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导航

厉害:中国化管理之——孔孟之道与家族企业中企业文化构建的契合点

[复制链接]
查看: 998|回复: 5
发表于 2021-10-25 08:48:3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这个没什么说的,我原来就在平安上海电销中心干过,各种加班,什么听别人录音,什么学习什么培训,去你mua。我就不一样了。你说任你说,我不听就是了,再牛逼你能拿我怎么样?开了我?过的可舒服了[吃瓜],还加班,主管说什么开个会干嘛的,超过下班半个小时我就说有事必须去办,有时候主管还:你确定吗。搞笑,我当然确定,根本不理她,每日时常打够了,话术也算都用了,坑不到人怪我咯。去你mua的想让我加班,不可能。
开头小编说几句:开公司最怕头脑发热,再没有任何业务基础的情况下就立马上项目了,当然了这之间也要分有实力的老板和没实力的老板,在企业实际经营过程中,足够优秀的创业者才能引领企业成长。至于好的赚钱的项目是不缺的,缺的是能实现项目目标的人才。作为管理者,对于人力、财务、组织等管理经验就要好好学一学了。

导读:不亏其体,不辱其身,可谓全矣。一个人只有把自己的一切奉献给亲人,并在亲亲的基础上进一步做到仁民、爱物,他才有价值,他的价值也才能得以实现。在这里,是不容许极端个人主义、利己主义的。孔孟儒学的这些思想特点事实上为我们当代家族企业的文化建设提供

美国著名的《财富》杂志曾在扉页上写道:没有强的企业文化,没有卓越的企业价值观、企业精神和企业学信仰,再高明的企业经营战略也无法成功。可见企业化已成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对中国目前的家族企业来说,他们中的大部分正从科学管理向文化管理阶段过渡,所以在今后的一段时间,这些企业管理的重点将要放到文化管理上。可是许多家族企业的企业文化建设却出现了严重问题,体现在企业文化建设的方向上,是应用西方管理文化还是立足于中国传统文化,企业由于选择不同其结果也大相径庭。本文认为,目前中国家族业文化的重构,必须立足于中国传统文化,应从以孔孟思想为核心的儒家思想中汲取营养,以此为据来构建自己企业的文化体系。一、家族企业中企业文化的困境企业文化是社会文化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在中国,作为一个以家庭为本位的国家,文化几乎都从家族观念上筑起。社会结构的基本特征是差序格局,即传统中国的人际关系是以血缘为序列、以父子为经、以兄弟为纬的立体关系网,家族企业在组织形态上正是传承了中国的这种传统方式。家齐而治天下是中国人生活的最高境界,这种思想体现到家族企业中就是家族与企业是统一的,即齐家与治企业是统一的,许多家族企业发展的动力往往来源于对家族繁荣的责任感。这种文化传统导致了西方管理理念即使再先进也必须有一个与本土文化相融合的过程。事实上,短短几百年的西方企业管理理念本身并没有将这种华人家族文化合理吸收,而是更多的要求淡化这种文化的痕迹,但是中国文化差序格局的传统决定了这种努力几乎是不可能的。因此,我们的结论是,西方企业制度不可能提供充分有效的解决我国家族企业文化问题的方案。在现阶段,家族制比较适合中国国情,也是很经济、很理性的一种管理方法。虽然许多学者的研究倾向于以西方现代企业制度为基点,要求中国家族企业的中国式管理模式妥协于西方现代企业制度,但是中国家族企业不能一味借鉴西方理论。我们只能结合中国的传统和现实,立足于本土文化借鉴西方先进企业管理理念,探讨一条适合我国家族企业发展的企业文化再造思路。这两者之间的契合点在现阶段我国家族企业文化管理重构中,主要包括理念和制度两个方面。概而言之,就是在理念上把家族企业非理性的血缘情缘文化理念,转变为现代企业的业缘、事缘理念;用以人为本注重灵魂塑造的理念,取代注重形式主义的有害理念;用注重形成企业集体无意识的理念,取代注重企业细小行为规范的肤浅理念。在制度方面,家族企业要努力建构自己具有较强适应性的管理制度。在中国传统文化层面上,真正能够容纳包容并促进这些理念生根发芽的文化要素当数孔孟儒学,因为只有孔孟儒学才具有为国人所认同的广泛的可接受性,是家族企业进行理念和制度建设的较为现实的土壤。二、孔孟之道对家族式企业中的文化构建的启示那么孔孟儒学为当今家族企业文化建设提供的现实资料有哪些呢?我们有必要对此作一番梳理,以为企业文化建设提供有益借鉴。第一,人们在长期共同生活中形成的一些共同的行为准则、秩序、规范,不仅仅是依托于世俗情感,而且还具有体现人类群体生活的本质特征的意义。孔孟儒学的礼,作为共同行为准则、秩序、规范的总括,在这里就不仅是合乎人的性情的,而且还是人类进步、文明的特征。第二,人们的共同规范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一旦形成,对于此后出现的每个个人都具有既成性、先设性。个人必须按照群体给定的要求规范自己的行为,这就是克己复礼。个体必须按群体预先给出的位置进入角色,这就要做到孔子说的思不出其位,不在其位不谋其政。总之,族类群体给你安排什么位置,你就发挥什么作用。第三,群体中的个人为了准确地扮演族类群体给定的角色,需要一定的理性精神。首先要有理想、有责任感:笃信好学,守死善道,危邦不入,乱邦不居。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就是说,每个个人要以道义的实行为追求的目标,把道义不兴引以为耻。以天下的平治为应当承担的责任,胸怀当今之世,舍我其谁的抱负。而在族类群体的存在受到威胁、出现危机的时候,每个成员还应当有深重的忧患意识和决绝的献身精神:士见危致命,见得思义,祭思敬,丧思哀,其可已矣。其次,个人又必须理智地处理好自身与群体中他人的关系,为此,就需要克制自己的欲求,需要修身审己。对别人则要宽容,要富于同情心。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个体以理性精神承担族类群体给定的角色的过程,就是人的价值的实现过程。《礼记祭义》称:曾子问诸夫子曰:父母全而生之,子全而归之,可谓孝矣。不亏其体,不辱其身,可谓全矣。一个人只有把自己的一切奉献给亲人,并在亲亲的基础上进一步做到仁民、爱物,他才有价值,他的价值也才能得以实现。在这里,是不容许极端个人主义、利己主义的。孔孟儒学的这些思想特点事实上为我们当代家族企业的文化建设提供了一个思路,是我们将西方先进的企业管理理念中国化的一个必经环节,我们可以尝试从中挖掘一些有意义的成分出来。

