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导航

厉害:新商业模式能否拯救投资银行?

[复制链接]
查看: 342|回复: 5
发表于 2021-10-22 15:00:4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笑死了,前几天被一个亲戚拉去培训,三天两夜,我想着没事就去看看,结果就是视频这种会议,一模一样,还卖惨,放一些凄惨的音乐,讲爸爸妈妈,然后一群人围在那嗷嗷哭,我站在旁边贼尴尬。看起来好笑但老板不傻,这么做不过是为了让员工们把自己潜移默化成群体的一员,群体的力量很惊人的,个体会情不自禁的做群体都做的事,逐步驯化员工,让他们成为听话的赚钱工具。
开头小编说几句:开公司最怕头脑发热,再没有任何业务基础的情况下就立马上项目了,当然了这之间也要分有实力的老板和没实力的老板,在企业实际经营过程中,足够优秀的创业者才能引领企业成长。至于好的赚钱的项目是不缺的,缺的是能实现项目目标的人才。作为管理者,对于人力、财务、组织等管理经验就要好好学一学了。

导读:下面这个事实既简单又发人深省:当前这场全球经济衰退,起源于2007年8月信贷息差的突然扩大。这一事件很快使全球金融市场陷入危机。除非金融市场恢复必要的稳健性和稳定性,否则,经济复苏就不会持续。

下面这个事实既简单又发人深省:当前这场全球经济衰退,起源于2007年8月信贷息差的突然扩大。这一事件很快使全球金融市场陷入危机。除非金融市场恢复必要的稳健性和稳定性,否则,经济复苏就不会持续。

银行系统遭受的损失异常惊人。截至2009年3月初,全球银行业公布的损失已经达到8400亿美元。最终损失可能高达14000亿美元。

资本市场与投资银行在全球金融系统和整个经济体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金融业是经济的命脉,它们是重要的融资渠道与价值创造环节的终极决定因素。本文对决定资本市场未来格局的五大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1、收益

收益受到资本外逃与经济放缓的双重打击。但将来肯定会出现透明度高、可以有效降低风险或者能够带来超值收益的新产品。

无论是成本削减、还是利润率增加,都不足以弥补行业收益的深度滑坡。可是,强劲的收益对金融市场实在是太重要了,无论是创新、还是保持金融服务业在过去十年间一直在创造的超额回报来说都是如此。

至少从长期来看,埃森哲对这个行业保持乐观。我们相信,对于股票和债券等传统金融产品的需求势头不会放慢,将继续以超过市场供给3%的速度增长。支持这一需求增长的是全球人口结构的变化、以及随之而来的增加退休保障储备金的需求。2008年,全球银行储蓄存款总额达到58000亿美元,这一趋势将继续支持金融行业的收益增长及一系列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的出现。

鉴于其庞大规模,维持销售与交易收益对于投资银行的总体绩效非常关键。事实上,埃森哲研究经过计算发现,在过去几年的经济繁荣时期,销售与交易收益占到投资银行收益总额的75%。与此同时,传统的公司咨询业务收益占总收益比重则下降到20%(不过,受信贷市场亏损的影响,咨询业务收益在总收益中的比例在2008年回升至40%)。

在信贷危机之前,金融市场的利润和规模都已经达到一个高点。但对于本行业的管理层来说,它并没有人们想象中的那么充满争议。

随着众多投资银行被规模更大的、传统上相对保守的零售银行兼并,它们的母公司可能不再像以前那样愿意承担高风险或者支付绩效工资。实际上,一些银行的高管层也许宁可接受数量较少、但更加稳定的报酬。对于一个习惯于快速变化与高利润的行业来说,这的确是一个重大转变。

复苏程度

但它是否意味着这个遭受重创的行业将抛弃曾在信贷危机之前为自己注入勃勃生机的复杂的、高利润率产品,包括所有新型证券化与货币化资产呢?

