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导航

疏漏:有一种管理叫无为而治

[复制链接]
查看: 781|回复: 5
发表于 2021-10-25 10:05:0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我其实笑不太出来,不是他们的行为不可笑,而是我看到弹幕里有句话,背上没有孩子车子房子这些负担谁愿意这样,这句话确实把我刺痛了,现在年轻人“不思进取”可能就是不想这样吧,不想结婚不想要孩子仅仅只是想活得有尊严些,轻松些,我突然觉得我们这个社会如此大行其道真的对吗,人活的真的不像人,但回过头才发现自己也不怎么像个人,有什么资格笑他们呢?我没资格笑努力的他们,却也无法认同这样的方式,到底是哪出了问题?
开头小编说几句:开公司最怕头脑发热,再没有任何业务基础的情况下就立马上项目了,当然了这之间也要分有实力的老板和没实力的老板,在企业实际经营过程中,足够优秀的创业者才能引领企业成长。至于好的赚钱的项目是不缺的,缺的是能实现项目目标的人才。作为管理者,对于人力、财务、组织等管理经验就要好好学一学了。

导读:在中国儒家哲学的孔孟之道里,经常提到一个很人性化的词语,叫做“无为而治”,这给了许许多多中国管理者困惑:无为还能达到治理的目的?是不是天方夜谈?有为还治理不好呢,无为就能治理好了吗?

在中国儒家哲学的孔孟之道里,经常提到一个很人性化的词语,叫做“无为而治”,这给了许许多多中国管理者困惑:无为还能达到治理的目的?是不是天方夜谈?有为还治理不好呢,无为就能治理好了吗?

是的!“无为而治”是完全可以做到的。关键就在于我们对管理、制度、文化、人性的本质认识,透彻了,方法就有了。这也是困惑了我很多年、直到前不久我突然明白过来的一件事儿。

管理就是把人当人看,分工协作、各司其职、高度协调、统一指挥。管理在中国远不是欧美国家理解的那么简单,我们有自己独特的理解,分为管与理两个部分。管是科学的、理性的、客观的、可分析的,理是人性的、感性的、主观的、可意会的。在中国,一直都存在管与理的争吵,就像当年“德赛之争”一样,始终没有一个完整而公信的答案。其实,这里没有对立的矛盾,完全是统一协调而作为。我个人认为,根据民族特性,中国企业需要管理,但大多数情况下只需要20%的管却要80%的理。事实上就小企业而言,老板内心想的是科学管理,用的是人性管理,其实这个时候最好推行科学管理而适当忽视人性管理,即颠倒2-8法则;就大型企业而言。老板内心想的是人性化管理,用的是科学管理,其实这个时候最需要的就是人性化管理,即正用2-8法则。但是,中国社会就像我刚才的表达一样,冲满了矛盾,怎么做都不行。怎么办?寻求制度管理,也就是科学管理。

科学管理在中国企业何其难哉!因为科学管理是以事实为依据的管理模式,不考虑人性的需求。在中国,几千年来,思维观念一直很混乱,这是因为有儒家还有道家思想在同时作用着,还有其它外国哲学也发挥着作用,大家都很混乱,最大的混乱就是,儒家以人为本,道家尊重事物的本质与规律,以自然为本,这就是最大的矛盾。中国认为尊重人就要尊重人的思想与行为,无论对错都要尊重,到了爱屋及乌的地步,但这只是对待自己,而对待别人标准又不一样了,认为要尊重自然规律、尊重事物的本质,两套价值标准在同时作用,岂有不矛盾的?在企业管理的时候,也出现同样的问题,对自己有利的可以适用制度,对自己不利就要求以人为本,也就是以他为本。这怎么能管理得了呢?所以,在中国,制度很健全,比哈佛大学的都要厚实,但就是束之高阁,运行都是潜规则,规则就是来自于当权派,制度是给外人看的,是用来约束员工的。科学管理根本就行不通,再怎么办?寻求企业文化的帮助。

企业文化是美国80年代初创建的一种科学管理的辅助性补充管理模式,后来传到日本,再之后于80年代中期传到了中国。文化是个好东西,中国人喜欢文化,加之企业文化里更多地在宣传尊重人性,很受中国人欢迎。但是,企业文化在美国和在日本的含义与作用到了中国变味了,变成了口号,变成了老板文化,变成了流氓文化。而且,过去因为不讲文化,大家还能根据制度跟企业较真,但是,现在有了文化,没有融化于制度、没有根植于行为、没有流淌于血液,实际运作中反而出现了很多矛盾,制度说的跟文化说的不一致听谁的?老板的行为与文化冲突了以什么为标准?管理者言行不一致你跟随谁走?一系列的问题都产生了。最开始,老板的心思是,制度只能管人8个小时,文化能管人24个小时,确实是个好东西,连员工做梦都在思考工作,你看这是什么想法?能深入人心吗?当然一开始还是管用,员工也确实是下班都在思考企业的问题,文化在起作用,但是后来慢慢发现,老板是剥削的,现实是残酷的,生活是不能靠文化的,再努力是拿不到钱的,文化是上去了,积极性是有了,但由于讲文化讲格局讲理想讲道义讲良心讲信用,讲来讲去就是失去了起码的生存物质基础。

