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给大家透露一点哈,刚出社会那时候我在中国人保干过,有一天六点到了 我寻思到点了应该下班了(在那里每天固定加班到晚上八点是日常),毕竟今天的电话打完了,然后我收拾东西下班,结果一个老员工说:这么多人在加班,你好意思下班吗?这句话至今让我难以忘怀,甚至于一想起那个场面我都很后悔没给她一巴掌。
开头小编说几句:开公司最怕头脑发热,再没有任何业务基础的情况下就立马上项目了,当然了这之间也要分有实力的老板和没实力的老板,在企业实际经营过程中,足够优秀的创业者才能引领企业成长。至于好的赚钱的项目是不缺的,缺的是能实现项目目标的人才。作为管理者,对于人力、财务、组织等管理经验就要好好学一学了。
导读:在我们的供应链咨询项目中,我们给客户提供的方案中,有两个问题经常被客户的一些管理者提起,他们表示困惑。
在我们的供应链咨询项目中,我们给客户提供的方案中,有两个问题经常被客户的一些管理者提起,他们表示困惑。
第一个问题是间接人员/直接人员比,不少人坚持认为这个比值越小越好,说是管理大师的至理名言,当无疑问。
这种思想就是僵化,不从事情本身事理上用脑,而是希望用一些所谓的通则,省事地一比划,就得到答案。
间接人员该不该要?该要多少,取决于价值。
比如生产计划员, 如果通过这个岗位,能够统一公司的生产计划,协同各部门的同步,使整体生产更有效率,降低各自盲目活动的浪费,它就值得。
我们也见过有企业PMC有10多个人,但只有1个是做计划的,其余全是救火者,就是去车间巡查,发现问题然后上报。这种情况,我们认为是不值得的,方法不对。
还有在研发体系,当我们建议成立项目管理部门,有人专门做项目经理时,也碰到过类似思维的质问。道理是一样的,如果因为有专门PM,使研发进程更受控,更有掌握,增加这个部门、这个岗位的投资一定是值得的。至于用某个固定的非直接人员/直接人员比例来套管理安排,更是无稽之谈。
第二个问题是所谓扁平化,很多人认为越扁越好,这是管理通则。真的是这样吗?
有个企业有10多个工序,新来的生产总监坚持扁平化管理,直接领导10几个工序主管。周边的品质、PE等部门反映说,和车间打交道太难了,一件事要找N多人,都不管用。
从“管”的原理上分析,任何一个管理者的管理幅度是有限的;从“理”的原理上分析,工作如何分解才能使分解后的工作单位之责权利统合更合理,更能保障跨工作单位的协同是关键。如果不做事理的分析,仅仅凭所谓通则行事,就是盲目做事。
结尾推荐阅读观点:90后员工普遍不愿意讨好领导了吗?为什么?
在我们部门,普遍90后小生,都有一个特点就是不喜欢领导。看见比我们年纪大的80后的小领导们特别明显的巴结大领导在我们90后眼里应该就是异类,我们觉得这份工作并不是赖以生存的,随时都可以走人 我们还年轻。如果说当我们90后到了30多岁房贷压着我们的时候,我觉得到不了巴结那个程度,至少老老实实的工作还是会的。还有一点,我们90后喜欢跟自己同龄同岗位的人吹B,在玩的好的同事面前各种好话说给你听,给你“舔”的特别爽,哈哈哈。有时候我就会跟他说 你要是把这个话跟老板说,怎么能不升职?他却说 可以说 但没必要。 总的来说,我一个98年的弟弟也不懂为什么90后不巴结领导,我是想巴结但是开不了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