在分析究竟是什么导致如此复杂的金融创新产品组合崩盘时,两个因素浮出水面:流动性不足的潜在风险没有得到审慎的评估;及如果金融产品的最终估值必须要经过多道迭代,那么准确计算它们的负债情况几乎是不可能的。

然而,埃森哲认为,将所有复杂金融产品都贴上“风险过高”的标签,实在是过于武断。尽管许多新型金融工具都出现了这样那样的问题,但它们仍然表现出某种程度的复苏迹象,具体复苏程度完全取决于产品本身。

对于像担保债务权证(collateralizeddebtobligations,CDO)这样的产品,其多元化投资的原则仍然是合理的,单这一点就足以说明它能最终恢复元气。对于那些投资原则或增值数额不甚明确的产品—包括众多复杂的非流动性场外交易产品,如信用违约交换(creditdefaultswap,CDS)产品——它们的市场需求及收益已经元气大伤,而且在短期内难以恢复。

成功的、赚钱的金融产品应当具备如下特征,即重视流动性考量、最终债务情况透明、以及能够提供有吸引力的风险/回报比率。这些产品最有可能是通过整合多种流动性良好的金融工具,由多种产品组合而成。

高度流动性意味着产品的每个部分都能单独定价。与此同时,这些产品又能将各个组成部分整合起来,为投资者提供有吸引力的风险/回报率。这些产品到底能够创造多高的利润,还有待观察。但是,要想让复杂金融产品重新具备盈利能力,就必须提高透明度和流动性,并且囊括更多种类的金融产品。

2.风险与流动性

流动性应该成为广义的风险参数的一种。增强流动性与透明度意味着增加汇兑交易的比重、更新资本结构。与此同时,会计准则的调整也有助于建立能够容纳非流动性风险的新结构。

尽管流动性的重要性早已在金融市场深入人心,但非流动性却很少被投资者和银行家视为严格的金融风险—直到本次信贷危机之前。大批曾被认为财务方面非常稳健的银行相互之间丧失信用,以及经济衰退导致的对未来亏损情况的普遍不确定性,引发了流动性崩盘。

这次崩盘已经对银行的资产负债表产生严重影响,而且还会对未来的银行收益和利润产生类似影响。虽然不同银行的具体比例肯定不一样,但鉴于一些投资银行50%的交易收益都来自于权益类产品,流动性不足显然会迅速对银行资产造成重大损失—而这部分资产是银行资产负债表上的必要组成部分,也是银行业务不可或缺的内容。

于是,一些更为保守的零售银行管理层和股东、甚至包括监管当局,可能会寻求缩减拥有大量权益性产品的投资银行业务。显然,很有必要提高金融产品报告和定价透明度、以及改善其风险评估与流动性。最后,一些资本市场企业敢于承担风险的意愿也会比过去下降。

转移风险

如果风险是已知的,人们就可以对具体投资的成败进行充分评价。最大的风险当然是未知的风险。因此,假设风险是可以被识别和评估的,其他企业很可能会采取的做法,就是将风险转移给新型实体或者现有传统金融机构旗下独立经营的部门。

值得注意的是,基金一般只是如实反映投资的价值、而不会改变其资产负债结构。在非流动性有机会得到评估、并且这种评估成为计算经营成效的重要组成部分的情况下,类似基金的经营结构可能会成为非流动性金融产品最适合的寄主。

重视流动性的做法还会对过去一度高利润的复杂客户定制型衍生产品业务产生影响。银行创造非流动性场外交易金融产品的积极性将不如从前,因为投资者不愿意购买此类产品。但这并不必然意味着复杂的衍生产品从此绝迹,而是只有那些能够更好地处理非流动性风险的金融机构才能玩转这类产品。

