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导航

严谨:如何招募到你的“紫松鼠”员工

[复制链接]
查看: 2452|回复: 5
发表于 2021-10-22 15:02:2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笑死了,前几天被一个亲戚拉去培训,三天两夜,我想着没事就去看看,结果就是视频这种会议,一模一样,还卖惨,放一些凄惨的音乐,讲爸爸妈妈,然后一群人围在那嗷嗷哭,我站在旁边贼尴尬。看起来好笑但老板不傻,这么做不过是为了让员工们把自己潜移默化成群体的一员,群体的力量很惊人的,个体会情不自禁的做群体都做的事,逐步驯化员工,让他们成为听话的赚钱工具。
开头小编说几句:开公司最怕头脑发热,再没有任何业务基础的情况下就立马上项目了,当然了这之间也要分有实力的老板和没实力的老板,在企业实际经营过程中,足够优秀的创业者才能引领企业成长。至于好的赚钱的项目是不缺的,缺的是能实现项目目标的人才。作为管理者,对于人力、财务、组织等管理经验就要好好学一学了。

大自然界中的松鼠并不是紫色的,如果有一只紫色的松鼠出现在你面前,你肯定会大吃一惊,非常渴望得到它。在IT行业,人们习惯将那些有着创新头脑,并能改变游戏规则的人称之为“紫松鼠”,每一个企业都渴望招募到“紫松鼠”,因为它们可能马上改变公司的能力、方向,并在市场上获得成功——一个“紫松鼠”招聘可能比你一年内所有其他招聘来得更有效。但是和大自然中一样,“紫松鼠”难得。

比较知名的“紫松鼠”的标杆人物是托尼-菲尔德(Tony Fadell)。当他还在飞利浦任职的时候,脑子里就有了MP3播放器的概念,后来苹果将他挖走,允许他主导,并投入了数十亿美元在该产品领域,于是iPod诞生了——它为苹果带来了极为丰厚的回报,要知道,在招募托尼之前,苹果压根就没有该领域的专业知识。

关于“紫松鼠”招聘,更令人惊讶的事实是,在全世界99.5%的主流大公司里,运用现有的招聘流程,招募到这些有价值的游戏规则改变着和先锋人士的可能性为零。现在大家都认可斯蒂夫-乔布斯(SteveJobs),他在年轻的时候就是我们所说的“紫松鼠”,但他在应聘惠普的工作时,就被拒绝了——尽管他很有才华,但是他没有大学学位。

“紫松鼠”在公司里往往不是高层主管,而是负责产品开发、技术、社交媒体、产品销售或服务的中层员工,他们负责的领域都是支配市场成功必不可少的要素。他们不仅有独到的见解,也有实现它们的能力。

我们为什么要招募“紫松鼠”?

我们为什么要招募“紫松鼠”呢?苹果认为“紫松鼠”所能带来的经济影响力是一般招聘的25倍,而谷歌则认为是300倍。试想一下,如果你的公司能够招聘到早期的他们,会是怎样:Facebook的扎克伯格(MarkZuckerberg)、谷歌的拉里-佩奇(LarryPage)、亚马逊的杰夫-贝佐斯(JeffBezos)……你的公司一定和现在大不一样。

“紫松鼠”有非凡的创新能力,这是普通员工所无法企及的。传统的人力资源都力求提升员工的生产力,但是苹果巨大的经济成功,告诉人们持续的领先市场的创新才能带来更大的经济影响。当然,对于IT行业来说,保持技术领先也必不可少,招聘到少量的“紫松鼠”有助于你做到这一点。

在雇主品牌层面,“紫松鼠”员工有助于改善你的雇主品牌形象,从而增加吸引其它顶尖人才的可能性。他还能驱动企业内创新的文化,让创新文化在你们公司成为常态。

招募“紫松鼠”的几点建议

不过除了苹果、谷歌等少数企业外,很少有企业在招募“紫松鼠”花太大的功夫。一方面,是他们没有意识到“紫松鼠”的价值;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利用传统的招聘方式,他们也找不到“紫松鼠”。“紫松鼠”很少自己找工作,他们是极消极的求职者。并且如果你的高尔夫球队有老虎伍兹这样的人才,你会四处跟别人说么?

当然,寻找“紫松鼠”也并非想象中那么困难。如果他真的是该领域的佼佼者,那么你一定能发现他的踪迹,譬如说在竞赛上获奖、在会议上演讲……依赖谷歌或百度,就能帮你做到这些。

通常紫松鼠的工作都不差,老板也很看重他们,所以他们是超级被动的候选者,所以需要你去主动联系他。而且对于他们来说,最重要的不是薪酬和福利待遇,而是工作的机会。如果你不能提供令人信服的、个性化的、具备挑战性的工作机会,你很难打动他们的心。

托尼-菲尔德在谈到飞利浦和苹果的区别时,就谈到飞利浦是完全商人领导下的公司,“那些人是商业管理者,他们只想看数字”,而苹果富有激情,“在我进入苹果之前,我已经对自己喜欢什么有了概念,但是在苹果我学会了更好的表达方式”——这也是苹果吸引他的原因之一。

“紫松鼠”不会和陌生人讨论工作机会,所以在招募他们之前,必须和他们建立稳定的联系。同时,你还需要知道他们的“工作验收标准”。如果在价值观上无法达成一致,也很难引起他们的兴趣。