文化管理又失灵了。再怎么办呢?回头又来寻找制度帮助,把对员工的管理进行条理化、流程化、表格化,再植入一些薪酬、考核、福利、期权的概念(我说的是概念,不是事实),进行管理实践,没有多久又失灵了,因为能兑现的不多,除了一些企业不守信外,确实有不少的企业发现想要兑现都难,因为压根儿就没有赚到钱,哪里有利润去兑现呢。

事到如今,没有办法了吧?傻眼了吧?不会!我突然想起了毛主席他老人家好像说过这么一句话:以天下大乱达到天下之大治。我分析来分析去,终于找到了答案,在企业管理中,我们可以运用这句话的精髓,对企业的某些人员实行“无为而治”,我让你乱,我给你乱的空间,但是,你会懂得自己管理自己,因为员工需要的是自我主张,那就是人人都做老板的思想,一旦做了老板了,自己真当家作主了,不是就不用老板来操心了吗?员工自己都做老板了,再要老板就没有用了,所以原来的老板就可以去聊天、喝茶、打高尔夫了,这样就真的实现了“无为而治”!

这里的关键是,人人都要做老板。但是,这会是一种什么样的体系呢?该怎样操作呢?是制度、是文化、还是机制呢?本人独门秘籍、原汁原味原创原装原配的阿基米得BOSS薪酬体系、阿基米得BOSS绩效与激励机制、阿基米得BOSS授权体系会将这一切揭露无遗、科学呈现,有指导手册,含有哲学、方法、工具,敬请期待或者参加本人2011年的系列管理课程。这些课程包括中式人力资源思辨管理、中小企业战略转型与系统变革、中式老板用人之道、老板解脱之道、牛人低薪吸纳术、高人胶粘附着力等等。

结尾推荐阅读观点:90后员工普遍不愿意讨好领导了吗?为什么?

我也是70后,我觉得你想法比较偏颇,你字里行间想表达的是我们70后普遍愿意巴结领导,但事实不是这样。 我做过公务员,在企业也做过,巴结领导这事真跟年龄没有必然关系,和行业性质、岗位性质和人有很大关系。 体制内,尤其是公务员,喜欢巴结领导的多一些,体制外少一些;管理运营部门多一些,技术部门少一些。在企业,我见过一些90后挺会拍马屁的,做公务员的时候,也有不少70后不巴结领导的,不是不会,就是不愿意,我就算一个。 所以这事只拿年龄说事一定是要偏颇的,而且巴结领导这事也看度,很多人天生会来事,习惯和善于夸奖别人,对谁都这样,对领导不一定是巴结,而是习惯。
这种聚会基本都是公司一年一度年终奖颁奖典礼或是鼓励员工并宣扬像新人宣扬企业文化。线上开会,线下直播给全体员工观看,一般能亲自到场聚会人都会涨工资,且如果表现具有"狼性"还能有额外奖赏,场上会有各个门店的老总(区域经理或CEO)颁发奖学金给表现出众或大型比赛得奖的老狼。仪式末尾会有隆重的盛宴来填饱小狼的肚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2-3-21 03:29:08 | 显示全部楼层
传统企业要学会用工业化手段·效率·成本,塑造个性化产品;传统企业必须颠覆传统,重塑自身价值,利用互联网·大数据打造核心产品。只有改变才会有希望,只有改变才会有未来!帮助别人,成就自己!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2-3-22 21:25:14 | 显示全部楼层
1.管理是企业的生命力2.建立制度,扫除裙带帮派关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2-3-26 14:47:02 | 显示全部楼层
管理是竞争中的决胜因素,大到企业,小到个人,大量准确的管理知识储备是激烈竞争中的关键所在。有了管理,组织和个人才有效能,唯有通过管理,智慧、才华、天赋、学识才能诞生我们梦寐以求的东西——成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2-3-30 14:40:22 | 显示全部楼层
民营企业发展都很困难,但要记住一个准则:虽民营但不江湖,不能把自己流于社会非议,我们要有这样的情怀。我们虽是民营企业家,但我们一定虽非工仍心怀家国,每个人心怀家国做出自己应有的努力。这不是一个口号。做公司、做企业没有这样的情怀、没有这样的自律是走不长、走不远、走不高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2-3-31 11:42:21 | 显示全部楼层
社会企业家在全球经济环境当中是十分被看中的,它吸引了很多人才、资金,随着它的流行度、普及度,我们需要去考虑一下社会企业家到底是什么?需要去做什么?社会企业家精神现在会使全世界受益、使社会受益,社会企业家的目标是能够使这个社会受益,或者使这个社会最大程度上来进行受益,社会企业家精神对于精神发展是非常重要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账号

本版积分规则

精彩推荐

让管理企业更简单

  • 反馈建议:麻烦到企业之家管理处反馈
  • 我的电话:这个不能给
  • 工作时间:周一到周五

关于我们

云服务支持

精彩文章,快速检索

关注我们

Copyright 企业之家  Powered by©  技术支持:飛    ( 闽ICP备2021007264号-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