对于资本市场而言,对透明度与流动性的追求很可能会导致标准化水平的进一步提高与汇兑业务的增加。加之外汇市场会吸引流动性提供者入市,上述变化趋势也会因此得到强化。

一旦市场有恢复正常的迹象,那么追求超常收益的欲望也会重现。这样一来,银行很可能会摒弃存在非流动性风险与严格最低资本要求的公司结构,创造出能够更好地应对剧烈市场波动的新型公司结构。

通过吸纳新的非流动性风险,银行和基金可以充分把握新的机会、创造出新的制胜途径。不过,提高透明度与完善报告机制的要求必须得到完全满足。只要金融企业有能力向投资者提供更高的潜在回报、并且放宽对即期资本充足性要求的限制,对非流动性产品的重视肯定还会抬头。在低杠杆率的大背景下,为了维持收益,对冲基金将成为承担此种风险的主要投资者之一。

3.资本充足性要求

资本成本的水涨船高很可能会侵蚀金融机构的收益,而以存款为基础的放贷模式也很难支撑长期增长。

尽管有关此次信贷危机起源的争论注定还会继续下去,但此次危机对银行业的一个重要影响却是不容置疑的:在资产严重贬值的压力下,世界各地的银行亟需对资本结构进行大规模调整。

在有关银行偿付能力的争论当中,一部分围绕是否应当对复杂金融工具的估值采取公允价值会计准则,这些金融工具在非流动性市场变得更加复杂。根据现行会计规则,银行必须将它们交易账户中的产品“按市价入账”,从而导致它们的价值显著低于以贴现现金流模式计量的价值。这种价值低估进一步增加了银行资本储备金的压力,引发了只承认以收付实现制计算损益的呼声。

一种改革建议是,将一部分交易账户中的资产记入银行自有账户,实际上也就是转而采取成本会计方法,用收购价格和贴现现金流来确定金融工具的价值。这样做有助于减轻偿付能力方面的压力,但它对投资者来说则意味着降低了透明度。

对于这个问题,目前还没有简单而明了的解决方案。但不管最后的结果怎样,资本充足性要求肯定是决定金融企业和基金公司确定风险处理办法的重要因素。

重拾杠杆工具

传统上,银行拥有三种主要资本来源。

过去,股东权益在银行的总资产负债表中并不怎么起眼,尽管这种状况很可能会因为政府资本的大规模注入而发生变化。

虽然银行肯定还会继续使用杠杆工具,但负债成本的增加意味着杠杆的应用将有所减少,而银行也会发现维持以往资产回报率的难度越来越大。例如,如果金融杠杆在总资本中的比例从95%降低到66%,平均股东权益回报率将从15%左右降至10%。

虽说鼓励提高杠杆比例对监管当局来说没有多大风险,但小心谨慎的综合性银行的股东们显然会要求限制采用曾经为投资银行所青睐的高风险商业模式。而在政府成为银行股东之后,风险偏好很可能会进一步降低。

小额零星存款会再次成为银行的重要融资渠道,特别是随着大量商业性银行兼并了过去的独立性投资银行,以及曾经的投资银行摇身一变成为银行控股公司。

小额零星存款基础一旦确定,将是一种成本相对较低的融资形式,并且趋于稳定不变。可是,积蓄存款是一个漫长而昂贵的过程,而且吸引存款的最重要手段(提高利率)会增加银行的融资成本。从中期来看,以稳定(甚至停滞)的存款为基础的行业是很难实现增长的。

眼下,银行仍然将扭转亏损、评估全球经济衰退的持续时间和深度作为其主要任务,这无可厚非;可是,从中期来看,如果银行不能充分发挥资本市场的作用,那么它们将缺乏足够的资本来支持未来的经济扩张。

因此,银行面临两方面的挑战。它们既要安抚潜在投资人,向他们保证未来不会遭受引发目前这场危机的风险;同时,它们又必须在不诉诸于过高的杠杆比例的同时,为投资者提供具有吸引力的风险/回报比率。

