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给大家透露一点哈,刚出社会那时候我在中国人保干过,有一天六点到了 我寻思到点了应该下班了(在那里每天固定加班到晚上八点是日常),毕竟今天的电话打完了,然后我收拾东西下班,结果一个老员工说:这么多人在加班,你好意思下班吗?这句话至今让我难以忘怀,甚至于一想起那个场面我都很后悔没给她一巴掌。
开头小编说几句:开公司最怕头脑发热,再没有任何业务基础的情况下就立马上项目了,当然了这之间也要分有实力的老板和没实力的老板,在企业实际经营过程中,足够优秀的创业者才能引领企业成长。至于好的赚钱的项目是不缺的,缺的是能实现项目目标的人才。作为管理者,对于人力、财务、组织等管理经验就要好好学一学了。
今年夏天布莱恩-卡扎尼奇被任命为英特尔的第六任CEO.然后,身为CEO,卡扎尼奇做出的第一个决定是:让蕾妮-詹姆斯担任公司总裁。虽然蕾妮向他汇报,但是整个公司将向他们两人汇报——公司回到了“两人搭档”的公司领导层架构,以扭转在后PC时代的颓势。
读过虞有澄的《我看英特尔》,就会清楚地理解这家公司为何倾向于多人管理层架构,在此不再赘述。但是,需要强调的是蕾妮却是该公司历史上首位进入男性主导的管理层的女人。她的一句抱怨生动地表达了打破这种“性别天花板”的难度:“有一种微妙的(性别)偏见:女人一旦强硬就被认为是恶妇;而强硬的男人却成了英雄。”
不过,她提到的这种性别偏见在男性从业者居多的IT行业正在渐渐瓦解。不经意间,我们发现IT行业早已不是男人的天下:IBM、惠普、雅虎三巨头的“一把手”已经是女性。包括英特尔的蕾妮在内,其它几家行业巨擘未来的掌门也可能是女性——包括Facebook的操盘手桑德伯格、甲骨文背后灵魂人物卡兹,以及加入苹果公司的博柏利CEO阿伦德。所以,IT男们切勿小看同桌的女同事,也许哪天你就只有在台下仰视她了。
IT公司所面临的竞争不同于传统行业。由于技术颠覆了渠道,他们必须更具亲和力,与最终用户走得更近;由于高科技产品和服务的替换代价很低,CEO们必须有谦虚的心态和高度的危机意识,华尔街那种“大而不倒”的自我优越感无法在这里适用;由于股东、用户和员工对于技术方向往往存在高度的认知差距,CEO又必须是沟通大师。
想象一位完美CEO的特质:亲和力、谦虚的心态、遇乱不惊的沉稳和超人的表达能力——这些几乎都是女性的优势。举个例子,作为一把手,你是否有胆量以10亿美元收购一家几乎没有任何收入的公司?你是否有自信为时尚杂志《Vogue》拍摄大片,同时还能用一个周末的时间来亲自为公司设计一个新的logo?这些事情雅虎的CEO玛丽莎?梅耶尔都轻松地做到了。
除了具备着男性的决断和执行能力之外,女性的沟通和语言能力往往让男人们望其项背。曾有文章记述梅耶尔的一个故事:2007年尚未离职的梅耶尔带领一批谷歌公司的产品经理访问印度一个偏僻的村庄。当时有两百多名村民迎接,小孩们还唱着歌;但当他们走下SUV面对笑容灿烂的当地人时,这些平时咄咄逼人的“硅谷精英男”都哑壳了,不知该如何开场。此时梅耶尔大喝一声:“和他们互动吧”,并率先开始向当地人提问。
她这一举动就像是一道程序指令,这些平时和工程师们勾肩搭背的产品经理们方才如梦初醒。破冰之后,他们发现印度农村的手机普及率远远高过美国,从而决心走向移动领域。这其中的道理是:要领导男性,必须要学会他们的语言,还要比他们更大胆。
《财富》杂志观察到一个更为普遍的跨行业现象:15年前开始评选最有影响力的商界女性时,500强中只有两家由女性执掌,而今天共有21家公司的CEO是女性。这背后还有更多的大公司在遇到困难时,选择把自己最大的业务线交给女人。
和临危受命的蕾妮一样,她们的崛起只是时间问题。这让我们想起智利女作家伊莎贝尔?阿连德的一句话:“男人需要尽其所能,而女人就是要尽男人所不能。”
结尾推荐阅读观点:员工辞职最主要的原因是什么?
当一个工作让人觉得生活无望; 或者从过程看,这份工作在给一个人或快或慢的积累负能量。这个负能量积累到此人的一个心理阀值后,就达成了离职的必要条件。 不说充分条件,是因为实际环境复杂,不是员工个人想走就走的,年终奖等阶段利益啊,人脉啊,title啊,公司阻扰啊,家庭经济环境啊,外界就业形势啊等等,都是成为是否实际离职的考量因素。 但,归根结底,魔由心生。人心不在了,就只剩下了一台被动的工作机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