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这个视频我不禁沉默了,让我想起了18年的春节后,家里人让我去一个公司上班,那个公司跟视频里的有一个特别像,又是跳舞,又是演讲的,我回忆了一下,那个公司的员工基本上是打电话,问一大本电话薄上的各个“客户”,需不需要本公司的产品,当时我跟几个年龄差不多但都不认识的人一起进的公司,那年,我18岁,我甚至跑到厕所,跟家里人打了个电话,我说,这真的不是传销吗?他们说,你不要在那里乱说,虽说是上班,但你最重要的是在那里学习,如果公司让你打电话啊之类的,你也慢慢学,特别是要跟他们一起,学会“讲话”。我现在想想,真是细思极恐,我要真变成这样的人,真就没有未来了(转自我上次在这种“企业文化”视频下评论的内容)。
开头小编说几句:开公司最怕头脑发热,再没有任何业务基础的情况下就立马上项目了,当然了这之间也要分有实力的老板和没实力的老板,在企业实际经营过程中,足够优秀的创业者才能引领企业成长。至于好的赚钱的项目是不缺的,缺的是能实现项目目标的人才。作为管理者,对于人力、财务、组织等管理经验就要好好学一学了。
导读:为达成这三个层面的目标,内部控制在企业运营过程中应该发挥的相应作用包括明确道德规范、明细权力边界、规范操作流程、沟通上下左右、监督企业运营、防范企业风险、保障经营记录准确等。
第一句话:明确建设企业内控管理体系的目标
一般来说,内控管理体系的目标可分为三个层面:
保障企业内部管理顺畅,从而保障经营结果的效率效果目标;
防治舞弊,保障资产安全完整的目标;
保障财务报告准确、经营合规的目标。
为达成这三个层面的目标,内部控制在企业运营过程中应该发挥的相应作用包括明确道德规范、明细权力边界、规范操作流程、沟通上下左右、监督企业运营、防范企业风险、保障经营记录准确等。
第二句话:构建国企内控体系的基本框架
基于内控管理体系的目标及本质,同时结合目前国有企业特殊的运营环境和特定发展阶段,考虑内部控制理论的基本内涵,构建国企内部控制基本框架:
内部控制基本框架将目标分为两个层面,第一个层面是效率和效果目标,第二个层面是控制目标,包括经营合规、资产安全和报告可靠,主要强调点是效率与效果,如此划分主要是考虑了我国绝大多数国有企业所面临的发展问题。内部控制建设的内容主要包括三条主线,即治理结构领域、会计财务领域和业务运营领域,三条主线涵盖了企业内部经营环境、职能管理控制领域和业务管理领域。内部控制建设的主要措施包括五个方面,即改善支撑环境、提高风险应对能力、完善制度流程、保障信息畅通、加强监督手段。五大措施的提出考虑了目前国有企业治理环境不完善、管理基础薄弱、管理粗放、风险应对能力偏弱、企业信息不完整及流通不畅和监督措施与手段不完备等,同时借鉴了西方成熟内部控制框架和实务经验。
两大责任主体的提出考虑了目前国有企业董事会建设仍在积极的探索中,因而在很多企业董事会并不具备完全的责任主体这个现实,也考虑了国有企业管理层对企业的实际控制程度等。四大基本原则明确了内部控制建设应遵循的方向,为内部控制作为一个机制来保障效率和效果目标的实现提供了合理保障措施。
第三句话:处理好国有企业构建内控管理体系的四大关系及问题
一、处理好控制成本与效益的平衡关系,对于企业来说并不是越多的内部控制就越有益,企业应按照成本效益原则处理好控制与效益的问题,企业需要在内部控制机制和内部控制成本之间寻找一个平衡点,将企业的风险控制在企业可承受范围内。
二、处理好控制与效率的关系,如果企业建立的内部控制系统环节过多,过于复杂繁琐,将导致企业成本增加并丧失效率,为此,企业应该结合实际制定适合企业自身实际的控制强度和内部控制体系,实现控制与效率的有机结合。
三、充分认识内部控制的局限性,内部控制制度是针对预期发生的问题而建立的,对一些突发事件无法事先采取预防措施,且内部控制体系实施受制于内控体系制定人员水平、经验及内控执行人员的疏忽或有意等行为,或导致内控管理体系失效,故不能把内控管理作为提高企业内部管理、防范企业风险的万能药。
四、处理好内部控制稳定与发展的关系,内部控制是一定时间内、一定环境下的产物,企业内外部环境变化会使得原有内控制度不再适用,企业内控体系应与时俱进,不断发展、更新、维护。
结尾推荐阅读观点:有哪些成本是老板们开公司前未曾预见到的?
沉淀成本。无论一个人在哪个年龄段开始创业,都是他之前职业生涯多少年沉淀出来的一次爆发,而这些沉淀的能量一般会在创业初期一到两年迅速消耗掉(人脉,资金,创意…)。后期如果战略眼光不够长远,很容易只顾发力眼前的事,而忽视了继续沉淀能量,会出现断档的问题,这些都是隐藏的危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