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这个视频我不禁沉默了,让我想起了18年的春节后,家里人让我去一个公司上班,那个公司跟视频里的有一个特别像,又是跳舞,又是演讲的,我回忆了一下,那个公司的员工基本上是打电话,问一大本电话薄上的各个“客户”,需不需要本公司的产品,当时我跟几个年龄差不多但都不认识的人一起进的公司,那年,我18岁,我甚至跑到厕所,跟家里人打了个电话,我说,这真的不是传销吗?他们说,你不要在那里乱说,虽说是上班,但你最重要的是在那里学习,如果公司让你打电话啊之类的,你也慢慢学,特别是要跟他们一起,学会“讲话”。我现在想想,真是细思极恐,我要真变成这样的人,真就没有未来了(转自我上次在这种“企业文化”视频下评论的内容)。
开头小编说几句:开公司最怕头脑发热,再没有任何业务基础的情况下就立马上项目了,当然了这之间也要分有实力的老板和没实力的老板,在企业实际经营过程中,足够优秀的创业者才能引领企业成长。至于好的赚钱的项目是不缺的,缺的是能实现项目目标的人才。作为管理者,对于人力、财务、组织等管理经验就要好好学一学了。
导读:如果一个企业达到了某种规模,那内部的机构和员工需求的管理,就跟一个国家有很多类似之处。如同政府管理腐败一样,企业也同样存在如何防止员工利用公司资源谋求私利。这并不足为怪,出于人本的自利弱点,采购可能会拿回扣,造成采购原材料以次充好,从而影响
如果一个企业达到了某种规模,那内部的机构和员工需求的管理,就跟一个国家有很多类似之处。如同政府管理腐败一样,企业也同样存在如何防止员工利用公司资源谋求私利。这并不足为怪,出于人本的自利弱点,采购可能会拿回扣,造成采购原材料以次充好,从而影响到产品质量;销售人员可能会与大客户勾结,套取公司政策,或者虚报市场投入与费用;后勤人员也会虚报招待费用,财务人员也会拿公司资金,利用时间差赚取利息……对于企业来说,当规模达到一定程度后,这种可能会越来越多。
很多管理者会寄希望于通过流程控制来进行监管。比如说费用核销时,经办人员写出申请,贴上票据,然后逐层向上审批,从部门经理到总经理,再到财务、出纳,通过逐层的流程来进行监管。但事实证明流程监管基本是不靠谱的,在实际的操作中,除了经办人员本人外,其它把关者对于费用的发生实际状况一无所知,每个人不可能都去详细询问费用发生的实际过程,因为那样的话,会让整个管理陷入瘫痪。但基于流程控制必须签字,所以最可能的情况就是:所有把关者匆匆都签字,使监管基本流于形式。
正因如此,大企业一般都会设立专门的审查机构,或审计部,或监察部,这样的部门一般可直接向企业最高层汇报。但这样也会形成难以调和的矛盾:在工作中,监管是以最坏的想法来揣测办事人员,无论是有意谋利还是无意犯错,办事人员都会非常恼火。监察部门如明朝的锦衣卫一样,注定成为所有员工最痛恨的部门,管理者人为地在公司内部制造了关系堡垒。若监管机构过多,将直接影响公司的凝聚力。
越严厉的监管,就意味着更苛刻的审查条件和处罚措施,监管的复杂势必带来机构的臃肿,比如你派10个人去干活,就可能要派另外10个人去监管,另外再委派5个人去监督监管者,整个的监管过程需要耗费大量精力,这样企业的办事效率自然会很低。
因此,有适当的监管是非常必要的,但监管机构设置多少才合适呢?监管的尺度如何把握,也是非常重要的。有时管理者也应该清楚,员工对私利的谋求,并非个人问题,大多是岗位的问题。正如采购、广告投放等岗位,你把甲放到该位置,他会谋私利,把乙放上去也同样如此,唯一的区别在于人的品德不同,谋求的程度不一样而已。
作为管理者,最明智的考虑是如何把谋私利,控制在一个适度的范围。这是一个微妙的管理艺术,没有模式化的规定,多少人的公司配备多少监管人员,只能根据人员素质情况,以及从事的行业等诸多因素。但无论哪种情况,管理者都要掌握这样一种平衡:既能够有效地约束员工,又能够避免因监管复杂而带来的机构臃肿,效率低下。
结尾推荐阅读观点:有哪些成本是老板们开公司前未曾预见到的?
每个人的工资成本乘2才是这个人实际消耗的成本,而IT业高工资是众所周知的,相当于每人每天坐着不动就要消耗1000元,项目不紧,工作安排不到位让员工闲着没有产生利润就是最大的成本。没有产生稳定持续的利润之前,扩张一定要谨慎,费用一上去就难以下来了,最后很容易被耗死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