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更夸张,之前去一家公司,那边职位说是“影视招投”,其实就是让你装白富美,然后去骗那种有钱的老头子,跟他聊骚,骗他投钱,最恐怖的是,公司里真有一个女的装那个白富美,然后其他员工聊到约见面,就会让那个“白富美”去,而且这种一套下来,骗到的钱基本都是六位数,还美其名曰这是线上线下配合的o2o模式[囧],真的恐怖。
开头小编说几句:开公司最怕头脑发热,再没有任何业务基础的情况下就立马上项目了,当然了这之间也要分有实力的老板和没实力的老板,在企业实际经营过程中,足够优秀的创业者才能引领企业成长。至于好的赚钱的项目是不缺的,缺的是能实现项目目标的人才。作为管理者,对于人力、财务、组织等管理经验就要好好学一学了。
导读:根据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今年经济工作任务的安排,在稳中求进基础上实现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是未来的发展方向,如何稳定就业和促进创新将成为政策考量的重要目标。中小微企业在稳定就业和促进创新方面具有无可取代的重要地位,这成为大力发展中小微企业、尤其是
根据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今年经济工作任务的安排,在稳中求进基础上实现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是未来的发展方向,如何稳定就业和促进创新将成为政策考量的重要目标。中小微企业在稳定就业和促进创新方面具有无可取代的重要地位,这成为大力发展中小微企业、尤其是创新型中小微企业的重要理由。
数据显示,2010年末,中小企业约占国内企业总数的99.3%,提供超过80%的城镇就业岗位。如果进一步统计微型企业对就业的贡献,可以更加证实中小微企业对中国就业市场的重要程度。数据还显示,中小企业的创新数量是大型企业的2.5倍,将创新引入市场的速度较大型企业快27%,20世纪国内60%的重大创新来自于中小企业。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创新型中小企业则是创新之源。据统计,创新型中小企业虽然仅占中国中小企业总数的3%,但是却贡献了超过50%的创新成果,主要涉及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信息技术等高新技术行业。由此可见,为了实现创新推动下的经济结构转型和产业升级,应该大力促进中小微企业,尤其是创新型中小微企业的良性发展。
但与大型企业和传统中小微企业相比,创新型中小微企业面临更为复杂和不确定的成长环境,其风险特征也更为突出。根据企业生命周期理论,可将创新型中小微企业的成长过程划分为研发、创业、早期成长、加速成长、稳定成长及成熟六个发展阶段。在每个阶段,创新型中小微企业呈现出不同的风险特征,而且融资结构也会发生显著变化。伴随着技术和产品的成熟、市场占有率的提高、生产经营的稳定,创新型中小微企业的融资构成中外部融资、尤其是信贷融资的比重逐渐上升。
虽然创新型中小微企业在融资次序中越来越倾向于信贷融资,但是国内的创新型中小微企业却普遍面临信贷约束为主要内容的融资约束。资料显示,中小企业使用的金融资源仅占全社会金融资源总量的20%,占国有银行的贷款比重仅占22.5%。2009年金融支持经济发展的“金融九条”要求贷款向中小企业倾斜,但当年7.4万亿元的新增信贷中,只有20%左右投放至中小企业,其中投向创新型中小微企业的比例则更少。
近两年,新三板市场发展迅速,挂牌企业数量从2012年初的不足百家,大幅增加到2013年末的300多家,尤其是2013年下半年以来,在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的政策指引下,新三板市场规模扩张速度尤为明显。除规模扩张外,新三板公司的行业分布也呈现出明显的创新特征。超过半数的新三板挂牌公司是信息技术类公司,其他主要行业分布则集中于现代化工业、医疗保健、材料等方面。新三板公司的行业分布与创新型中小微企业的行业分布具有较高的契合度。从市场规模扩张和行业分布特征来看,新三板市场有条件为创新型中小微企业提供融资支持,来改善其面临的信贷约束困境。
实证研究也表明,与沪深主板市场不同,新三板市场的确为小微企业提供了显著的融资支持。此外,从创业板开通对创投的带动效应看,新三板的发展也会对创投资金起到积极影响,这也间接地改善了创新型中小微企业早期发展阶段的融资问题。
综上所述,在稳定就业和深化创新方面具有重要地位的创新型中小微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面临严重的信贷约束。新三板很好地契合创新型中小微企业的发展需求,不但直接改善其融资约束问题,而且还可通过激活创新风险投资的方式,改善早期发展阶段的创新型中小微企业的融资约束。因此笔者建议,继续扩大新三板市场规模,继续优化挂牌公司行业分布,从数量和质量两方面提高对创新型中小微企业的融资扶持力度;针对创新型中小微企业的发展周期特点与融资次序偏好,在挂牌公司的选择上应强化周期选择,可更多地选择发展中期阶段的创新型中小微企业挂牌上市;除扩大融资规模外,还应完善新三板市场的交易功能,通过增加市场流动性,更好地发挥新三板市场的价格发现功能。
结尾推荐阅读观点:小公司怎么样才能让员工有归属感?
其实我个人觉得,这个并不是单纯钱或者股票的问题。你想让员工有归属感,应该问问自己有没有真正把员工当自己人,当合作伙伴,当事业上的战友。战略上的决策是否让员工参与,不能参与的情况下是否能做到信息足够透明,是否真正做到没有等级差异,是否让员工了解公司的种种业务关系、机会、瓶颈以及危险。老板问一下自己,公司是不是到处有不能让普通员工知道的秘密,如果答案是肯定的话,那我觉得真只有傻子才会产生归属感。我们公司每个小伙伴都清楚地知道我们公司运作的大部分细节,项目收入,遇到的危险和挑战,每个人都清楚什么情况下我们能一起成功,什么情况下我们会抱团一起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