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导航

严谨:从煮鸡蛋的故事看精确管理之感

[复制链接]
查看: 935|回复: 5
发表于 2021-10-25 10:06:1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之前也遇到这样的上司,特么就直接问我这些问题,我就纳闷,入职他们承诺过的条件要求是什么,加班有加班费还好,没加班还想用努力做借口忽悠我,下班是我的时间,我回家能干嘛和他有什么关系,努不努力这也是我自己的事,我能完成手头工作就下班,回家我做点自己感兴趣的都是努力,并不是榨尽所有时间为工作才叫努力,加班多两个小时就是有加班费赶不上末班车还不够打车,何必这样辛苦自己,回家躺着睡觉都要比这强,谁爱努力谁留下努力就行。
开头小编说几句:开公司最怕头脑发热,再没有任何业务基础的情况下就立马上项目了,当然了这之间也要分有实力的老板和没实力的老板,在企业实际经营过程中,足够优秀的创业者才能引领企业成长。至于好的赚钱的项目是不缺的,缺的是能实现项目目标的人才。作为管理者,对于人力、财务、组织等管理经验就要好好学一学了。

导读:在企业经营中,管理者无不希望通过科学管理以克服对人的监督的麻烦,提高效率或者效益。精细化管理、绩效考核、流程再造等等管理工具的应运而生,的确使我们看到了希望,但是在实践中效果并不理想,国外有绩效主义毁了索尼之憾,国内有精细化管理水土不服之叹

在企业经营中,管理者无不希望通过科学管理以克服对人的监督的麻烦,提高效率或者效益。精细化管理、绩效考核、流程再造等等管理工具的应运而生,的确使我们看到了希望,但是在实践中效果并不理想,国外有绩效主义毁了索尼之憾,国内有精细化管理水土不服之叹。如果要问一个“为什么呢”,一则煮鸡蛋的故事有助于我们解开其中的困惑:仅仅有精确管理的高端工具是不行的,还是要有“治人”的精神。

彼得做家务的任务是煮鸡蛋,每次都很不耐烦。他把鸡蛋往锅里一放,多加些水防止把锅熬干,打开火后就不管了。估摸着时间差不多了,彼得回来不论鸡蛋老嫩就关火,宣告鸡蛋煮熟。彼得的父亲为了加强管理,请人设计了一个煮蛋钟,一分钟提醒水开,三分钟提醒关火,用余热再煮三分钟后提醒把鸡蛋放进凉水浸泡,又在三分钟后提醒食用。彼得的父亲本着科学的态度,建立了一个严格的煮蛋管理流程,将管理的触角细化到每一个环节,在将鸡蛋煮到最佳的营养状态的同时,节约了4/5的水。2/3的热,蛋皮还很好剥离,取得了最佳效果,这就是科学管理的魅力。故事如果到此结束,那就是一首科学管理的赞美诗。

可现实并非赞美诗那样浪漫。彼得的父亲将反复验证过的程序教给彼得,彼得也很快就掌握了使用的要领,但是在离开家人的监督而独处的时候对煮鸡蛋还是心不在焉。当他在电脑上打游戏入迷的时候,根本听不见煮蛋钟的提醒,差点在水开、关火环节疏忽把锅底烧穿。彼得的父亲决定进一步将煮蛋钟改造成煮蛋器,甚至可以自动换水,用不着彼得煮蛋了。不过,煮蛋器的容量是按照煮蛋彼得一家的人数设定的,近日客人增多,煮蛋器设定的程序不能这种变量,煮蛋的任务还是要由彼得人工操作。彼得的父亲又请专家改进煮蛋器的程序,增加其功能,设计得很复杂。没想到煮蛋器完善后,人们的口味有了变化,很少有人吃煮鸡蛋了,完美的煮蛋器大部分时间都闲置在那里。

彼得父亲的做法似乎没有错,但是他却忽视了科学管理除了针对物的管理,同时也是针对人的管理,不能顾此失彼。彼得父亲是想利用科学的管理工具将各个环节的责任、做法都给予明确的界定,从而保证效果最佳的诉求,可以称为精确管理,却很难说是科学管理。从一定意义上说,改进对物的管理,正是为了强化对人的管理,而不仅仅是为了取代它。不幸的是,彼得父亲的科学管理诉求是对彼得放任的放任;或许他想避开对人的管理,不仅没有纠正彼得做事不专心的态度问题,反而增加了彼得对程序的依赖性,程序的不完善还成了因偷懒而推卸责任的借口。从这里可以看出,在企业管理实践中,管理工具除了煮蛋器这样的硬件,还包括精细化管理、绩效考核、流程再造等等方法。管理工具或许可以完美起来,即使不考虑开发成本,我们也应当明白工具是用来打鱼的,打鱼的工具再好,我们也不能用的工具的赞美代替对“鱼”的活动规律的研究和把握本身。

用精确管理代替科学管理无疑是以偏概全,忽略了人的作用。在煮鸡蛋的故事中,煮蛋流程的制定应当包含对彼得放任态度的矫正。煮蛋钟的提醒也是对煮蛋人的监督,就是看煮蛋人是否在位,是否关注煮蛋这件事,只不过省去了人看钟表的次数。反过来说,只要煮蛋人真正把心思放在煮蛋上,完全可以自主掌握煮蛋的流程。煮蛋钟煮如果能够促使煮蛋人从放任到专注的转变,也不失为一种“治法”。而所有的“治法”都需要达到“治人”的效果,通过促使管理对象成为“治人”而实现事半功倍的效果。即使煮蛋器自动化之后,人的主观能动性仍然无法替代,比如不断地改进程序,适应新的变化等等。人的作用包括人的主观能动性及其敬业精神;严谨专注的工作态度;团队协作精神等等。这些都是精确管理离不开的,否则忽视了人的作用,失去了“治人”的支撑,同样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在绩效主义毁了索尼之类的案例中,就是因为管理层拘泥于绩效考核的精确,在相互攀比中团队协作精神丧失等等原因所致。

