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给大家透露一点哈,刚出社会那时候我在中国人保干过,有一天六点到了 我寻思到点了应该下班了(在那里每天固定加班到晚上八点是日常),毕竟今天的电话打完了,然后我收拾东西下班,结果一个老员工说:这么多人在加班,你好意思下班吗?这句话至今让我难以忘怀,甚至于一想起那个场面我都很后悔没给她一巴掌。
开头小编说几句:开公司最怕头脑发热,再没有任何业务基础的情况下就立马上项目了,当然了这之间也要分有实力的老板和没实力的老板,在企业实际经营过程中,足够优秀的创业者才能引领企业成长。至于好的赚钱的项目是不缺的,缺的是能实现项目目标的人才。作为管理者,对于人力、财务、组织等管理经验就要好好学一学了。
导读:我们经常听到很多老板抱怨:“我们的员工的执行力低,效率差,人力资源部想个办法做场关于执行力的培训,提高提高他们的执行力。”
我们经常听到很多老板抱怨:“我们的员工的执行力低,效率差,人力资源部想个办法做场关于执行力的培训,提高提高他们的执行力。”
但是老板有没有想过,我们一直以为的执行力差,是哪方面问题。
在讲机制与执行的关系之前,我们先来看三个“雷人的规定”。
第一个荒唐规定是“礼貌山猴行为准则”。
成都市龙池风景区里猴子成群,和人打交道多了,都变“皮”了,拉扯游客的衣服,哄抢游客的食物,甚至骚扰漂亮女游客,所以又被称为“流氓猴”。景区管委会每天都接到大量投诉,怎么办?
领导班子开会讨论,煞费苦心出台了“礼貌山猴行为准则”,总共有四条:
1、不许不礼貌,做到文明待客;2、不许哄抢游客,做到彬彬有礼;
3、不许骚扰游客,尤其是女游客;4、要助人为乐,尊老爱幼,不许斗殴、寻衅滋事。
只是用这套行为规范对猴群进行“作风整顿”,泼猴就能变文明?
第二个荒唐规定是“怀孕计划报备机制”。
重庆市北部新区高新园某公司年轻女员工居多,都到了结婚生子的年龄,隔三差五,不是这位通报怀孕,就是那位申请休产假。
虽说孕产期的女员工理应给予照顾,但公司也有难处,岗位设置一个萝卜一个坑,怀孕的人多了,谁来顶岗都成了难题,许多工作部署都被打乱。
公司领导很是头疼,开会研究后,出台了计划生育报备机制,其中规定:“女员工怀孕前三个月,必须向领导申请,经批准后方可怀孕”。
换句话说,女员工要怀孕前,还得硬着头皮走进领导办公室:“报告领导,我要怀孕。”三个月后怀孕未果呢?继续申请:“对不起领导关心,我没有怀上,还得继续努力。”
第三个荒唐规定是“如厕申请登记规定”。
宁波市鄞州区洞桥镇某公司领导发现,由于产品难计件,员工工作不积极,生产流水线上总有缺岗,少数员工甚至躲到厕所里面打电话、发短信、聊天、抽烟。为杜绝此类现象,公司推出一项新的规定:
员工在上班时间内上厕所,必须向主管上级申请,经批准并办理登记手续后,方可上厕所,每天上厕所次数不得超过3次,超过4次予以警告,超过5次则罚款。
这些雷人规定,一个比一个雷。但我们要问的是:同样都是荒唐规定,哪一个能得到执行?甚至被当事人自动自发地去执行?
显然,“猴子行为准则”不可能被执行,“怀孕报备机制”有可能被执行,“如厕申请规定”不但能被执行,而且在现实中早已屡见不鲜。
同样是理所不容,为什么有的规定不能得到执行,有的能够得到执行,甚至能自动自发地执行?这背后的深层次原由到底是什么呢?
一、没有好的机制,哪来好的执行
对于“执行力”理论,我们只需追问三个问题,就不难发现它的“软肋”:机制与执行,到底谁在前、谁在后?机制与执行,到底孰为本、孰为末?没有科学的机制,哪来合理的执行?
先有机制,后有执行,好的执行,首先需要好的机制。如果机制本身就有问题甚至是荒唐的,坚决贯彻,绝对执行,只会让结果更加难堪,所以机制“落不了地”,不能简单归咎于执行,遇到有章不循、执行不力的问题,不妨回过头来审视一下机制,很有可能是机制本身就没法执行。
在这种情况下,让员工读再多《没有任何借口》、《不要任何借口》、《态度决定一切》之类的煽情“伪书”也没有用!