4、创新

金融工具创新的热情仍将继续。但创新的中心会逐渐转移到买方市场。能否向投资者收取高额费用,取决于产品表现如何。

在过去十年间,金融市场的发言权向买方、也就是大多数金融产品的最终消费者发生了重大倾斜。随着这种转变,作为卖方的投资银行不再提供免费研究报告,失去了控制公司客户源、决定推出的金融产品类型、在很多情况下甚至还包括提供流动性的权利。与金融市场力量对比的逐渐演变相伴随的,是具有同样重要意义的金融创新来源的变化。

近期金融市场的许多创新是在对冲基金的推动下出现的。但这并不意味着基金经理肩上没有什么压力。事实上,他们的很多产品组合早已被市场淘汰;而且,甚至早在本次金融危机之前,他们就已经面临一系列令人头疼的问题了:开展自主研究的成本太高、经纪人数量大幅减少以及低成本的指数型基金崛起产生的巨大竞争压力。

当然,资本市场上的快速创新活动还会继续。但创新产品诞生的地方以及会产生什么样的风险和收益种类则存在很大的变数。

可以确定的是,与过去相比,产品创新将更多地围绕客户需求来开展,如流动性和透明度。这种以客户为中心的创新活动最终要发展到流程创新,以及如何帮助客户更好地理解和评估风险、包括与现有产品的相关风险。

增值

追逐收益的冲动将促使待遇优厚的基金经理人、特别是对冲基金的经理人寻找其他人不曾涉足的利润空间。这样一来,基金会更多地进入流动性较低的、小型公司股票市场,并且继续向私募股权领域扩张。产品收费与绩效的联系会更加紧密,从而进一步推动了对创新的需求。能够推出这种创新(通过增加价值或者为其他市场主体的增值活动提供服务)的企业将成为金融行业未来的卓越绩效企业。

一种日渐流行的观点认为,对冲基金正濒临灭绝。这种猜测不无可能。但如果它们真的消失,一种管理积极、拥有广泛授权的杠杆型基金将会替代对冲基金。换句话说,这是对冲基金的升级版,换汤不换药。

创新要求企业必须具备灵活的资本结构。对于高风险产品,可容纳非流动性的公司实体更为合适。而这些实体会成为规模更大的综合性银行的收购对象、或者干脆走向完全独立。

只要金融市场还存在不确定性,大笔资金就会仍然以现金或者现金等价工具的形式存在。一旦这些资金重新入市,就难免出现供大于求的现象。大笔资金追逐少数顶级基金经理人,为他们索取高额费用提供了机会。

报酬十分诱人。但与以往任何时候相比,只有那些能够提供风险与收益合理平衡的创新金融工具的经理人,才有资格获得这些报酬。

5、监管

要实施有效的监管,就要对金融市场所有部门和产品有全球化的、协调、灵活、全面的认识。

此次金融市场危机暴露出两个相互矛盾的现实:任何不在国际范围内进行协调统一的监管框架都很难产生应有效果;但另一方面,只有一国政府才拥有足够的经济和政治力量来有效解救陷入困境的金融系统。

今天的市场迫切需要的,是一套步调一致的、结构合理的全球监管框架,这一框架要能有效识别和管理整个金融系统的波动。此外,任何全球化解决方案都必须对一系列难题(有时候可能是相互矛盾的问题)—包括对道德风险与过度冒险的担心,应对联系日益密切的、日趋复杂的全球金融系统,以及不同市场之间缺乏一致性等问题—给出合适的解决方案。

显然,要想就这样一个系统的具体形式和功能达成广泛协议,将是一个漫长而艰辛的过程。

强化监管

监管当局还会继续鼓励市场竞争、支持建立技术上可行的市场架构。不过,弥补监管漏洞,将是他们工作的重要内容。很长时间以来,有一种观点认为国际监管不仅是必要的、而且其核心应当包含某些风险评估机制。而现在,又有人提出,监管不能人为地将金融市场切割为多个不同部门。