精确管理是在进行一种精确思维,这在对物的管理中是十分重要的;但是如果关涉人的管理,精确思维往往是一种理想化的假设。因为精确管理要求信息充分,方案成熟,处理的是一个“白箱”;而人类社会的实践往往是一个“灰箱”,需要进行模糊思维。企业产品的“煮蛋”环节需要不同工种、不同部门之间的合作,不同环节之间的“关节点”很多时候并不十分清楚,存在着亦此亦彼的状态,这时候就需要发挥人的作用,不必坐等管理工具的界定成熟,甚至拿管理工具相互推诿。况且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需要人们在信息不充分的情况下采取行动;企业“煮蛋”需要不断地推陈出新,“煮蛋”程序的更新、补正、调整更需要有“治人”来实施。这些都是需要通过模糊思维来解决的。即使在纯物理的研究中,除了精确思维之外,还有模糊逻辑的异曲同工,需要利用灰色系统来处理灰色情况,企业管理更不必因片面追求精确管理而在精确思维中作茧自缚。

煮鸡蛋的故事告诉我们,听到科学管理的赞美诗的时候,且不要被管理工具的神奇之处陶醉,否则就会被其破绽所惑。破解精确管理之惑还是在于解决人的问题,坚持以人为本。这与使用科学的管理工具并不矛盾,在以人为本与“治人”之间,是一次使用管理工具的否定之否定。它需要促使被管理者潜心总结自己的经验,热爱自己的事业,自己所在的团队;要发动他们参与程序的制定,而不是让他们感到程序是强加在他们头上的东西。从彼得最早煮鸡蛋的笨办法来看,彼得并不笨,至少他考虑到了安全底线。也许他在保证鸡蛋煮熟的情况下可以腾出手来做更有意义的事情,这也无可厚非。管理者如果能够因势利导, 将彼得们感兴趣的事情和他目前所从事的事情结合起来,就能在管理工具的发现、改进中取得更多的创新成果,在精确管理中跃入更高的境界。

结尾推荐阅读观点:90后员工普遍不愿意讨好领导了吗?为什么?

我也是70后,我觉得你想法比较偏颇,你字里行间想表达的是我们70后普遍愿意巴结领导,但事实不是这样。 我做过公务员,在企业也做过,巴结领导这事真跟年龄没有必然关系,和行业性质、岗位性质和人有很大关系。 体制内,尤其是公务员,喜欢巴结领导的多一些,体制外少一些;管理运营部门多一些,技术部门少一些。在企业,我见过一些90后挺会拍马屁的,做公务员的时候,也有不少70后不巴结领导的,不是不会,就是不愿意,我就算一个。 所以这事只拿年龄说事一定是要偏颇的,而且巴结领导这事也看度,很多人天生会来事,习惯和善于夸奖别人,对谁都这样,对领导不一定是巴结,而是习惯。
有些人是真的为了生存,挣钱,不得不做,有些人可能是真的被洗脑了,觉得这样的行为很有用?无论那样,都挺悲哀的。我希望工作并不是全部,一天24小时,除了工作睡觉,还要陪伴家人啊,和朋友在一起,或者一个人待着,干自己喜欢的事情……你想要我免费加班,可以啊,一个月因为特殊情况加几天班,也不会特别在意 。只是家里有情况的时候,单位也可以通融一下……都是互相的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2-3-13 03:00:22 | 显示全部楼层
现在的产品强调个性化的智能定制,所以一定要在前端有捕捉用户个性化数据的品牌,这样才能满足每一位用户的需求。在互联网时代,要找到用户需要的突破口,这样才能从“我们”的时代进入“我”的时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2-3-13 19:46:44 | 显示全部楼层
使命是让一个企业知道为什么而做,愿景是让一个企业知道未来做成什么样,核心价值观就是让一个企业知道用什么样的行为准则来做。要让一群人发出同一个声音,只有一条路——统一企业的核心价值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2-3-16 10:08:45 | 显示全部楼层
只有真正的社会企业家才能画好这条曲线,因为他知道这其中的价值和意义有多重要。有些事可能从一开始的起心动念就让我们觉得有动力,觉得没有什么过不去的坎。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2-3-18 10:47:25 | 显示全部楼层
要想把企业做好,本质上只能靠一个方向,靠一件事情,这件事情就叫职业化,不管你是往上面走还是往右边走,还是往右上方走,你一定要想办法让大家按照制度、常规、约定来开展每一件工作。有制度按制度来做,没制度按常规来做,常规也没有就按约定来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2-4-1 15:47:14 | 显示全部楼层
放下自己的亲友圈子,拥有的是整个团队的圈子;缩小了亲友的圈子,放大的是团队的圈子。圈子决定能量,能量决定平台,平台决定成就。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账号

本版积分规则

精彩推荐

让管理企业更简单

  • 反馈建议:麻烦到企业之家管理处反馈
  • 我的电话:这个不能给
  • 工作时间:周一到周五

关于我们

云服务支持

精彩文章,快速检索

关注我们

Copyright 企业之家  Powered by©  技术支持:飛    ( 闽ICP备2021007264号-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