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导航

神奇:管理学在中国突破的可能性

[复制链接]
查看: 819|回复: 5
发表于 2021-10-25 10:22:4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大学毕业去找工作,找到一个化妆品行业的,结果到了就是大清早的在那里放着很嗨的音乐,一伙人排着队,搞得像传销,我们是第一天来的,所以没进去,结束完以后由老员工带我们去试岗,结果就是背着一书包的产品去挨家挨户去推销,我中午吃饭直接就跑路,问了一下,基本都是18岁左右的,16都有!
开头小编说几句:开公司最怕头脑发热,再没有任何业务基础的情况下就立马上项目了,当然了这之间也要分有实力的老板和没实力的老板,在企业实际经营过程中,足够优秀的创业者才能引领企业成长。至于好的赚钱的项目是不缺的,缺的是能实现项目目标的人才。作为管理者,对于人力、财务、组织等管理经验就要好好学一学了。

导读:过去30年,中国的管理实践积累了丰富多彩的经验,出现了一些初具国际影响力的公司。所有人都意识到,管理教育和研究与管理实践有紧密的相关性,与中国经济在国际上的重要地位和影响力也有极大的关系。

过去30年,中国的管理实践积累了丰富多彩的经验,出现了一些初具国际影响力的公司。所有人都意识到,管理教育和研究与管理实践有紧密的相关性,与中国经济在国际上的重要地位和影响力也有极大的关系。

当中国经济在世界上的地位越来越重要时,必然伴随着世界开始关注中国的管理有哪些独特性?中国管理有哪些东西值得总结、让世人分享?管理学在中国是否有突破的可能?现在是百花齐放的时候,特别是许多颠覆性技术的出现,可能引致范式革命,使一些传统的、甚至是主流的东西开始受到人们的质疑,一些新兴的东西正在中国生长。

管理是科学吗?

管理是个体、组织和环境互动协调而成的整体演化过程。但人类认知有限,无法清晰理解真正的复杂的管理过程。我认为管理学理论到现在对于一些基本的问题还没有回答清楚。比如说管理理论到底是什么?它是像自然科学那样纯粹的科学吗?管理理论是归纳的科学,在不断总结成功实践的规律,但有脱离情景的普适管理规律吗?如果有,对于运营层次的实践活动这当然会有助于效率提升。然而,在战略层次,如果简单套用大家都知道的规律,何从追求出其不意的竞争优势?从情景、管理的博弈性、管理追求人的创造性和能动性等角度看,管理学离普适性还很远,除非是把“人”的因素去掉,去探索很纯粹的管理科学,比如说运筹学、系统工程等。但是这些学问完全可以归结至工程技术科学。只要有“人”的因素进去,就会变得极其复杂。

如果从科学的范式角度来讲,目前的管理还真的很难叫科学。所以我更喜欢用“管理学”,它是一门学问。作为一门学问,它可以有多种不同的体现方式。现在回过头来看德鲁克,他的研究有多少是按照管理科学的范式得出来的?其实就是思考、观察和经验总结。也许按照目前一些大学数数式的评定标准,德鲁克很难评上教授。再看詹姆斯·马奇(JamesMarch),你看他老年在做什么?就是不断地思考,去探知他尚不解的现象,如近些年他邀请不同领域学者一道去解读模糊性(Ambiguity)是什么?不确定性(Uncertainty)又是什么?中国人和不同民族处理模糊性、不确定性和复杂性时有哪些独特的智慧?到底应怎样解读和应对模糊性和不确定性?这些更多是从哲学、认识论上的思考,并逐步深入到方法论和管理层面。

管理学要有理论,但是管理实践永远在突破现有的理论。试想,把基于实践总结的管理学理论与人分享,它已经不是新的东西了。在操作层面,自然可利用他人的经验和规律,但好的企业策略制定者实际上需要跳出这个框架,一定不能简单套用所谓的规律。只有突破了,跟别人不一样了,才有可能得到竞争优势。这就是管理实践和管理学问的悖论。但是这个问题在理论界很少有人好好研究。

