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毕业去找工作,找到一个化妆品行业的,结果到了就是大清早的在那里放着很嗨的音乐,一伙人排着队,搞得像传销,我们是第一天来的,所以没进去,结束完以后由老员工带我们去试岗,结果就是背着一书包的产品去挨家挨户去推销,我中午吃饭直接就跑路,问了一下,基本都是18岁左右的,16都有!
开头小编说几句:开公司最怕头脑发热,再没有任何业务基础的情况下就立马上项目了,当然了这之间也要分有实力的老板和没实力的老板,在企业实际经营过程中,足够优秀的创业者才能引领企业成长。至于好的赚钱的项目是不缺的,缺的是能实现项目目标的人才。作为管理者,对于人力、财务、组织等管理经验就要好好学一学了。
导读:其实我更喜欢用全球化去解释,国际化概念也就是全球化的概念和视野。我们为什么从2005年开始把国际化看得这么重,把它变为了营销的方向,重要原因是什么呢?国际化本身有两层含义:1.更具有国际化的营销思路;2.到国际上去开拓市场。
其实我更喜欢用全球化去解释,国际化概念也就是全球化的概念和视野。我们为什么从2005年开始把国际化看得这么重,把它变为了营销的方向,重要原因是什么呢?国际化本身有两层含义:
1.更具有国际化的营销思路;
2.到国际上去开拓市场。
像华为、海尔等一批企业已经走出了自己的国际化之路。总结这些成功企业的经验,在国际化方向上我们有四个应对的策略:
第一,做好内功,以自己的系统能力来保证产品的总成本领先。
中国无论如何还是要保持总成本领先,这是中国企业必须思考的一个总体战略。总成本领先就要求企业有好内功,有系统能力。
第二,围绕顾客价值进行营销创新。
企业营销创新必须围绕着顾客价值,像盒马鲜生的食物现场加工、30分钟送达、自助买单,这一系列努力都是在努力迎合消费者的需求。其中盒马鲜生一系列的创新得到了强劲的市场反馈和影响,获得了品牌的深植。
第三,基于供应链管理的营销流程再造。
团队化营销的一个前提是什么呢?就是将供应链作为管理的基础。中国的制造企业或者零售企业都有一根软肋,就是不擅长供应,而较擅长终端零售。所以,当原料价格猛涨、竞争环境恶劣,环境不确定性加强的时候,中国企业就不知道怎么样应对了。
其实应对的方式非常明确,就是将供应链作为管理的基础,与所有的供应商结成最终的战略伙伴关系。但是,中国企业一直没有明确回答一个关键的问题,就是谁是企业的目标市场。有的企业回答说目标市场就是目标顾客,但是,真正的目标市场应该是关键的原材料供应商。
第四,要成为价值链管理者。
企业在市场中要做的事情就是让价值分享成为可能,其实企业所做的所有努力都是为了成就这件事情。价值分享成为可能,就是指把顾客的价值、供应商的价值、制造商的价值、分销商的价值、终端商的价值——所有人的价值在价值链上实现分享。
结尾推荐阅读观点:有哪些成本是老板们开公司前未曾预见到的?
请允许我先陈(吐)述(槽)事(一)实(下)。现在所在的公司老板非常抠门,也很奇葩。租的是民居办公,所以客厅原来有个空调,但是……空调是坏的。南方非沿海城市,冬天一直坐着不动还是挺冷的。老板的贴心的解决方法是,你们穿厚点,多动动脚。然后他办公室的空调打开关着门。突然有一天,发现用大程序的时候,CPU和GPU高负荷运转(E3主机),靠在机箱上的腿暖暖的……脑洞大开。于是随手一查一大把狂吃CPU和GPU的软件,同事皆用之,近二十台台电脑,功率怎么的也相当于三台空调了(ง •̀_•́)ง顺便给我们发点热。这些电费,应该是老板怎么也想不到的了~~~先提前谢过,不准备转正,收假了准备离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