少数专家故意不提这一点,还在那儿闭着眼睛,摇头晃脑说什么“机制好定,但执行起来太难”。这种论调看似立论煌煌、言辞凿凿,其实是一种经不起推敲的想当然:机制真那么好定吗?为什么“好定的机制”反而执行不下去?这是不是说明“好定的机制”本身就缺乏执行的基础?这是不是说明“好定的机制”本身就存在先天的缺陷?
执行是以机制为前提的,比执行更重要的是机制,比机制更重要的是机制——社会发展的自身规律、企业管理的内在机理。
一套经过科学化设计、符合客观实际、顺应民心民意的良好机制,可以让执行事半功倍,甚至获得自动执行;反之,一套仅凭个人拍脑门儿、脱离客观实际、违背人们共同意愿的庸劣机制,即便“执行力”再强悍,推行起来也会磕磕绊绊,甚至会走向反面。这方面的例子不胜枚举。
二、狠抓落实,往往说明机制太笨
《世界是平的》一书的作者托马斯·弗里德曼在他的一篇短评中写到:“美国成功的秘密不在于华尔街,也不在于硅谷,不在于空军,也不在于海军,不在于言论自由,也不在于自由市场……美国强大的真正力量,来自于我们所继承的良好的法律与机制体系——有人说,这是一套由天才设计,并可由蠢才们运作的机制体系。”
这一说法固然有王婆卖瓜、自卖自夸之嫌,但对我们不无启迪。因为反观国内,少数企事业单位乃至个别政府部门出台的机制,恰恰是倒过来的,“蠢材设计,天才难以执行”。
有些领导讲话,习惯性的一句顺口溜是“狠抓落实,常抓不懈,一抓到底”,貌似决心很大,魄力很大。但反过来,“狠抓落实”可能恰恰说明“机制太笨”,只能通过人为的努力去弥补机制的“笨拙”。
“精巧”的机制是能让执行事半功倍,甚至获得自动执行。为什么我们事前不去制定出“精巧、灵动、自运行的机制”,而非要到事后再去“狠抓落实”呢?
三、机制不当,严格执行只会适得其反
机制不精巧,只是“笨”而已;机制不适当,则会“死”人的。
著名法学家孟德斯鸠在其名著《论法的精神》里举过一个绝妙的例子:
在古代中国,抢劫又杀人的凌迟处死,其他抢劫的只是处徒刑,由于有了这个区别,所以抢劫者不常杀人;但是在沙皇俄国伊凡四世时代,抢劫和杀人的惩罚都是死刑,是以抢劫者经常会将被抢者杀害,因为只有死人才不会说话,不会指控一个人犯抢劫罪,这样才有可能逃脱惩罚。法律实施的结果,反而导致大量的被抢劫者无辜送命。
由此可见,不适当的机制,越是强调“执行力”,越是严格执行,越是与其美好的初衷南辕北辙。
四、科学管理,从科学的机制设计开始
科学,无外乎是要追寻和探究事物自身的内在机理和客观规律,所以科学一定是唯物的,管理学作为一门科学也是如此。
传承千年的“国学”,固然能给我们带来无与伦比的深厚启迪,但毕竟与唯物的管理科学体系有着根本的差异甚至抵触冲突,对此应有清醒的认识。
与“山在虚无缥缈间”的“国学”相比,“执行力”毕竟是冲着解决实际问题去的,就这点而言还是值得肯定,但指望“狠抓执行力”一抓就灵也不现实,因为靠逼员工是逼不出真正的“工作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的,还应拓宽视野,跳出执行看执行,对执行的缘起——管理机制严格审视,看看机制本身有没有缺陷。
当然这不是说,有了机制,就可以不要执行了,只有研究机制,才能进行科学管理。但这种追根溯源的思考方式,至少让我们更有可能触摸到事物发展的自有脉搏、企业管理的内在机理。
结尾推荐阅读观点:有哪些成本是老板们开公司前未曾预见到的?
我说说自己刚起步的一个小微公司的感受吧,公司坐标深圳,员工加上我两个人。每月办公室租金加管理费3500,员工工资3500,两个人每个月3000块钱伙食,自己租房住2000,宽带,手机,固话,水电,交通杂费1000, 其它杂费支出约2000,加上办公设备,仪器陆陆续续投入约10万,不算流动资金和借贷的利息成本,两个人的小公司,投入10万左右的工具和每月最少1.5W的固定开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