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导航

淡泊:阿米巴经营对日本精细化管理思想的思考

[复制链接]
查看: 843|回复: 5
发表于 2021-10-25 09:03:2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传销窝点那群人已经被洗脑成功了,传销现在叫营销,底层被骗的那帮人傻乎乎的一直以为能赚钱,而顶上的大鱼和被抓的老板都知道自己在犯法在骗人,他们最清醒,每天啥也不干,银行卡就一直收钱,传销包括营销发展到现在老板也无能为力,解决不了,因为很多中层已经对空手套白狼,学习卡,报名费之类的模式深信不疑了,还有一些中层接着老板以及老板的这种模式,搞自己的小集团,所以传销这种公司规模其实非常大,但是下面的代理又是各自为战乱七八糟,想要根除是不可能的,想要让被骗的变成正常人也是很难的,被骗的那些人已经麻木了,眼神空洞,不会说话,吃饭一天三顿就是黄瓜胡萝卜,除了知道套路朋友家人,其他的他们都不会了。
开头小编说几句:开公司最怕头脑发热,再没有任何业务基础的情况下就立马上项目了,当然了这之间也要分有实力的老板和没实力的老板,在企业实际经营过程中,足够优秀的创业者才能引领企业成长。至于好的赚钱的项目是不缺的,缺的是能实现项目目标的人才。作为管理者,对于人力、财务、组织等管理经验就要好好学一学了。

导读:日本管理模式的三个阶段及其特色:日本的管理模式是一个演变的过程。从历史上看,日本的管理模式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

日本管理模式的三个阶段及其特色

日本的管理模式是一个演变的过程。从历史上看,日本的管理模式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

日本管理模式的第一阶段形成于20世纪60、70年代高速成长时期。这时最具特色的就是所谓的日本管理的“三种神器”:终身雇佣、年功序列(论资排辈)、企业工会。这种管理模式并不是一种制度,而是一种惯例、一种管理方法。它在日本经济高速成长时期发挥了重大作用。

阿米巴经营对日本精细化管理思想

日本管理模式的第二阶段基本始于20世纪80年代,表现为“包含微电子系统的精益生产”。经历了石油危机之后,日本不能单纯地维持以“重厚长大”为主的工业发展,制造业重新开发“ME(微电子)化”生产系统。该阶段在管理上最为突出的体现是以精益生产为代表的管理手段。整个20世纪70、80年代,日本企业远远走在经营效率的前沿,并且在某一段时期似乎可以不断地提高质量并降低成本。它们用后来众所周知的全面质量管理、精益生产、实时存货管理等方法提高生产力。同时这种精益生产方式和微电子紧密结合,形成了日本产品的智能和易用等特征。

21世纪初是“日本管理模式”第三阶段的萌芽期,可以概括为“技术和管理的结合”。这种模式的代表学者是东亚管理学会联盟(IFEAMA)会长野口教授。野口教授提出了“科学关联”,“技术关联”,“科学、技术与生产的关联结构”,“技术包容、生产跃变模式”等管理思想。

初探日本精细化管理思想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日本国内经济遭到严重破坏,世人都以为它需要较长时间才能恢复,但不久便发现事实并非如此。日本之所以能够在较短的历史时期内实现经济腾飞,迅速崛起而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大国,其主要原因得益于日本的企业文化和管理思想的推陈出新。从“精益生产”到“全面质量控制”,从“零缺陷”到“阿米巴经营”,无一不推动着日本企业的飞速发展。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企业规模扩大,生产技术日趋复杂,产品更新换代的周期缩短,生产协作要求更高。这种情况对企业经营者提出了更加精细化的要求。于是,包括决策理论、运筹学、系统工程在内的很多理论被引用入经济管理领域。尤其是以精益生产为旗帜的丰田生产方式(简称TPS)。丰田生产方式将精细化管理系统地延伸到了企业的生产系统,丰富并发展了精细化管理,对精细化管理思想具有重要的影响。

精“就是“少而精”,不投入多余的资源要素,只是在最适当的时间生产必要数量的产品;“益”就是所有的活动都要有益有效,具有经济性。用一句话来说就是用最小的投入按时获得满足顾客的产出,从而赢得企业利润。精益管理以“最大限度地减少企业所占用的资源和降低企业管理及运营成本”为主要目标,认为管理的关键是过程,包括人事组织管理的优化,即大力精简中间管理层,进行组织扁平化改革,减少非直接生产人员,进行均衡化、同步化,实现零库存与柔性生产;推行全过程的质量保证体系,实现零不良;减少和降低任何环节上的资源浪费,最终实现拉动式准时化生产方式,精益求精,尽善尽美,永无止境。这种思想是支撑职工个人与企业生命的一种精神力量,也是在永无止境的学习过程中获得自我满足的一种境界。

精益生产的特点是消除一切浪费、追求精益求精和不断改善。实施精益管理是企业降低成本提高利润水平的最有效方法。企业管理过程实质上就是个资源运用过程,如何将企业拥有的各种资源运用到极致,让它们充分发挥效能、取得效益,这是摆在企业管理者面前的永恒问题。