新巴塞尔协议主要规定的是商业性银行的资本充足性问题,基本未涉及更为广泛的债务资本市场。虽然该体系与它的前身相比有所进步,但新巴塞尔协议将评级机构放在了风险评估的核心位置。风险评估固然不可或缺,但评级本身的合理性以及评级机构面对此次信贷危机的发展是否做出了适当的回应,是存在诸多疑问的。

我们相信,监管当局需要处理好五个方面的问题。

会计准则。公允价值、历史价值和按模型定价各有其优缺点。在银行重建业务的过程中,确定哪些地方应当采用何种估值方法、由谁来进行评估,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严格限定每种定价方式的应用范畴也许有其必要性,但赋予企业更大的灵活性,显然更为合理。

资本充足性。有关复杂金融工具的很多规则需要被重新评价。透明度必须成为所有解决方案的核心,让这些创新工具真正被人们认识和理解,十分重要。

新兴市场。中国、印度等新兴经济体已经跻身全球资本市场上的主要参与者。为了推动这些国家金融市场的快速发展、尽可能降低投资者风险和当地企业成本,就必须制定新的资本充足性规定,敦促它们参与到新的国际协定中来。

监管幅度。以原则性监管为主的监管方式仍将继续。不过,监管当局对自己的定位要具备更加开阔、动态和互动的视野。

透明度与流动性。这两点都必须得到改善,尽管如何实现这一目标仍然要拭目以待。

展望未来

本文的目的并不是要根据上述趋势对未来做出一定预测。事实上,理解上面五个要素的重要性(不管哪种情形最有可能出现),才是最关键的。

在不远的将来,两大变量将决定金融市场的未来格局:经济恢复情况以及金融市场的监管情况。这两大因素显然是相互关联和影响的。例如,过于严格的金融监管会妨碍经济复苏,同样,经济快速回暖则会抑制加强严格监管的声音。

展望未来,埃森哲预计资本市场存在三种可能发展趋势,每种情形也都存在相应的挑战。

1、监管当局深度参与

随着衰退一步步蔓延至全球,世界各国政府向本国银行注入了规模空前的资金(要知道,这些资金都来自于纳税人)。在这一种可能情况下,为了保护这些投资、使全体选民免受经济下行造成的最糟糕的恶果,政府会通过金融监管机构积极介入银行的经营活动。

在这种情况下:

监管当局决定、或者指导银行借贷的总体规模和借贷条件。历史上,允许政治机构决定银行信贷的成功实践十分少见。目前人们对此问题的看法仍然保持广泛的一致:即便接受了政府大笔国库资金注入,银行仍然应当与政治保持适当的距离。可是,这种一致并没有完全打消要求利用金融系统达致政治目的念头。

随着经济衰退的继续演进,危机就出现了:政治诉求的高涨可能会盖过避免对银行经营产生不当影响的意愿。

对于他们认为“风险过大”的业务或活动,监管当局要么不鼓励、要么干脆不允许开展。通过规定哪些种类的产品允许经营、或者对某些产品作出严格限定,监管当局将会压制过去十年间曾经创造巨额利润和回报的金融创新品种。于是,市场需求抬高了产品价格,进而削弱广义金融市场的收益空间,而经济复苏也会因为缺乏活跃的资本市场而放慢速度。

监管当局还会试图影响(如果不是决定的话)高管报酬。资本市场的现行高管报酬计划是否鼓励了不相称的风险,一直是备受争议的话题。目前,对没有接受政府紧急援助的企业,监管当局还很少考虑这一问题。

但在那些接受政府注资的企业,监管当局对高管报酬做出限制性规定的几率相当之高。这会导致大批人才向规制相对宽松的基金公司流失,后者没有受到如此严格的公众监督,所以支付的报酬要高得多(当然承担的风险也更高)。不管最终结果如何,只要涉及到纳税人的钱,高管报酬就会不可避免地成为极其敏感的政治话题。

