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毕业去找工作,找到一个化妆品行业的,结果到了就是大清早的在那里放着很嗨的音乐,一伙人排着队,搞得像传销,我们是第一天来的,所以没进去,结束完以后由老员工带我们去试岗,结果就是背着一书包的产品去挨家挨户去推销,我中午吃饭直接就跑路,问了一下,基本都是18岁左右的,16都有!
开头小编说几句:开公司最怕头脑发热,再没有任何业务基础的情况下就立马上项目了,当然了这之间也要分有实力的老板和没实力的老板,在企业实际经营过程中,足够优秀的创业者才能引领企业成长。至于好的赚钱的项目是不缺的,缺的是能实现项目目标的人才。作为管理者,对于人力、财务、组织等管理经验就要好好学一学了。
导读:长期从事管理咨询的人或许都有这样的体会,企业为什么需要外部咨询?究其根本原因,一句话,就是企业不能厘清要遵循哪些管理常识,要破解哪些管理悖论。为什么这样讲?因为常识和悖论只有一墙之隔。
长期从事管理咨询的人或许都有这样的体会,企业为什么需要外部咨询?究其根本原因,一句话,就是企业不能厘清要遵循哪些管理常识,要破解哪些管理悖论。为什么这样讲?因为常识和悖论只有一墙之隔。
拿组织来说,以往的组织界定是以资源为衡量标准的,但资源是什么?少有人能够回答。其实资源是能力的载体,支撑企业的实际是能力。这从某些侧面可以回答中国企业的虚胖症,在资源迅速扩张的同时,其能力的积累可能非常有限,甚至是倒退。
再有就是对管理工具的认识,工具能够解决什么?归根结底,工具只能解决效率问题。另外,在某些极端的情况下,工具的完善程度是特定管理模式能否成立的前提。
可能企业越大,越容易犯常识性错误。回头看我们身边的大多数企业,在跨越由“工具规范”到“流程规范”的道路上,付出了高昂的成本。举个简单的例子:不少企业家崇尚“细节决定成败”,于是便大张旗鼓的引进众多先进的管理工具,但最终成功者寥寥。因为工具不能从根本上消除所有“决定成败”的细节;另外,任何工具的使用,都会带来权力的重组;再有,成败并不完全决定于企业本身,而是与外部交易的结果,也就是存在管理投入的边际效益问题。只有认清了上述问题,才能真正找出企业的“此细节”,而不是“彼细节”。
只有一件事恒久不变,就是:常识永远是常识,悖论永远是悖论。
结尾推荐阅读观点:90后员工普遍不愿意讨好领导了吗?为什么?
看到有人说90后,成家立业后也会讨好领导,不为自己想想也会为老婆孩子想?我把这个观点,刚和边上几个90后小伙说了。他们乐了,然后这么回我的:“现在,老家房价多少一平米?没房子,怎么讨老婆啊?没老婆哪来的孩子啊?少看知乎,当初知乎上说新冠后,中国人必定报复性消费,美国新冠开始时,说美国医疗,世界第一且、地广人稀,然后呢?他们老爱脱离实际讨论问题,一群何不食肉糜的小布尔什维克……”他们说的好像,比知乎讲的在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