实际上,如果从科学范式来讲,管理理论(除哪些剥离了人的工具性理论方法)是一种弱规则,能给人一种启示就不容易了。假如说管理理论的价值就是提供参考,给人启示,那么能够提供参考和启示的东西形式多样。举一个极端的例子,马云成功了,柳传志成功了,任正非成功了,管理学家们的事后总结真是当时的实际情况的复原吗?其实这是很难验证的,即便是当事人的讲述也可能是当时情景、事件、逻辑等的记忆和感悟基础上的事后复原甚或美化,很多时候我们羡慕的或学习的是“事后诸葛亮”。另外,如果这些人在现实中获得了巨大成功,他们的做法经过理论家的加工就可能变成理论,即便是他们当时的一些做法与很多理论是背离的。因此,管理甚至一些理论在很多时候就是话语权,有话语权而且能坚守下去,可能就成功了,一旦成为了成功的典范,就有可能转化为伟大的理论。所以,如果承认管理理论的弱规则性,则其表现形式一定是多样的,经过一定范式的归纳总结甚或验证,成为一套能自圆其说的话语体系,就具有管理理论的启示价值,基于此,我认为管理学理论与实践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我个人提倡做“有实践的理论,有理论的实践”。

管理学的突破

在中国,管理学真正的突破首先是中国企业和企业家的强大。他们强大了,他们的言论或实践总结就可能变成强大的理论,他们的经验就可能为伟大的理论背书。没有他们的强大,中国管理学一定不会强大。其次,要靠理论总结。理论怎么总结?没有高度的理论洞见,流行的实证研究不可能在本质上产生有突破性的理论。所以,中国现在需要从管理实践中总结出西方理论不能解释的、或者是西方理论解释的跟中国管理实践很不一样的东西,这时候可能会产生真正的中国的管理理论的突破,但这一定要求研究者有机会深入到中国的管理实践当中去。然而,在各种学术GDP的竞赛环境下,现在我们很多人不屑做这样的深入研究,因为无法快速出成果,也难出成果,而且还很艰苦,因为跟踪一个企业可能需要三五年、甚至十年才有研究成果出来。另外,要出这样的成果,还需要有较高的学识、社会经验和理论造诣。但在我看来,这恰恰是中国管理学界的机会。华为、中兴、海尔等等都是值得研究的中国公司。中国有这么独特的实践,能不能在里面挖掘出宝藏,就看我们有没有本事。

另外,中国管理理论可能突破的地方是中国人自古以来的整体论思维。我们如果能从中发现一些新的启示,这些新的启示就有可能产生新的理论。相对于直接借用中国古代的思想,我更喜欢的是重建型的研究,在古代思想对你的启示的基础上,再针对当下的情景、知识基础和管理实践进行重新的构建,这种研究是有可能发展出原创性的理论的。古代的方法,到今天不一定能够直接套用,但是那种思维方式的整体论,可能会给我们揭示一个更客观、更正确的东西,对一件事情的判断也许会更准确。

中国人虽一直强调整体论,我也认为整体论是未来中国在世界上有可能做出重大贡献的领域,但我们需要在方法论有所突破。牛津大学的生物学家D.诺贝尔(DenisNoble)非常欣赏中国整体论及其哲学思想。他曾经写过一本书《TheMusicofLife》《生命乐章》。他在写这本书的时候就躺在沙发上,听着音乐泪流满面。因为他意识到,当生命可以变成基因编码的时候,任何的疾病最后可以到基因编码找到原因,但是人们没有办法回过来治疗这个病症。科学的逻辑是找因果关系,但在找因果关系的解析过程中,可能会漏掉很多信息,没有办法还原,这就是我们面对复杂问题的无奈。诺贝尔认为中国整体论思维和方法论提供了一个契机,可以把中间遗失的因素考虑到,但在如何具体分析这些要素上没有突破。以中国的中医为例,中医看病,望闻问切,大夫每天都会根据病人状态的不同来调整药方,但中间的动态机制是什么?则很少深入研究。但日本科学家现在把中药中的药素分成100多种,可以测量这些要素的作用效果,这就有可能成为解释动态机制的桥梁。