结尾推荐阅读观点:小公司怎么样才能让员工有归属感?

其实我个人觉得,这个并不是单纯钱或者股票的问题。你想让员工有归属感,应该问问自己有没有真正把员工当自己人,当合作伙伴,当事业上的战友。战略上的决策是否让员工参与,不能参与的情况下是否能做到信息足够透明,是否真正做到没有等级差异,是否让员工了解公司的种种业务关系、机会、瓶颈以及危险。老板问一下自己,公司是不是到处有不能让普通员工知道的秘密,如果答案是肯定的话,那我觉得真只有傻子才会产生归属感。我们公司每个小伙伴都清楚地知道我们公司运作的大部分细节,项目收入,遇到的危险和挑战,每个人都清楚什么情况下我们能一起成功,什么情况下我们会抱团一起死。
有些人是真的为了生存,挣钱,不得不做,有些人可能是真的被洗脑了,觉得这样的行为很有用?无论那样,都挺悲哀的。我希望工作并不是全部,一天24小时,除了工作睡觉,还要陪伴家人啊,和朋友在一起,或者一个人待着,干自己喜欢的事情……你想要我免费加班,可以啊,一个月因为特殊情况加几天班,也不会特别在意 。只是家里有情况的时候,单位也可以通融一下……都是互相的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2-3-15 11:25:09 | 显示全部楼层
现在的产品强调个性化的智能定制,所以一定要在前端有捕捉用户个性化数据的品牌,这样才能满足每一位用户的需求。在互联网时代,要找到用户需要的突破口,这样才能从“我们”的时代进入“我”的时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2-3-25 06:25:43 | 显示全部楼层
“战略有时候是蓝海,有时候是红海,有时候是长尾,有时候是头部,没有定数,只有管理才是永远的蓝海。企业家要清醒地认识到,三分战略、七分执行,所有伟大的战略,终究需要落地,才能产生绩效。企业经营的本质还是投资回报率,而投资回报率是管出来的,不是喊出来的。企业需要围绕管理体系和管理能力的打造构筑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和基业长青的基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2-4-1 15:58:14 | 显示全部楼层
作为行业龙头,应该以全局的角度重视正视社会企业家生态,作为行业龙头,有责任也有义务身先士卒,发挥领先者的榜样力量,让全社会感受到社会企业家的温暖。我们有信心将社会企业家生态论坛的影响力带到世界,也期待未来有更多的社会企业家一起投身公益,投身生态建设,尽己所能,温暖全世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2-4-1 18:43:45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们的知识结构过程中,一部分是通过学习得来的,一部分是通过劳动来的;学习主要是读书学习,光靠读书学习不行的,读书学习可以增长知识,但有时候不增长智慧。人的智慧从哪里来的?人的智慧主要是在劳动中来的,劳动增长智慧,一个人如果光读书,不参加任何劳动,这个人最终可能就是一个书呆子。一个不劳动的人情商高不了。光劳动不读书也不行,没有理论的滋养你是受限制的。所以作为企业家必须提高自己的素质,拓展自己的眼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2-4-4 16:07:55 | 显示全部楼层
【企业管理中最厉害的武器】奖惩是执行中最锋利的双刃剑:1、奖要舍得,罚要狠心,奖要奖的心花怒放,罚要罚得心惊胆颤;2、奖励一人一次引发多人多次做出重复贡献,惩罚一人一次避免多人多次重复损失;3、奖励要阶梯上升,让人的动力源源不断;惩罚要一步到位,罚的够狠避免得才更加彻底!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账号

本版积分规则

精彩推荐

让管理企业更简单

  • 反馈建议:麻烦到企业之家管理处反馈
  • 我的电话:这个不能给
  • 工作时间:周一到周五

关于我们

云服务支持

精彩文章,快速检索

关注我们

Copyright 企业之家  Powered by©  技术支持:飛    ( 闽ICP备2021007264号-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