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其实最后那种才是最可怕的。他们用悲情音乐和话术搞氛围,利用你的亲情、友情、爱情、善良、温柔、同理心,激发你的内疚、疯狂、歇斯底里。最终目的只是为了更方便的管理,可是人最本真的情感却被亵渎了。今天看那些招聘信息好多公司都这么写:员工福利:缴纳五险, 月休4,法定假日,按时发薪;现在企业都这么不要脸了,把自己应该做的义务,写成员工福利?我还见过职位简介直接写,上班坐办公室吹空调,接接电话的。
开头小编说几句:开公司最怕头脑发热,再没有任何业务基础的情况下就立马上项目了,当然了这之间也要分有实力的老板和没实力的老板,在企业实际经营过程中,足够优秀的创业者才能引领企业成长。至于好的赚钱的项目是不缺的,缺的是能实现项目目标的人才。作为管理者,对于人力、财务、组织等管理经验就要好好学一学了。
导读:在笔者的职业生涯服务过的企业中,“精益生产”越来越成为一个时髦的名词。越来越多的企业经营者和管理者在与同行交流的过程中,三句不离“精益”二字。
在笔者的职业生涯服务过的企业中,“精益生产”越来越成为一个时髦的名词。越来越多的企业经营者和管理者在与同行交流的过程中,三句不离“精益”二字。
但是过了若干时间后,再次拜访这些企业,看到的情况却和几年前相比并无不同。唯一看到的变化是厂区里面宣传“精益生产”的展示板已经数月或数年未更新了,或积了厚厚一层灰尘,或已不知所踪。
笔者在跟曾经熟识的同事聊天过程中,他们经常用到一句成语“叶公好龙”。这就奇怪了?当初这些企业的老总们意气风发,摩拳擦掌,情甚壮烈的也不在少数,看那情形“精益”已是箭在弦上,其势在必得矣。何以至此惨淡境地?
最近看到一篇文章的一句话再辅以近年来的经历思考一番,才得以了然:他们并不希望改变。
这句话是这么说的:永远不要提供免费的建议,直到他们想要并购买之。(Never give “cheap” advices, until they ask for, and “pay” for!)
那些积极想要变化,希望推行精益生产的企业真的想要改变吗?从结果看是未必。那么他们是因为知识和技能的欠缺才没有成果吗?从这些企业投入的成本来看也未必:各阶层的培训一波接着一波,咨询公司请了一次又一次,套路都是相通的,没什么独门绝技,几年的积累不算是“新手上路”了,起码也算“初级会员”。具备了做好一件事的能力、知识和经验后,真正达成了目标的人数并不多。区别达成和未达成的关键要素是-意愿和承诺。
意愿和承诺有着不同的等级:
1. 我无所谓
2. 我试试看
3. 我可以做到,只要…
4. 我想要
5. 我一定做到,无论如何
凡是在第3等级以下的,再提供精准有效的建议或更多的培训都无意义,应该首先激发他们达成这件事的意愿并作出承诺。
意愿比能力更珍贵。
结尾推荐阅读观点:90后员工普遍不愿意讨好领导了吗?为什么?
为啥要巴结呢? 越是靠谱的公司,想要升职加薪越需要好的绩效表现,按照KPI或者OKR要求工作,在公司的绩效考核体系内超出组织期望就可以了。 在企业人治大于法治的时代,没有严格落实的规章制度,没有靠谱的对领导权力的监督制约机制,不用说巴结,连默默忍受性骚扰的都屡见不鲜。 当社会经济发展越来越好,企业管理越来越规范,性骚扰的去你丫的,光靠巴结也不会再好使。 当然不巴结不意味着就不跟领导好好相处有比较良好的私人关系。 但有的领导吧,想跟他/她好好处,真的是一种煎熬。领导的所作所为自己不端正自己业务能力不过关,能正眼瞧你还把你当个领导就不错了,还想让老子/老娘巴结你?滚一边去。 想让90后下属们巴结自己,领导们先自己反思一下,自己配不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