现在,我们再回头来看看中国的管理学未来有没有超越的可能?我认为有可能。中国人面对复杂世界的时候,有更多的灵活性或者变通性,更勤奋,甚至说更不守“规则”。不守“规则”恰恰有可能创造意想不到的价值。另外是中国人对模糊性的忍耐力,以及中国人骨子里面的那种整体性的感觉,这些给突破提供了可能。但需要重视的是如何在整体论和分析技术间架起方法论的桥梁。以我们团队研究发展的和谐管理理论为例,它就是一个基于中国管理智慧、在整体论和系统论的基础上诞生的理论,但它没有停止在整体思想和机理层面,而是以“和谐主题”、“和则”、“谐则”、“和谐耦合”、“和谐领导”等概念,从方法论层面上架起了理论与实践及其具体管理技术和工具间的桥梁。

如果说有什么东西会阻扰我们对中国管理实践更深刻的理论探索的话,那就是我们现在都太浮躁了,学术环境也太浮躁了,很少有人愿意静下心来专注地、好好地做下去。真正深入的管理研究,需要有一些有造诣的人走进管理实践、肯坐下来深入专研。

结尾推荐阅读观点:有哪些成本是老板们开公司前未曾预见到的?

请允许我先陈(吐)述(槽)事(一)实(下)。现在所在的公司老板非常抠门,也很奇葩。租的是民居办公,所以客厅原来有个空调,但是……空调是坏的。南方非沿海城市,冬天一直坐着不动还是挺冷的。老板的贴心的解决方法是,你们穿厚点,多动动脚。然后他办公室的空调打开关着门。突然有一天,发现用大程序的时候,CPU和GPU高负荷运转(E3主机),靠在机箱上的腿暖暖的……脑洞大开。于是随手一查一大把狂吃CPU和GPU的软件,同事皆用之,近二十台台电脑,功率怎么的也相当于三台空调了(ง •̀_•́)ง顺便给我们发点热。这些电费,应该是老板怎么也想不到的了~~~先提前谢过,不准备转正,收假了准备离职。
我这人吧,被骗进去过传销,也是自己脑子转得快,加上我脾气特别倔,硬是配合另外一个老哥打出来的,我最烦工作的地方叫我家人或者什么,或者叫我做那种跟传销有点相似的东西,没法形容那种感觉,有点想打人,我没有暴力倾向,但就是听不得,赚钱的方法老多了,这样赚的特别多吗?不见得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2-3-20 14:50:17 | 显示全部楼层
在竞争激烈的商战中,企业家们缺的不是战的能力,而是略的魄力!战要战得坚定,略要略得坚决!战要战到极致,略要略到彻底!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2-3-29 21:23:47 | 显示全部楼层
好制度让好人坚定地留下来,让他找到做好人的价值和快乐,拥有持续做好人的力量;好制度让坏人赶紧走出去,让他觉得留下来没有价值,而且是一种痛苦,让其自动放弃。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2-3-31 04:43:14 | 显示全部楼层
做企业要天人合一,知行合一,情境合一。企业家要有个“不是第一,就是唯一”的信念,同时要引导自己的员工做“正、美、忠、善”的人,如此企业才能有更大的成就。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2-3-31 05:22:03 | 显示全部楼层
管理者的策略在于增加自己的时间,通常是借由缩小或尽快解决下属占用的时间比例,亦即消除“往上指派的工作”(upward delegation),这样他们就可以运用额外的时间,妥善处理老板与组织交付的任务。通常,当下属向上司求救时,他所寻找的不是一个解决方案,而是一个解决问题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2-4-1 13:28:09 | 显示全部楼层
“战略有时候是蓝海,有时候是红海,有时候是长尾,有时候是头部,没有定数,只有管理才是永远的蓝海。企业家要清醒地认识到,三分战略、七分执行,所有伟大的战略,终究需要落地,才能产生绩效。企业经营的本质还是投资回报率,而投资回报率是管出来的,不是喊出来的。企业需要围绕管理体系和管理能力的打造构筑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和基业长青的基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账号

本版积分规则

精彩推荐

让管理企业更简单

  • 反馈建议:麻烦到企业之家管理处反馈
  • 我的电话:这个不能给
  • 工作时间:周一到周五

关于我们

云服务支持

精彩文章,快速检索

关注我们

Copyright 企业之家  Powered by©  技术支持:飛    ( 闽ICP备2021007264号-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