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导航

淡泊:管理不能凭感觉

[复制链接]
查看: 1012|回复: 5
发表于 2021-10-25 10:05:1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我以前在优衣库每次开完会不也要喊口号嘛,第一次店长没和我说,他们在那喊口号我当时都懵了,很多日企就这样的,其实生活真的挺无奈 他们是为了养家糊口,我一个学生在销售行业经常上班,有些成年人真的背负一个家庭付出了太多。
开头小编说几句:开公司最怕头脑发热,再没有任何业务基础的情况下就立马上项目了,当然了这之间也要分有实力的老板和没实力的老板,在企业实际经营过程中,足够优秀的创业者才能引领企业成长。至于好的赚钱的项目是不缺的,缺的是能实现项目目标的人才。作为管理者,对于人力、财务、组织等管理经验就要好好学一学了。

导读:在我们这个国度,科学管理叫了三十年,规范管理叫了二十年,精细化管理也叫了十几年,可是管理的随意性却处处可见。随之而来的就是管理的低效率,甚至负效率也随处可见。每念及此,都有痛心疾首之感。大声疾呼,或有丁点作用。声嘶力竭仍无改变,就只能深表遗

在我们这个国度,科学管理叫了三十年,规范管理叫了二十年,精细化管理也叫了十几年,可是管理的随意性却处处可见。随之而来的就是管理的低效率,甚至负效率也随处可见。每念及此,都有痛心疾首之感。大声疾呼,或有丁点作用。声嘶力竭仍无改变,就只能深表遗憾。

古语有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套在管理上则有:管理本简单,庸人自复杂。为什么这样讲呢?你说哪个企业没有制度?可是谁又敢说我们企业的制度人人都在执行?就说本文题目:“管理不能凭感觉”这样浅显易懂的道理,又有几个管理者不知?几个管理者不懂?可是在现实的管理中,又有几个不随意?又有几人重理性?

兹举两例,大家评评:这样的管理行不行?

一例发生在最近。某主管打了一个报告,将手下一科长的手机话费报销标准由每月三百元调整为每月一百元。科长得知这一结果极为不满,对主管表达。主管说不关我的事,是总经理调整的。科长找到总经理,总经理以主管呈报示之,科长搞清事实真相,愤而辞职。

总经理向我报怨:这些主管们怎么一点责任都不肯负呢?我反诘:你怎么不保护直接下属呢?他们都不负责,凭什么让我一个人负责?

其实问题的根源是公司没有规范的标准,什么岗位享受什么样的工作保障标准事先定好了,在发生岗位调整时,人事文员随岗位调动同时办理相关变动就够了,哪里还需要总经理对一个基层干部的手机话费作批示呢?如果有标准,他的主管又哪里需要专门打报告呢?如果没有标准,这个主管又凭什么打报告呢?看他不顺眼,还是你个人觉得一百元比三百元更恰当?凭个人感觉作出的决定,谁会信服?

另一例发生在三年前。这还是一家管理比较规范的企业。一高管在报销车辆费用时,多报了十元路桥费(他的工作不需要经过这座外市的桥),被监察部门查出后,报告董事长。董事长一怒这下,给报销人罚款一万元,给负责审核签字的常务副总罚款一千元。

这家企业十来个高管的车辆费用实报实销,每月审核报销票据令常务副总和总经理不胜其烦。该企业特别强调诚实守信,这个高管如果不是公司股东且最年长,恐怕开除的份都有,而不是罚款可以了事的。当他们涉及的三方都向我报怨时,我告诉他们,何不定一个标准,每月按额定标准发放,不就省去了大家的烦恼?因为高管们的车辆属于私人所有,休息时家人也会使用,家人使用就难免将票据放在车上,报销人到时候忘记或不慎填报了,就难洗不白之冤。

管理不能凭感觉。凭感觉管理,自己不胜其烦,他人诚惶诚恐。凭感觉管理难免无事生非,企业负责人不可不鉴。

结尾推荐阅读观点:90后员工普遍不愿意讨好领导了吗?为什么?

我也是70后,我觉得你想法比较偏颇,你字里行间想表达的是我们70后普遍愿意巴结领导,但事实不是这样。 我做过公务员,在企业也做过,巴结领导这事真跟年龄没有必然关系,和行业性质、岗位性质和人有很大关系。 体制内,尤其是公务员,喜欢巴结领导的多一些,体制外少一些;管理运营部门多一些,技术部门少一些。在企业,我见过一些90后挺会拍马屁的,做公务员的时候,也有不少70后不巴结领导的,不是不会,就是不愿意,我就算一个。 所以这事只拿年龄说事一定是要偏颇的,而且巴结领导这事也看度,很多人天生会来事,习惯和善于夸奖别人,对谁都这样,对领导不一定是巴结,而是习惯。
这种聚会基本都是公司一年一度年终奖颁奖典礼或是鼓励员工并宣扬像新人宣扬企业文化。线上开会,线下直播给全体员工观看,一般能亲自到场聚会人都会涨工资,且如果表现具有"狼性"还能有额外奖赏,场上会有各个门店的老总(区域经理或CEO)颁发奖学金给表现出众或大型比赛得奖的老狼。仪式末尾会有隆重的盛宴来填饱小狼的肚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2-3-14 15:59:38 | 显示全部楼层
系统性地将外部人员纳入高级管理层以下的职位,并允许他们逐步培训和重塑高级管理层的思维,这有时会刺激文化变革。当外部人员接管某小组,重塑这些小组的文化,并使其变得非常成功之后,此时再去创建一个组织工作的新模式,这很有可能获得成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2-3-15 16:44:05 | 显示全部楼层
一个人最有能量的事情,不是找到赚钱的项目,而是心中涌现了神圣的使命。使命感是一个人和一个组织存在的最大理由和持续的源动力!使命感是凝聚众人最崇高、最神圣的理由!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2-3-21 23:26:49 | 显示全部楼层
利润并不比人重要,人也不应该被简化为统计数字的工具。企业可以成为推动进步的巨大杠杆,但必须明确知道进步不能只包含企业主的利润,还需要打下哲学的基础——管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2-3-24 00:34:42 | 显示全部楼层
每一个企业,都面临着画两条曲线。第一条曲线叫财务曲线,就是怎么样赚钱;另一条曲线叫价值曲线,就是到底我们给这个社会贡献了什么样的价值。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2-3-28 16:55:28 | 显示全部楼层
今年在企业管理上有很多想法,通过跟不同的人交流信息量也很大,一直在尽力消化,一有时间就会停下来思考下,未来的走向,出路,转型,问题太杂乱经常没个后文。今天找时间一条条写下来,感觉脑子清晰了很多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账号

本版积分规则

精彩推荐

让管理企业更简单

  • 反馈建议:麻烦到企业之家管理处反馈
  • 我的电话:这个不能给
  • 工作时间:周一到周五

关于我们

云服务支持

精彩文章,快速检索

关注我们

Copyright 企业之家  Powered by©  技术支持:飛    ( 闽ICP备2021007264号-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