招聘经理很难招募到“紫松鼠”,虽然他们不断在充电,但是以往的成功经验会影响他们的判断。因为他们的经验,他们很可能会拒绝这些“紫松鼠”。事实上,如果你能设计一个创新性的招聘流程,也许能给“紫松鼠”们带来更好的候选人体验。

所以在成功招募“紫松鼠”方面,我们建议:

让CEO来进行招聘。CEO充当首席招聘官,会给应聘者带来不同的体验。在整个流程中,你只需要引导CEO参与。

利用关键员工推荐。让高级员工协助参与,与“紫松鼠”建立联系是有必要的。在此过程中,你要告诉此员工在推荐的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开发人才社区。微软很早就在这么做了。通过非招聘话题,基于纯正的学习和实践分享,和“紫松鼠”建立联系。

让他们参与你的工作。你可以邀请“紫松鼠”参与到你的重要工作中来,担任顾问或者测试。随着实践推移,当他们了解到你的目标,认可你的团队,并且和你的团队分享他们前瞻性的看法,你的机会就来了。

将你的工作排序。你只需要少数的“紫松鼠”,所以在和“紫松鼠”协作的过程中,你要识别哪些工作或商业体能对他们产生巨大的影响。

评价他们的工作。和紫松鼠建立联系最有效的办法是积极地评论他们的作品或工作,适当进行批评或提出建议。

描绘目标的轮廓。通过和“紫松鼠”的接触,你能了解他们的喜好和习惯。他们所参与的活动,所写或所读的,都有助于你充分理解他们,并建立长期的联系。

选择合适的时间来探讨工作机会。如果“紫松鼠”目前的工作很好,提换工作未必能收到好的结果。但是如果他的项目结束了,却无法晋升,抑或公司遭遇到重大的变故,你的好日子就来了。

一天内完成招聘。你必须为“紫松鼠”开辟新的发展空间,所提供的工作是他们梦想中的工作。此外,你还要准备讨价还价的策略,以便你提供的条件最合理。

给他们一些小惊喜。为了提高你成功的机会,你还需要创造一些戏剧性的桥段,譬如说雇佣他曾经的同事,让他自己选择团队/项目或工作的地点,或者提供巨额的奖金等等。

每个行业都有它的“紫松鼠”,譬如勒布朗-詹姆斯、譬如梅西、譬如安吉丽娜-朱莉……如果你想让自己的企业不同寻常,可以尝试去寻找属于你的“紫松鼠”。

结尾推荐阅读观点:小公司怎么样才能让员工有归属感?

1.钱给到位,公私分明,五险一金该办的得办。【不给钱再好听的话都是废话】2.BOSS说话算话,别总是坑员工。【这也是本人最讨厌的,说话不算话,事后反悔;然后又逼着员工干活拿执行力说事,己所不欲,勿施于人。】3.收拢人心,人都有感情,逢年过节的发点礼物或者购物卡的表示下都行。你一句话不说,一个字不提,员工会觉得我在这里就是被利用的机器,该走还是会走,绝不留情。
我这人吧,被骗进去过传销,也是自己脑子转得快,加上我脾气特别倔,硬是配合另外一个老哥打出来的,我最烦工作的地方叫我家人或者什么,或者叫我做那种跟传销有点相似的东西,没法形容那种感觉,有点想打人,我没有暴力倾向,但就是听不得,赚钱的方法老多了,这样赚的特别多吗?不见得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2-3-25 18:33:58 | 显示全部楼层
1.管理是企业的生命力2.建立制度,扫除裙带帮派关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2-3-28 09:20:25 | 显示全部楼层
现在的世界,有发展的时刻,也有挫折的时刻,它们的出现总是相伴出现,但是挫折可以让我们从谷底走向巅峰!目前的世界是一个整体,“一损俱损,一荣俱荣”,所以当市场下降时,要做出正确的选择,全世界一起相互帮助解决问题。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2-3-29 01:32:10 | 显示全部楼层
一个优秀的领导者不是抱怨下属未达成成果,而是设定诱人的激励计划;不是死压指标,而是执行激励政策;不是分解任务,而是分解奖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2-4-1 15:18:43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们的知识结构过程中,一部分是通过学习得来的,一部分是通过劳动来的;学习主要是读书学习,光靠读书学习不行的,读书学习可以增长知识,但有时候不增长智慧。人的智慧从哪里来的?人的智慧主要是在劳动中来的,劳动增长智慧,一个人如果光读书,不参加任何劳动,这个人最终可能就是一个书呆子。一个不劳动的人情商高不了。光劳动不读书也不行,没有理论的滋养你是受限制的。所以作为企业家必须提高自己的素质,拓展自己的眼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2-4-1 21:46:01 | 显示全部楼层
领袖决定了整体风气。当领袖决定将团队成员的生命安全放在第一位,即便牺牲舒适和有形的资产也要保证安全,这样大家就会留下来,并且有安全感和归属感,这样奇迹也就会发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账号

本版积分规则

精彩推荐

让管理企业更简单

  • 反馈建议:麻烦到企业之家管理处反馈
  • 我的电话:这个不能给
  • 工作时间:周一到周五

关于我们

云服务支持

精彩文章,快速检索

关注我们

Copyright 企业之家  Powered by©  技术支持:飛    ( 闽ICP备2021007264号-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