会有各自的人生经历,也许天生不具备这样才能,也许在正确的年龄走了弯路,并不是人人都会在最好的时间遇到并把握最好的机会。
开头小编说几句:开公司最怕头脑发热,再没有任何业务基础的情况下就立马上项目了,当然了这之间也要分有实力的老板和没实力的老板,在企业实际经营过程中,足够优秀的创业者才能引领企业成长。至于好的赚钱的项目是不缺的,缺的是能实现项目目标的人才。作为管理者,对于人力、财务、组织等管理经验就要好好学一学了。
导读:我和Philg 一起供职于Henry,最近,我们对阿姆斯特丹ING银行一个很受追捧的企业培训有了近距离的了解。
我和Philg 一起供职于Henry,最近,我们对阿姆斯特丹ING银行一个很受追捧的企业培训有了近距离的了解。
阿姆斯特丹ING银行是一家来自荷兰的全球性金融机构。该机构主要为客户提供银行、投资、寿险,退休等服务,在全球拥有40多个国家的8500万客户。我曾经为这家银行的部分员工在鹿特丹港管理学校讲授MBA课程,并有幸接触到这家银行的两位学习专业人士——Mireille Jansma和Jurgen Egges。初次相识,他们的头衔就引起了我的深厚兴趣:其岗位职责是负责监督革新学习。
为了让企业学习能更适应快速变化的趋势,并及时推行到银行所有员工,Mireille Jansma和Jurgen Egges提出了一个战略:“连接、连接、连接”战略,缩写“三连”战略。这个名字反映了他们的哲学,即最有效的企业学习来自于连接:
(1)人和信息
(2)人和人
(3)群体和群体。
“三连战略”由1-2-3重拳来调整“学习件”,并都强调要扩展企业学习平台。
首先,他们收集管理与银行、财政等内容相关的论文和报告,然后,将一个他们称之为“研究参考"的摘要和连接论文,通过社会标签Diigo站点传播出去,并通过电子邮件把这些发给那些订阅参考的银行职员。当一个重要的“研究参考”引起较多人关注的时候,他们就会不定期地举办“知识咖啡屋”。“知识咖啡屋”是一种开放的会议,供大家争论和讨论相关主题。这种“咖啡屋”有些仅对特殊的经理开放,但大多数则面向本公司里任何层次的员工。会议前,Jurgen和Egges会提供一个关于主题的录像,经理们可跟随录像中的主题讨论,从Phil经营的Coaching Ourselves公司(在我同事亨利的支持下建立的)获取相关的材料。当我听到这里时,我被深深地打动了。我忍不住发出感叹:这才是真正的革新!当然,更最打动我的是这样的企业学习形式,它同传统的优秀企业大学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我不禁扪心自问:传统的企业大学难道正在被淘汰吗?他们已经落伍了吗?
对此,我进行了全面思考。
毋庸置疑,企业大学已经走过了一段很长的路程,并且在最近几十年取得了快速发展。一些最伟大的企业大学(比如通用企业大学)甚至可与哈佛商学院相媲美。但,在这种全球化趋势彰显、技术快速变化且充满争论的商业模式下,他们能适应学习和知识的象牙塔吗?
传统的企业大学,把重点几乎都放在了传统的课堂学习上:固定的主题,死板的师生关系,以及计划好的固定课程安排。在这种陈旧的学习模式下能培养出公司所需的下一代的领导人、经理、和员工吗?这些人能否适应日渐激烈的竞争环境及纷繁复杂的世界格局?对此,我忧心忡忡。
我认为,那些在管理和领导方面提供核心课程的企业大学,应当从根本上改进未来管理者所需要的那些新技能,比如创造力、灵活性、适应性和创新领导能力。唯有此,传统的企业大学才有可能幸存下来。因此,企业大学需要从现在起开始改变,如同ING所作的那样,把学习推进到大家的每日工作范围里。
同样的道理,如同公司的战略不能仅由那些坐在豪华办公室的一小群高级主管们决定一样,企业学习亦不能再局限于一套僵硬的课堂教学模式。因为,今天的世界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而学习必须开始反映这个变化与现实。几十年前,彼得圣吉提出了学习型组织的概念,现在看起来依然是真理。未来的企业必须学习在整个组织培养一种学习文化。这种文化的关键点包括:鼓励思考、促使知识分享和让学习变成一个持续过程。也许传统的课堂学习模式仍然有其价值,但如今的学习更多的会需要非正式形式,比如通过网络站点、摘要工作室或者ING这样的知识咖啡屋。公司需要把学习从一个常规项目或者活动转变成某些类似的被称为合作(或者社会)和紧急情况的学习活动。这种形式的学习强调管理者同工人的高度相关关系,而两者之间分享主意和交换观点的过程,会导致创造力和革新的产生。
此外,学习还需要深入到公司各个层次的员工,公司的所有人都应该学会如何去做合适的团队参与者,行业的专家能手,从而成为革新的潜在资源。在未来,优秀的企业管理应同企业学习结合起来,从而保证组织能够随时在合适的地点和时间,找到合适的人。
请允许我最后再补充到这个专栏,Mc Gill University’s Desautels Faculty of Management。我认为,全球的商业学校,在培养教育企业未来领导者的课程上,都需要做同样的改变。Alas和我都应该从ING的学习革命中吸取经验。
结尾推荐阅读观点:90后员工普遍不愿意讨好领导了吗?为什么?
我的前公司,微信群名字就是一个90后Hr取的,叫金粉世家。老板姓金。我是发工资后一天提的离职。群里正好在约发工资后去哪happy。我说我就不去了,一个要离职的人,不去扫大家的兴。这位90Hr开始走油腻腔,说什么只要一天还是同事,就是大家庭的一员。金爸爸会在聚会上发红包,抢个红包再走。本80后说了句,我没那么多爹,就退群了。80后,不是为了那点臭钱,也普遍不讨好领导。90后,如果能给够臭钱,讨好领导起来有创意得多。如果90后,都普遍不讨好领导了。说明90后,普遍钱没给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