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给大家透露一点哈,刚出社会那时候我在中国人保干过,有一天六点到了 我寻思到点了应该下班了(在那里每天固定加班到晚上八点是日常),毕竟今天的电话打完了,然后我收拾东西下班,结果一个老员工说:这么多人在加班,你好意思下班吗?这句话至今让我难以忘怀,甚至于一想起那个场面我都很后悔没给她一巴掌。
开头小编说几句:开公司最怕头脑发热,再没有任何业务基础的情况下就立马上项目了,当然了这之间也要分有实力的老板和没实力的老板,在企业实际经营过程中,足够优秀的创业者才能引领企业成长。至于好的赚钱的项目是不缺的,缺的是能实现项目目标的人才。作为管理者,对于人力、财务、组织等管理经验就要好好学一学了。
导读:近日,一篇《外卖骑手,困在系统里》的爆款文章刷屏,文中写道,在算法的鞭策下,送外卖就是与死神赛跑,和交警较劲,和红灯做朋友,外卖员已成高危职业。
近日,一篇《外卖骑手,困在系统里》的爆款文章刷屏,文中写道,在算法的鞭策下,送外卖就是与死神赛跑,和交警较劲,和红灯做朋友,外卖员已成高危职业。
尽管如此,美团研究院的一份报告显示,疫情期间,美团平台新注册的有单骑手数达到了33.6万人。而这些新增骑手的来源中,排名第一的为工厂工人。
外卖抢了制造行业的人?
福耀玻璃董事长曹德旺也曾很郁闷地发问:“为什么年轻人情愿送外卖,也不进厂?。”
前些天,昆山世硕电子厂一位管理员在分发员工证时,把证件扔到地上,员工则沉默地弯腰去捡,引起了广大网民“炸锅”,显然大批年轻人离开制造业,尊严问题是原因之一。
工人的尊严被蔑视不是个新鲜话题。以前,业绩不达标的销售要抱着路灯杆跳舞;实习生拒绝喝酒会被扇耳光!今天又有员工被扔员工证。有网友声称“底层劳动者的尊严不只是被蹂躏,而是被按在地板上不断来回摩擦”。
扔员工证事件,让资本与劳动力博弈的火药味弥漫了整个网络,刹那间,还出现了很多关于该电子厂“工人大量辞职,厂线陷于瘫痪”的传闻,然而这些传闻是否属实呢?、
记者实地调查发现,昆山世硕确实有离职潮,但远没有网传的那么严重。该厂给出的最新回应称,视频现场的800名员工已经正常上班,流水线照常运作。
可见,工厂还没输;相反,记者在这场员工和企业对抗的虚假胜利中,发现另一个事实:电子厂的离职潮不过是个频繁的、正常的现象,工人们普遍干两三个月就会“提桶走人”。
这是什么原因呢?除了企业对员工缺乏尊重,我想主要还有以下原因。
首先,畸形的薪酬方式。这些电子厂大量的用工需求都是短期的,需求量会随着品牌商的订单、市场需求周期浮动;而且对临时工的要求很低,基本上是培训一天都能上岗的普工。
每当订单激增时,电子厂通过与劳务中介合作,就能在短时间内招聘大量临时工;而劳务中介为了迅速召集大量的工人进厂,按照惯例会把厂商的酬劳,返回一部分给工人,这叫做“返费”,金额几千到一万多不等。
普工们要拿到这笔返费困难重重,但总的来说,普工进电子厂看重的就是“返费”,而一旦拿到返费,这些普工又会马上“提桶走人”。
其次,没有技术上的积累。普工拿到返费或者没拿到返费,都是一进一出;其间既没有技能上的积累,物质上的积累也会很快消耗;这就助长了这些年轻人成为短期就业人群。
再次,缺乏自由。许多工厂管理苛刻,加班时间长,上班还不让带手机,员工每天宿舍、工厂食堂三点一线,被束缚得牢不可破。
作为普工(尤其是短期就业的普工)前景暗淡,再加上诸多约束,导致崇尚自由的年轻人宁愿去送外卖、送快递、做保安,哪怕去人才市场蹲“日结工”也不愿进厂。
人终究是制度的产物,而这种“产物“反过来又会推高制造企业的用工成本。所以有个现象就出现了,疫情稍有好转,很多制造企业复工有望,却发现人难招,多地出现了用工荒。人去哪了,去送外卖了。怎么办,不断推高返费?
企业为什么无法吸引人才
企业与员工的博弈从来没有胜利者。美国的工会组织一度保障了工人利益,但是日益强势的工会,力量盖过了企业;导致它的汽车工业却日渐衰落,失业率也不断增加,这是双输局面。
对于中国工厂来说,制造业越来越不吸引年轻人同样非常致命,一个失去年轻人的行业,如同一潭死水,发展进步均无从谈起。
那么为什么制造行业没有吸引力?
首先,什么是人才吸引力,一家企业的人才吸引力,本质上是机制的吸引力。
比如,有企业规定上厕所、喝水规定次数;要求怀孕提前三个月报备(没怀上要继续报备),在这种“毫无人性”的机制下,能力有限的员工宁愿去送外卖,稍微有点能力的人也会跳槽了之,企业就变成了我们常说的“黄埔军校”。这就是没有吸引力的机制。
那什么是有人才吸引力的机制?申通快递早年曾经发生过一件让人摸不着头脑的事。有大批上海交大的高材生向申通递出“0薪水”的求职书,这是为何呢?
原来,申通当年开放“内部加盟制”,让表现好的总部员工有机会晋升为区域加盟商。在这种自组织、自激励的机制下,高材生自信有更大的机会脱颖而出。这些人显然图的不是一个岗位、一份薪水,而是未来当老板、赚大钱的机会。这就是吸引人才的机制。
因此,很多企业并不是缺少人才,而是缺少有吸引力的机制。
结尾推荐阅读观点:有哪些成本是老板们开公司前未曾预见到的?
我说说自己刚起步的一个小微公司的感受吧,公司坐标深圳,员工加上我两个人。每月办公室租金加管理费3500,员工工资3500,两个人每个月3000块钱伙食,自己租房住2000,宽带,手机,固话,水电,交通杂费1000, 其它杂费支出约2000,加上办公设备,仪器陆陆续续投入约10万,不算流动资金和借贷的利息成本,两个人的小公司,投入10万左右的工具和每月最少1.5W的固定开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