合规问题将成为进入金融服务业的重要成本和效率障碍。法网密织很可能会成为本行业的一大特点,从而对企业构成严重负担,例如,合规成本会大幅增加。于是,在高昂的进入成本和预期回报下降的形势下,企业进入金融市场的愿望大不如前,最后导致资本市场竞争程度下降。

2、参差不齐的复苏

我们认为,这种情形是最有可能出现的,同时也是比较正常的复苏模式。从很多方面来看,参差不齐的复苏证明了一句老话:生活是公平的。那些曾经承受过高风险的金融机构会受到惩罚;而幸存者则是那些小心放贷、有效管理风险或者规模大到足以承受巨额损失的企业。

可是,真正的赢家属于那些勇敢发掘此次经济下行的机遇,以超低价格夺取市场份额的企业。

重视透明度和流动性是必要的,而且是所有三种可能情形的共同特征。但在第二种情形下,一旦金融市场开始复苏,追求超常收益的欲望也会同时燃起。对于那些曾经痛苦地面对资产负债表上的非流动性金融产品的银行,它们的解决方案不是抛弃创新,而是继续依靠创新、从产品创新转向组织创新,用新的组织结构来回应日新月异的市场。

只要人类智慧没有减退,金融产品创新的潜力也不会缩水。在参差不齐的复苏模式下,只有那些有能力控制非流动性的机构才能够开发、销售和管理复杂的非流动性产品。此外,金融创新也会从复杂产品转向能够满足特定透明度要求的产品,以及可以保持高收益的新兴市场金融工具。

在此种情形中监管当局的角色是:

监管当局仅对那些接受政府救助的企业拥有监督和决策权力。

投资者和监管者都会采用新的动态风险测量工具。

企业与监管当局都对此次危机负有责任,这一点得到了大家的认同;因此,有关各方愿意坐在一起,共同制定下一代监管规则。

监管应当以原则性监督为基础,保持足够的灵活性,以应对宏观市场瞬息万变的形势。同时,长期繁荣的金融市场离不开监管者与被监管者的通力合作。这种情形下的监管成本会有所增加,而且在实施过程中难免会限制部分新企业进入金融市场。但它对整体竞争格局产生的影响是相对较小的。

3、快速复苏

尽管现在看来,全球经济复苏的速度快于预期的可能不大会出现,但我们也不能不有所考虑。对于资本市场,这种可能情形的最重要特点就是曾经推动资本市场高速发展的因素卷土重来:对金融产品的热捧和向新兴市场的扩张。

2007至2008年期间,大笔投资资金撤出了资本市场。如果经济迅速复苏,这笔资金又会很快重新入市。这不仅会自动美化很多企业的资产负债表、重新激活养老基金,还为新一轮扩张提供了必要资本。

尽管这种情况下也可能会出现新的监管体制,但快速扩张的经济形势会减轻对银行采取严厉措施的政治压力。因此:

监管当局仅对那些接受政府救助的企业拥有监督和决策权力。

投资者和监管者都会采用新的动态风险测量工具。

制定新的监管规则的压力减轻,且更难以达成国际协定。

在三种可能情形下,产品复杂性都将与危机爆发前有所不同。不过,快速恢复会在短期内形成对新产品的需求;于是,综合多种既有产品推出的复杂金融产品将再次出现,而对新兴市场的兴趣又会重新燃起。

此种情形还会让政府官员们感到解脱,他们不需要单纯为采取行动而采取行动,从而使得未来一些年里不会出现较大幅度的监管措施调整。综合性的国际监管措施难产的可能性尤其大,因为在缺乏紧迫压力的情况下很难达成一致协定。

这种可能情况的危险在于,过去一些年中的错误教训不会被人们记住;而在中期内,导致目前经济困难的不平衡因素又会重现。对于资本市场的参与者来说,想必没有人愿意重蹈覆辙。

在过去七年间,金融市场的泡沫的确太大,以至于一些缺乏规划和创新战略的金融企业也能捞上一笔。可是,现在我们已经很清楚,2007年夏天以前主导的商业模式难以长期维系下去。任何企图让这种模式回归的企业注定会遭失败。

但仅仅拒绝过去,还远远不够。资本市场的卓越绩效企业不仅要懂得今天的世界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还要在正确的市场定位、独特能力以及绩效底蕴的支持下,充分利用这些变化带来的商机。

结尾推荐阅读观点:小公司怎么样才能让员工有归属感?

