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导航

有用:危机管理不能似是而非

[复制链接]
查看: 992|回复: 5
发表于 2021-10-25 10:08:0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以前不能感同身受,现在能理解,就是一群没多少选择的人好容易找到了群体认同感和自我的希望,近乎病态的把自己所认为的“希望”紧紧抓在手中。现代社会大多数人心里都有点毛病,或多或少,只是他们表现在了外面。我在深圳的中原地产刚过几个月,说是六点下班,实际上每天都要肝到11点之后,你如果正常下班,店长就会来问你,你回家有什么事呀,没事你回去干嘛,然后斥责你不努力,接着就开会点名批评你。
开头小编说几句:开公司最怕头脑发热,再没有任何业务基础的情况下就立马上项目了,当然了这之间也要分有实力的老板和没实力的老板,在企业实际经营过程中,足够优秀的创业者才能引领企业成长。至于好的赚钱的项目是不缺的,缺的是能实现项目目标的人才。作为管理者,对于人力、财务、组织等管理经验就要好好学一学了。

导读:在YOU时代,危机变得更频繁、负面信息如病毒扩散,这就需要我们重新审视传统的危机处理原则

在YOU时代,危机变得更频繁、负面信息如病毒扩散,这就需要我们重新审视传统的危机处理原则

YOU时代的危机管理好有一比,如人患了感冒。感冒不是大病,但是感冒有一点比较可怕,当你在感冒期间发生新的疾病的时候,因为你的免疫系统已经被摧毁,所以在感冒期间任何一种疾病对人体都是可怕的。企业也是一样,在危机期间,不容有半点闪失。

在YOU时代,危机变得更频繁、负面信息如病毒扩散,这就需要我们重新审视传统的危机处理原则。

海量传播还是有限传播?

在很多情况下,危机管理和通常的品牌传播是不一样的,在90%的情况下,有限传播比海量传播对企业来讲更有实用价值。

危机处理就一定需要快速吗?

一般人认为,危机管理处理的节奏要快,如果我要问到大家,处理危机管理是快节奏好是慢节奏好?我相信绝大多数人都会说处理一定要快,其实不是这样,危机有三类。

第一类来自于产品质量的危机,这是最难处理的危机;第二类是售后服务产生的危机;第三类是品牌危机。但是有一个共同点,品牌危机一般来讲没有危机到你的根本,这个时候一定要把速度降下来,降下来了才能冷静地思考这里面包含的东西,否则的话,互联网时代,你说错任何一句话,只要说出去了,可能就会被抓住把柄。

律师的观点能否代替危机管理?

有一些企业犯了一些错误,律师往往用法律的东西来代替危机管理,其实两者之间不能画等号,危机管理是站在企业全局的角度来考虑,而律师往往只站在法律的角度,因此之间不可能有对等。

中国危机管理理念是否趋同西方?

东方的理念和西方的危机管理也有很多的区别。在东方第一步必须是策略先行,第二步是调查;在西方,其顺序正好相反。这看起来是一步之差,实际上是理念的差别。虽然世界是平的、经济是全球化的,但是危机管理由于东西方文化理念不同而存在差异。

西方经典在东方还是金科玉律?

“说真话,并在第一时间说”—不成立。正确答案:选择“事实真相”告诉外界。实际上在很多情况下,在中国这样一个媒体环境下面,可能要有选择性的事实告诉大家才是成功的。

还要不要预案?

互联网时代到来了,预案还要不要?预案准备还有没有作用?答案是肯定的。社会危机、国家危机、政府危机包括军事危机都可以发现,预案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媒体引导还是从前的概念的吗?

网络可以传播一切信息,在网络传播中,以往舆论传播的时间和空间概念被改变,网络舆论的效率可能超过一切传统媒体,只有重新学习舆论规则,把握舆论形成的特点,人类才能认识公众意见的复杂性。

在传播学的定义里,达到5000万人的传播标准就可以被称为大众传播,而目前仅在中国,网民就超过了一亿。

网络媒体由于突出的特点而备受关注。外在特点有:

1、秒新闻。第一时刻发布,全球发布,海量发布。报纸传播新闻,通常是以天为单位的,受到出版与发行时间的制约;广播和电视播报新闻,尽管比报纸要快,但毕竟受播出时段的限制。相比之下,网络媒体具有明显的自由、快捷的特点,可以轻易做到随时发布。对于企业来说,被“捅出来”的消息也常常是在网络上第一时间出现的。

2、无国界。任何信息一进入互联网,几乎就可以同时被分布在世界各地的网民看到。任何报纸、广播和电视通常都只能在有限的范围内产生有效的影响,网络媒体却不受这种限制。

3、海量性。网络媒体传播上的内在特点在于,对信息的加工是不是集中而是集合、整合。集中只是把相关的信息搜集到一起;而集合则掺杂了网站主观的因素,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和方法,集合在各领域的实践,必然激发事物质的变化。比如,网站认为重要的新闻,可以做成专题,也可以放在重要的位置,如“新闻中心”等等;还可以请到当事人到嘉宾聊天室做客,放大事件的影响力;还可以设置BBS等。总之,网站更容易把话题引入到公众的视野,更容易引导公众关注某一话题的态度。

