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导航

探讨:他山之石:向印度学习领导力

[复制链接]
查看: 771|回复: 5
发表于 2021-10-22 14:25:1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再给大家透露一点哈,刚出社会那时候我在中国人保干过,有一天六点到了 我寻思到点了应该下班了(在那里每天固定加班到晚上八点是日常),毕竟今天的电话打完了,然后我收拾东西下班,结果一个老员工说:这么多人在加班,你好意思下班吗?这句话至今让我难以忘怀,甚至于一想起那个场面我都很后悔没给她一巴掌。
开头小编说几句:开公司最怕头脑发热,再没有任何业务基础的情况下就立马上项目了,当然了这之间也要分有实力的老板和没实力的老板,在企业实际经营过程中,足够优秀的创业者才能引领企业成长。至于好的赚钱的项目是不缺的,缺的是能实现项目目标的人才。作为管理者,对于人力、财务、组织等管理经验就要好好学一学了。

本文揭秘了印度最佳企业如何在员工身上投资,从而驱动公司业绩增长。

【观点概要】

印度规模最大、增长最快的企业领袖都持有着眼于内部的长期发展观点。在排列优先顺序时,把激励和培养员工放在短期股东利益之前。

为了激励员工,这些领导采取四种做法:第一,创建对企业文化非常重要的社会使命感;第二,建立透明化的制度并以身作则,以鼓励开放的态度;第三,促进沟通,下放决策权,从而授权给员工;第四,重金投资员工培训。

这些做法个别看来并不新鲜.但印度企业领袖把它们紧密结合起来,并且始终给予高度重视。作者建议西方领导人将这种管理方法灵活应用到自己的工作中,特别是要追求两个并不算难的目标——投资员工培训和增强社会使命感。

印度IT服务业巨擘HCL公司的CEO维尼特·纳亚尔(Vineet Nayar)喜欢兴风作浪。有人问他五年后最希望留下什么,他毫不犹豫地回答:“我希望能把CEO这个职位毁掉。”他带领大家提出了“员工第一、顾客第二”的公司口号,这条口号虽然振奋人心,却可能会令许多经理人头皮发麻。他还请员工评估自己的老板以及老板的老板,并在公司内网上公布下属对自己的评估结果,还敦促其他人也跟他学。

纳亚尔想干什么?当被追问到这个问题时,他告诉我们,他希望公司有足够的“透明度”和“授权”(empowerment),以便“让应该做决策的人来做决策”,也就是说,由接触客户的员工来替公司做决策。他认为“最理想的状况是把组织架构颠倒,高层对基层负责,这样CEO的职位也就无足轻重了”。

或许有人认为纳亚尔是个不靠谱的理想主义者,不值一提。但他的公司拥有将近5.5万名员工,市值达到240亿美元,增长速度甚至超过印度火热的经济。我们对印度企业领袖进行了长达一年的调研之后发现,纳亚尔做的事是对的,而且他的领导方式在印度规模最大、增长最快的企业中几乎已成为常态。

为了研究印度企业领袖是如何推动自己的组织实现高效运作的,我们的研究团队访谈了印度98家最大企业的高管(参见副栏“我们如何开展研究”)。在和印孚瑟斯(Infosys)、瑞莱恩斯实业公司(Reliance Industries)、塔塔(Tata)、马恒达(Mahindra&Mahindra)和安万特医药公司(AventisPharma)等企业领导人交谈的过程中,一套别具一格的印度管理模式跃然纸上。所有这些受访者中,没有一位认为企业的成功是因为自己战略制定得当或者领导团队出色。他们没有提及金融市场、企业并购或缔结交易的技巧手段,而这些正是西方企业CEO经常标榜的成功基石。这些企业领导人几乎无一例外部像纳亚尔一样,认为自己的竞争优势源自公司内部,也就是员工。

这话听起来似乎有些故作姿态,但我们的研究数据确实有力证明了印度企业独特的人才投资方式。与西方同行相比,印度领导者和他们的公司大多专注于内部并着眼于长远。他们努力创造一种社会使命感——企业成功之时,便是使命达成之日。

我们并不是说印度企业及其领导就多么高尚,印度企业与其他国家的企业一样,也存在腐败和违法现象,譬如萨蒂杨电脑公司(Satvam Computer)的欺诈丑闻,公司董事长兼创始人拉马林加·拉朱(Ramalinga Raju)因误导投资者而入狱。不是所有印度企业高管都是圣人或先知,也不是所有美国CEO都一味追求股东价值而忽略社会关怀。但在印度最成功的企业中,他们的领导人确实是以一种独特的方式影响自己的祖国、文化和员工,而这也正是他们绩效卓绝的一个重要因素。这种领导方式在印度企业中非常普遍,因此我们深信它是特色鲜明的印度管理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西方企业领导人也可以从中汲取经验。

印度经济开放竞争不算很久,但印度企业领导人却有着慷慨大方的悠久传统,即从追求自我利益出发,努力实现社会目标。印度斯坦利华公司(Hindustan Unilever)的“沙克蒂项目”(Project Shakti)就深刻体现了这种思维方式。这个项目运用小额信贷原理,在印度次大陆最偏远最贫困的地区建立销售团队。同样的例子还包括许多领先企业在印度各地建立各种医院、小学和虚拟大学。

领先的印度模式

我们的调研揭示了印度与西方企业领袖在关注点上的重要区别。当我们要求印度企业领导人对自己的核心职责按重要性排序时,排在前四位的依次是:

