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没什么说的,我原来就在平安上海电销中心干过,各种加班,什么听别人录音,什么学习什么培训,去你mua。我就不一样了。你说任你说,我不听就是了,再牛逼你能拿我怎么样?开了我?过的可舒服了[吃瓜],还加班,主管说什么开个会干嘛的,超过下班半个小时我就说有事必须去办,有时候主管还:你确定吗。搞笑,我当然确定,根本不理她,每日时常打够了,话术也算都用了,坑不到人怪我咯。去你mua的想让我加班,不可能。
开头小编说几句:开公司最怕头脑发热,再没有任何业务基础的情况下就立马上项目了,当然了这之间也要分有实力的老板和没实力的老板,在企业实际经营过程中,足够优秀的创业者才能引领企业成长。至于好的赚钱的项目是不缺的,缺的是能实现项目目标的人才。作为管理者,对于人力、财务、组织等管理经验就要好好学一学了。
政策、福利供给、价格、员工认知等一系列因素影响着公司设计弹性福利,实际操作并没有想象中那么美好
弹性福利近年来越来越成为公司HR口中的热词,HR们在感叹员工胃口越来越难满足的同时,也在快速接受弹性福利这一方式。公司只控制总量,而把选择权交给员工,员工对自己做出的选择负责。
但是,政策、福利供给、价格、员工认知等一系列因素影响着公司设计弹性福利,实际操作并没有想象中那么美好。弹性福利首先意味着每项福利要被明确定价,福利支出小的公司,很可能连法定福利都没有满足,何谈弹性福利;有福利余额的公司,也在为选择哪些福利和如何定价而发愁,每一个员工的需求都是不同的,哪些应该满足?哪些必须放弃?弹性福利能够弹性到什么程度?样式多必然意味着每种福利的采购数量减少,单价提升,使得福利总成本提升,是自己逐一亲自采购还是选择弹性福利供应商代劳?这些都不是人力资源部能单独决策的问题。员工如何选择福利?是否可以方便地更换?在哪儿提出意见?也不是完全靠人力资源部沟通就可以完成的。总而言之,弹性福利是一个系统工程,考虑步骤反而增加员工的负担。
员工需求就在那里,弹性福利毕竟还要向前走,如何设计更符合员工需求的弹性福利?针对这一话题,北京外企方胜商务调查有限公司(FESCO Survey)开展了对应调查,调查对象为普通的职场员工,参与受访者462人,其中有效数据427份,有效率92.4%。
只有12.6%的公司开展弹性福利
弹性福利虽然成为近几年的热门话题,但众多公司仍在讨论和观望过程中,实际应用的公司只是少数,如图一所示,本次调查中表示公司有弹性福利的员工比例只有12.6%。考虑到参与调查的员工有更多的是外资公司和大型国有公司,可以推测目前国内公司开展弹性福利的比例会更低。
在本页显示剩余内容学习更多薪酬管理技巧企业管理 > 人力资源 > 薪酬福利栏目
结尾推荐阅读观点:员工辞职最主要的原因是什么?
马云所讲的“钱给少了,心委屈了”只是泛泛而谈,比较笼统。特别是“心”如何“委屈了”,有多种不同情况。事实上,不同入职时长的员工离职,往往有各自不同的原因:1、两周,一般是实际状况与预期有较大差距;2、三个月,主要与工作本身有关;3、六个月,多半与直接上级领导有关;4、两年左右,一般与企业文化有关;5、三到五年,与职业发展有关;6、五年以上,一是职业倦怠,二是个人发展与企业发展速度不统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