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导航

讨论:中国化管理的最高境界是“太和之道”

[复制链接]
查看: 941|回复: 5
发表于 2021-10-25 10:01: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其实最后那种才是最可怕的。他们用悲情音乐和话术搞氛围,利用你的亲情、友情、爱情、善良、温柔、同理心,激发你的内疚、疯狂、歇斯底里。最终目的只是为了更方便的管理,可是人最本真的情感却被亵渎了。今天看那些招聘信息好多公司都这么写:员工福利:缴纳五险, 月休4,法定假日,按时发薪;现在企业都这么不要脸了,把自己应该做的义务,写成员工福利?我还见过职位简介直接写,上班坐办公室吹空调,接接电话的。
开头小编说几句:开公司最怕头脑发热,再没有任何业务基础的情况下就立马上项目了,当然了这之间也要分有实力的老板和没实力的老板,在企业实际经营过程中,足够优秀的创业者才能引领企业成长。至于好的赚钱的项目是不缺的,缺的是能实现项目目标的人才。作为管理者,对于人力、财务、组织等管理经验就要好好学一学了。

导读:作为明清国家最高权力机枢的故宫三大殿是以保和、中和、太和等三和命名的,其中皇帝每天处理事物和召集文武大臣的的殿就是太和殿,太和殿是故宫最主要的建筑,可以说是故宫的中枢。为什么故宫的中枢叫太和殿呢?其实太和是管理和统治一个国家的最高境界。周史

作为明清国家最高权力机枢的故宫三大殿是以保和、中和、太和等三和命名的,其中皇帝每天处理事物和召集文武大臣的的殿就是太和殿,太和殿是故宫最主要的建筑,可以说是故宫的中枢。为什么故宫的中枢叫太和殿呢?其实太和是管理和统治一个国家的最高境界。周史伯曾说过“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中庸》的“和也者,天下达道也”。汉儒董仲舒也说:“德莫大于和,和者,天地之正也。”这都是在表述“和”对于管理和治国的重要性。中国历代管理者都把太和作为最高的理想和终极的目标。何为太和?其实《孟子》的“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给出了答案。“太和”就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都是和谐的。这种最高形式的和就是太和,这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合一”的哲学。

“和”这个概念产生于音乐,古代统称为乐。乐在今天是艺术的一个门类,“和”是天地之间的大美,人们由音乐之和推行到人世间,由此悟出了治理邦国之道,国有强弱,邦有大小,如果能扶弱抑强利益共赢,在各邦国之间找到一个大家都能接受并循行的规则,那么天下就太平,邦国就和谐,好比众多乐器奏出了和声。古人先贤把这种寻找和谐的努力称为“致中和”。遵循着这条致中和的道路方向,先人们又将“和”的理念推行到教化人心。大干世界滚滚红尘,为名为利争夺不休,人心唯危,这是令历代管理者最头痛的顽症。受到音乐的启发,假如能在众人之间找到一条治心之路,让大家在这里实现和谐,那人心和谐的意义就超过了治理邦国的“致中和”,那就出现了最高的“和”,最高的“和”就是要达到天与人,人与地及人与人的和谐,也就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和谐。这就是太和的概念。执政与管理是相同的,管理企业的最高境界也是太和,中国化管理的实质就是和谐管理之道。我们今天的构建和谐社会,落实科学的发展观其实就是太和管理哲学的实践。构建和谐社会也是要使企业,员工、社会及自然达到和谐统一。(更多有关爱维龙媒董事长段俊平先生中国化管理相关观点可以参见《陶朱公从企业家变成财神爷的秘诀》)

中国化管理的最高境界是太和,但真正的太和很难达到,我们的管理永远是向太和的境界不断靠近。企业家在实践太和管理之道时一定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企业一定要与势与政和。势是指企业全局发展和运动的趋向以及由这个趋向所产生的影响力。也就是所谓的形势。管理者此时要认清形势、适应形势,一定要趁势而上,作为一名管理者,基本功之一便是这种审度的能力。政,就是国家的政令和法规,企业一定要守法经营,这是企业“和”的根本。中外成功企业无不是与势与政和的典范。联想,海尔及华为等一批成功的企业无不是顺势而为而成功的。

第二、企业发展一定要与社会的价值取向相吻合。中国化的管理的价值取向是义利统一的和为贵,是一个复合的价值系统。在中国化管理中十分讲究道,也就是十分追求“正合”。有时因为管理行为偏离了道义,企业盈利不“取之有道”,企业也没有生命力。履行责任,坚守道义,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是企业最主要的核心竞争力。三鹿就是没有与社会的价值取向相吻合,结果因为三聚氰胺事件倒闭而破产。