不玩虚的,明确权责与利益!能上班的都是成年人,老板不讲废话,工资谈好不扯皮,经营目标明确,做的好不靠口头奖励,定好明确奖励标准,按时发。不要骗员工,公司拿多少,员工拿多少,员工认可就留下!不要说公司不赚钱,没利润,都给员工了!员工又不不傻,明确公司必须赚钱,员工必须为公司赚钱服务,赚钱光荣!员工做什么谈清楚明白具体,这样员工做不了自己走,不划水。哪方面要精进做好,也讲具体,让员工知道公司要什么,员工也可以学习进步。最后不要靠梦想留员工,记得多给钱。公司要花心思多赚钱,让员工看到公司赚大钱,给员工的钱超正常标准!不赚钱的公司可耻,内斗复杂,福利极少。成吉思汗说,若遇战事,我不先冲,请斩断我马腿; 分配战利品,我若先动手,请剁掉我双手。
这种聚会基本都是公司一年一度年终奖颁奖典礼或是鼓励员工并宣扬像新人宣扬企业文化。线上开会,线下直播给全体员工观看,一般能亲自到场聚会人都会涨工资,且如果表现具有"狼性"还能有额外奖赏,场上会有各个门店的老总(区域经理或CEO)颁发奖学金给表现出众或大型比赛得奖的老狼。仪式末尾会有隆重的盛宴来填饱小狼的肚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2-3-28 10:55:52 | 显示全部楼层
使命是让一个企业知道为什么而做,愿景是让一个企业知道未来做成什么样,核心价值观就是让一个企业知道用什么样的行为准则来做。要让一群人发出同一个声音,只有一条路——统一企业的核心价值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2-4-3 11:40:13 | 显示全部楼层
系统性地将外部人员纳入高级管理层以下的职位,并允许他们逐步培训和重塑高级管理层的思维,这有时会刺激文化变革。当外部人员接管某小组,重塑这些小组的文化,并使其变得非常成功之后,此时再去创建一个组织工作的新模式,这很有可能获得成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2-4-5 15:11:56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们的企业家要善待员工,与其做很多的所谓的慈善工作,还不如真正的善待自己的员工。善待自己的员工,是最大的慈善,最大的企业责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2-4-6 02:58:54 | 显示全部楼层
真正能够躬耕于把赚钱形成良性循环的企业家一定是有社会价值的企业家。商业问题和社会机遇都具备相同的三大属性:一是都有海量的用户,二是都是刚性需求,三是目前都是我们服务和估值的洼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2-4-6 08:22:14 | 显示全部楼层
社会型企业的企业价值和遵循的理念究竟是什么?第一个是责任心,第二个是可持续性,第三个是长期概念看问题。你当然可以很快发展,但很快发展、很快的成功从长期来说可能制造很多问题,比如环境给破坏了,员工越来越不满意,或者你的客户觉得你骗了他们,占了他们的便宜,所以跑了。短期内你是赚了很多钱,但长期来说你的环境没有了、顾客没有了,员工跑了。所以长期来说要有长期性的责任心。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账号

本版积分规则

精彩推荐

让管理企业更简单

  • 反馈建议:麻烦到企业之家管理处反馈
  • 我的电话:这个不能给
  • 工作时间:周一到周五

关于我们

云服务支持

精彩文章,快速检索

关注我们

Copyright 企业之家  Powered by©  技术支持:飛    ( 闽ICP备2021007264号-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