网络内在的另一致命武器还在于掌握报纸、电视并不具备的“互动生杀”大权。

网络编辑在新闻后加上“评论”按钮,互动的空间立马具备。不用网站说一字一句,无数的网民就会在论坛里跟贴表达自己的看法,或同意、或反对、或补充、或修正,只要提出的问题能够令人关注,那么很快就会有所反应。

在一定意义上,传统媒体的舆论反响由于迟钝、分散,形成舆论缓慢。网上舆论的快速性和集中性,构成有别于传统媒体的突出特点,使一件纷争更加激烈。

著名网站的论坛一旦把大量发言者吸引过来,不断抛出的重要观点受到广泛呼应,就占据了社会意见中枢的地位。

就像“孙志刚”事件,如果单独依靠《南方都市报》的报道力量仍然太弱,不可能促进一个国家某项不合理制度的废除,而网络一天几十万的“贴子”,汇聚成一股强大的力量,声讨当事人,代表了民众的声音,反映了集中的民意。

网络就像是可以利用的强大的工具,几乎任何一个能接触到网络的人都可以在网络上挑起话题,是或非,正或歪,让全世界来阅读。这个工具,你可以拿起来用,别人也可以。

挑明真相的成本是降低了还是提高了?

其实这个问题很多人想象应该是高了,其实不尽然,有的时候是高了,有的时候是低了。

我们应该树立怎样的危机管理理念?

实际上真正适合的应该是链条管理。为什么呢?因为危机管理就相当于链条当中的一个环节,如果这个环节断了,企业也会断掉。

结尾推荐阅读观点:90后员工普遍不愿意讨好领导了吗?为什么?

我也是70后,我觉得你想法比较偏颇,你字里行间想表达的是我们70后普遍愿意巴结领导,但事实不是这样。 我做过公务员,在企业也做过,巴结领导这事真跟年龄没有必然关系,和行业性质、岗位性质和人有很大关系。 体制内,尤其是公务员,喜欢巴结领导的多一些,体制外少一些;管理运营部门多一些,技术部门少一些。在企业,我见过一些90后挺会拍马屁的,做公务员的时候,也有不少70后不巴结领导的,不是不会,就是不愿意,我就算一个。 所以这事只拿年龄说事一定是要偏颇的,而且巴结领导这事也看度,很多人天生会来事,习惯和善于夸奖别人,对谁都这样,对领导不一定是巴结,而是习惯。
里面吼那个,就是公司最喜欢搞得拓展活动,请一帮所谓的教练训练你,问你们是团队还是团伙,不去还要算你旷工。当时喊我学设计大学毕业刚上班的时候,公司搞这个拓展,做了这个游戏叫打败大魔王,你要说出自己名字那些,然后有些人嘶吼那些,吼出来,所谓的扮演大魔王的人还是说:不通过,我听不见! 我当时去吼了,一下。他说他听不见,我脾气瞬间上来了:你是nm的聋子?啥子垃圾拓展,你们看可以说我是笨,但是不能用这种弱智活动侮辱我的智商! 然后当着全公司人转头开上我的奥迪A6L就辞职走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2-3-16 16:23:57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国已经进入到了新经济发展时代。社会问题的解决,仍然需要一些个人对个人的帮助,需要这样的创新技能,需要这样的倡导,这就是我们社会企业的问题,我们相信很多的社会企业家在中国是很好的企业家,我们需要你们这样的天才,能够适用于我们社会问题的解决。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2-3-29 20:01:49 | 显示全部楼层
民营企业发展都很困难,但要记住一个准则:虽民营但不江湖,不能把自己流于社会非议,我们要有这样的情怀。我们虽是民营企业家,但我们一定虽非工仍心怀家国,每个人心怀家国做出自己应有的努力。这不是一个口号。做公司、做企业没有这样的情怀、没有这样的自律是走不长、走不远、走不高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2-3-29 20:23:33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个社会上负能量非常多,人能不能向正能量去吸收,平衡人体中的阴阳?这就是人不要永远追求辉煌、成功、幸福。讲企业,一个企业的成败首先看这个企业主有没有一种平衡而辽阔的态度,才能穿破极具变化的时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2-3-29 20:42:02 | 显示全部楼层
任何企业顺应时代发展的趋势来看,没有永远成功的企业,只有时代成功的企业,所以趋势当中寻找洞见,能不能选择我们的战略决策,选择比努力重要。无论是做企业还是个人分享上,一定要明白最终的结果都是要退出,离开这个世界、退出行业的成长周期。想到退出才能够不忘初心,才能方得始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2-3-29 20:50:17 | 显示全部楼层
最优秀的领导者是最优秀的观察家,他们只是比常人更加留意身边的事情。因此,换种眼光去看习以为常的事。寻找差异和特征,留意事物运转的模式,多角度地看问题,寻找未被满足的需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账号

本版积分规则

精彩推荐

让管理企业更简单

  • 反馈建议:麻烦到企业之家管理处反馈
  • 我的电话:这个不能给
  • 工作时间:周一到周五

关于我们

云服务支持

精彩文章,快速检索

关注我们

Copyright 企业之家  Powered by©  技术支持:飛    ( 闽ICP备2021007264号-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