第三.企业发展一定要与自然和。中国化管理讲求以人为本,因地制宜,企业一定要从客观规律出发,努力实现企业、员工与自然的和谐,真正使企业按科学的发展观来发展。

这样企业才能基业长青。违背客观规律,破坏与自然的和谐必定会受到自然的惩罚。云南铬矿污染就是一个典型案例,与大自然不和谐企业不可能持续发展。

第四、企业管理一定与人和。中国化管理中人际关系的管理很重要。“与人和”是和谐管理目标的聚焦点。与人和包括员工与员工,企业管理者与员工,企业与企业有关的人的和谐。管理者应该动用自己全部的知识和能量来致力于“人和”工程。这是企业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五、企业家不仅要与人和还要与己和。如果企业家与人和是外功,那么企业家还必须要内明。内明就是企业家要与己和。与己和对于企业家很重要。作为一名管理者,虽然事业上很成功,但自己往往感到心累,这便是“内明”不足的征兆。历史上和当今社会中不乏“外功”显赫者,但真正在成功的巅峰上又能享受“内明”者却不多。诸葛亮治蜀颇有成效,是一代名家大家,但自己的状况呢,是“夙兴夜寐,所啖之食日不过数升”、“夙夜忧虑恐托付不效”。终于“出师未捷身先死,常使英雄泪满襟”。这种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可嘉可敬,但个人的命运却染上了浓重的悲剧色彩,我们身边也不乏因为不内明而得抑郁症的企业家。所以与己和无论对于企业和企业家本人来说都很重要。(更多有关爱维龙媒董事长段俊平先生中国化管理相关观点可以参见《现代商业银行应该向山西票号学习》)

上述五和是中国化管理的维度,是坐标,也是层阶。也是达到太和管理目标特别注意的几点。要想企业管理也进入一个至高境界,

管理者需要认真体悟,大胆实践。准确把握了太和管理之道,企业家也就掌握了中国化管理的精髓。

结尾推荐阅读观点:90后员工普遍不愿意讨好领导了吗?为什么?

我也是70后,我觉得你想法比较偏颇,你字里行间想表达的是我们70后普遍愿意巴结领导,但事实不是这样。 我做过公务员,在企业也做过,巴结领导这事真跟年龄没有必然关系,和行业性质、岗位性质和人有很大关系。 体制内,尤其是公务员,喜欢巴结领导的多一些,体制外少一些;管理运营部门多一些,技术部门少一些。在企业,我见过一些90后挺会拍马屁的,做公务员的时候,也有不少70后不巴结领导的,不是不会,就是不愿意,我就算一个。 所以这事只拿年龄说事一定是要偏颇的,而且巴结领导这事也看度,很多人天生会来事,习惯和善于夸奖别人,对谁都这样,对领导不一定是巴结,而是习惯。
有些人是真的为了生存,挣钱,不得不做,有些人可能是真的被洗脑了,觉得这样的行为很有用?无论那样,都挺悲哀的。我希望工作并不是全部,一天24小时,除了工作睡觉,还要陪伴家人啊,和朋友在一起,或者一个人待着,干自己喜欢的事情……你想要我免费加班,可以啊,一个月因为特殊情况加几天班,也不会特别在意 。只是家里有情况的时候,单位也可以通融一下……都是互相的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2-3-11 11:21:47 | 显示全部楼层
【老板管理六法则】1、留骨干;2、能奖惩;3、敢授权;4、严招聘;5不屈才;6做"仁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2-3-20 15:02:23 | 显示全部楼层
作为一个深思熟虑的决策者,你的首要任务是找出问题的本质,然后考虑如何最好地解决它。因为所有的方法都有优点和缺点,没有唯一的解决方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2-3-29 20:15:46 | 显示全部楼层
使命是让一个企业知道为什么而做,愿景是让一个企业知道未来做成什么样,核心价值观就是让一个企业知道用什么样的行为准则来做。要让一群人发出同一个声音,只有一条路——统一企业的核心价值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2-3-31 07:49:41 | 显示全部楼层
企业的社会责任是什么?第一个就是要有钱,要赚钱、盈利,企业盈利才可以发展,才可以带来就业,给员工发放工资,回应社会的需求,让社会繁荣。第二个就是企业里的每个人都应该了解企业的使命,每个人都应该与企业发展连接起来,如果企业赚钱,大家也赚钱,一荣俱荣、一损俱损,让企业成为一个大家庭、一个利益共同体。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2-3-31 10:16:39 | 显示全部楼层
企业的社会责任是什么?第一个就是要有钱,要赚钱、盈利,企业盈利才可以发展,才可以带来就业,给员工发放工资,回应社会的需求,让社会繁荣。第二个就是企业里的每个人都应该了解企业的使命,每个人都应该与企业发展连接起来,如果企业赚钱,大家也赚钱,一荣俱荣、一损俱损,让企业成为一个大家庭、一个利益共同体。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账号

本版积分规则

精彩推荐

让管理企业更简单

  • 反馈建议:麻烦到企业之家管理处反馈
  • 我的电话:这个不能给
  • 工作时间:周一到周五

关于我们

云服务支持

精彩文章,快速检索

关注我们

Copyright 企业之家  Powered by©  技术支持:飛    ( 闽ICP备2021007264号-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