企业中最基本的概念是成本和利润,这两个指标的好坏是企业能否生存和发展的特征值。精益管理的目标实质上就是开源和节流并重,持续改进、不断提高。对外通过保证品质树立品牌形象,赢得顾客信任;对内通过消除浪费,提高利润水平。对这两方面,精益管理理论都有准确而全面的阐述。

竞争是市场经济不可避免的行为,市场竞争中最有力的武器就是产品的性能质量和价格。实施精益管理是保证质量和降低成本的最有效方法。

务实的态度、科学的方法、持续的领导是实施精益管理的前提。实施精益管理是尊重人、培养人、调动人的积极性、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作用的需要。

实施精益管理的第一步是统一思想并用清醒的头脑客观地分析现状并设定目标。

制度化、标准化既是实施精益管理的方法又是精益管理的成果之一。制度体系能力是精益管理成效的保证。

日本企业管理的启示—管理与文化的嫁接

众所周知,美国是管理科学的发源地,也是当代资本主义最发达的国家之一。然而在20世纪80年代初,日本国民生产总值跃居世界第三位,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超过美国和苏联居世界之首。面对日本创造的奇迹,管理学家们经过研究发现,日本许多优秀的公司之所以优秀,是因为它们具有一系列独特的文化特色,即有自己的企业文化—企业独特的指导思想、价值观念、经营哲学、道德规范、文化传统、生活方式和团体意识等。

不同国家的企业文化是不同的民族传统文化的必然反映。每个民族的传统文化都有其各自的特点和长处,但正如事物都有其两面性一样,每个民族的文化受历史等各种因素的制约,也都有其封闭性和局限性的一面。这里的关键问题是,受约于民族文化的企业文化能否既保持本民族文化的优良传统,又能跨国界、人种的界限,而取人之长,为我所用。日本式管理的崛起,从根本上告诉我们:谁能发挥“嫁接”优势,谁能创造出既继承发扬本国的优秀文化传统,又善于学习借鉴他国的文化之长的合金文化,就能在企业管理方面赢得优势,这也正是现代企业里出现奇迹的奥秘所在。

结尾推荐阅读观点:90后员工普遍不愿意讨好领导了吗?为什么?

你能力强,我跟着你,不说巴结,我愿意全新全意为你付出,学本事。你是个虚头巴脑、平平凡凡虎领导,我工作干完不出错,下班走人挺对的起你。你是个阿谀奉承还耍心机上位的领导,对不起我的工作时间都在思考自保,思考跳槽,谁理你。 我们90后认理,不认铁饭碗,我们更洒脱一些。
里面吼那个,就是公司最喜欢搞得拓展活动,请一帮所谓的教练训练你,问你们是团队还是团伙,不去还要算你旷工。当时喊我学设计大学毕业刚上班的时候,公司搞这个拓展,做了这个游戏叫打败大魔王,你要说出自己名字那些,然后有些人嘶吼那些,吼出来,所谓的扮演大魔王的人还是说:不通过,我听不见! 我当时去吼了,一下。他说他听不见,我脾气瞬间上来了:你是nm的聋子?啥子垃圾拓展,你们看可以说我是笨,但是不能用这种弱智活动侮辱我的智商! 然后当着全公司人转头开上我的奥迪A6L就辞职走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2-3-10 23:05:21 | 显示全部楼层
【老板管理六法则】1、留骨干;2、能奖惩;3、敢授权;4、严招聘;5不屈才;6做"仁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2-3-12 22:15:38 | 显示全部楼层
把一生当作自己的远大前程,你也可以改造社会。社会无时无刻不在运动,尤其互联网乃至物联网时代,一次微小的改变或者介入,都有可能引发一场摧枯拉朽的小风暴。如果我们不能改变大环境,那就改变小环境,如果小环境也改变不了,至少可以改变自己。真正想改变社会的人,他们的心目中没有敌人,只有努力想要救济帮扶的人。很多人花一辈子才明白的道理是,我们真正需要的东西实在太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2-3-14 07:15:30 | 显示全部楼层
只有真正的社会企业家才能画好这条曲线,因为他知道这其中的价值和意义有多重要。有些事可能从一开始的起心动念就让我们觉得有动力,觉得没有什么过不去的坎。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2-3-22 22:41:13 | 显示全部楼层
所有遇到的问题是因为缺乏成长造成的;所有发展的瓶颈是因为学习不力造成的;所有事业的停滞是因为知识折旧造成的;学习、成长、精进,是企业的必修之路。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2-3-27 18:27:32 | 显示全部楼层
作为行业龙头,应该以全局的角度重视正视社会企业家生态,作为行业龙头,有责任也有义务身先士卒,发挥领先者的榜样力量,让全社会感受到社会企业家的温暖。我们有信心将社会企业家生态论坛的影响力带到世界,也期待未来有更多的社会企业家一起投身公益,投身生态建设,尽己所能,温暖全世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账号

本版积分规则

精彩推荐

让管理企业更简单

  • 反馈建议:麻烦到企业之家管理处反馈
  • 我的电话:这个不能给
  • 工作时间:周一到周五

关于我们

云服务支持

精彩文章,快速检索

关注我们

Copyright 企业之家  Powered by©  技术支持:飛    ( 闽ICP备2021007264号-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