1.领导制定企业战略

2.维护企业文化

3.指导、教育员工,成为员工的榜样

4.代表所有者和投资者的利益

令人震惊的是他们把股东利益排在第四位,而所有美国高管都觉得应该把股东利益放在首位。即便是那些全球化程度最高的印度企业,那些利用国际资本市场,甚至在美国上市的企业,也都把股东利益排在末位。像阿南德·马欣德拉(Anand Mahindra)、苏尼尔·巴蒂·米塔尔(Sunil Bharti Mittal)、阿齐姆·普雷姆吉(Azim Premji)等领导。他们身为自己企业的大股东,其选择也不例外。

这些领袖将维护企业文化、指导和教育员工排在前列,体现了他们对培养人力资本的重视。正如副栏“印度领导者最看重的技能”所示,他们在回答“过去五年来在你的领导生涯中最重要的两项领导能力是什么”时,也表现出同样的倾向。

鉴于印度领导人对企业文化和人力资本的重视,他们把战略作为首要职责或许有些让人意外。在我们的另一项研究中,战略也显示出同样的重要性。这项研究旨在探索过去五年美印企业领袖在时间分配上的变化。在副栏“截然不同的关注重点”中我们可以看到,美国高管对法规监管、董事会和股东等外部要求越来越重视,而印度领袖中只有不到一半格外关注着点,绝大多数人还是会把更多的时间用来制定战略。

我们应当了解印度企业领袖如何看待自己在战略制定中所起的作用。西方高管通常把这个任务交给各个利润中心的负责人去完成,而印度高管则喜欢自己担负战略制定职能,亲自设定议题,并在整合各个经理人的战略构想中发挥显著作用。和西方式的战略规划和分析相比,他们把更多精力用于创建激励机制、组织架构和企业文化,以便相机而行,灵活制定战略。在印度领袖看来,战略是一套可持续的、用于竞争的通用原则,譬如培养能力、服务社会和着眼长远等,而他们个人也在塑造企业文化中运用了这种方法。这种模式不仅使企业在市场中更加灵活,也有助于培养自己的高级管理人员。从这点来说,战略和“指导与教育”就成为相辅相成的优先要务。在本页显示剩余内容

结尾推荐阅读观点:小公司怎么样才能让员工有归属感?

小细节上吧!第一份工作,做了3年,就是创业起步的企业,最后因为政策行情,接不到项目,无奈倒闭。因为人少,老板人很好,在工作上都亲自教学指导。11年开始,包住宿,租了个小区房,一个月2000多,老板偶尔会去宿舍看望我们3人。看到我买了新家电,洗衣机那些。。第一句话就是“开发票没?拿回来报销”,这种细节还是很收买人心的。公司倒闭半年,我在新东家上班3个月,老板打电话说给我转账,因为有个项目回款了,大家都按规则分一点!老板当时是在读博士,后来考了公务员,相妻教子去了。
这种聚会基本都是公司一年一度年终奖颁奖典礼或是鼓励员工并宣扬像新人宣扬企业文化。线上开会,线下直播给全体员工观看,一般能亲自到场聚会人都会涨工资,且如果表现具有"狼性"还能有额外奖赏,场上会有各个门店的老总(区域经理或CEO)颁发奖学金给表现出众或大型比赛得奖的老狼。仪式末尾会有隆重的盛宴来填饱小狼的肚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2-3-11 15:12:08 | 显示全部楼层
管理者的策略在于增加自己的时间,通常是借由缩小或尽快解决下属占用的时间比例,亦即消除“往上指派的工作”(upward delegation),这样他们就可以运用额外的时间,妥善处理老板与组织交付的任务。通常,当下属向上司求救时,他所寻找的不是一个解决方案,而是一个解决问题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2-3-20 13:59:10 | 显示全部楼层
管理者的策略在于增加自己的时间,通常是借由缩小或尽快解决下属占用的时间比例,亦即消除“往上指派的工作”(upward delegation),这样他们就可以运用额外的时间,妥善处理老板与组织交付的任务。通常,当下属向上司求救时,他所寻找的不是一个解决方案,而是一个解决问题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2-3-29 12:33:20 | 显示全部楼层
企业管理,初步想法感觉是:顶层有一个决定层,决定层下面会有一个决策层,决策层即为企业制定各种方针政策,为决定层提供方案参考。决策层的人来源于部门,地方,高校等各渠道,人数或许可在50-100人,内部人员也是有流动,以保证方案优质。两个层的关系或许是:1.决策层提供自主化的方案。2.决定层也可以根据要求要求决策层制定方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2-3-29 20:39:22 | 显示全部楼层
把一生当作自己的远大前程,你也可以改造社会。社会无时无刻不在运动,尤其互联网乃至物联网时代,一次微小的改变或者介入,都有可能引发一场摧枯拉朽的小风暴。如果我们不能改变大环境,那就改变小环境,如果小环境也改变不了,至少可以改变自己。真正想改变社会的人,他们的心目中没有敌人,只有努力想要救济帮扶的人。很多人花一辈子才明白的道理是,我们真正需要的东西实在太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2-3-31 04:08:36 | 显示全部楼层
当你的品牌比产品更知名的时候,你就成功了。因为品牌它是企业的哲学、企业的价值,它能够跨越时空而存在,能够给我们很多启发与思考。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账号

本版积分规则

精彩推荐

让管理企业更简单

  • 反馈建议:麻烦到企业之家管理处反馈
  • 我的电话:这个不能给
  • 工作时间:周一到周五

关于我们

云服务支持

精彩文章,快速检索

关注我们

Copyright 企业之家  Powered by©  技术支持:飛    ( 闽ICP备2021007264号-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