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毕业去找工作,找到一个化妆品行业的,结果到了就是大清早的在那里放着很嗨的音乐,一伙人排着队,搞得像传销,我们是第一天来的,所以没进去,结束完以后由老员工带我们去试岗,结果就是背着一书包的产品去挨家挨户去推销,我中午吃饭直接就跑路,问了一下,基本都是18岁左右的,16都有!
开头小编说几句:开公司最怕头脑发热,再没有任何业务基础的情况下就立马上项目了,当然了这之间也要分有实力的老板和没实力的老板,在企业实际经营过程中,足够优秀的创业者才能引领企业成长。至于好的赚钱的项目是不缺的,缺的是能实现项目目标的人才。作为管理者,对于人力、财务、组织等管理经验就要好好学一学了。
导读:我这里讲的资源和能力不是战略支撑,而是战略创新。不是讲优势劣势,不是讲资源能力对战略的支撑,而是讲能否利用已有的资源和能力,进行商业模式的创新。这是已经有经营基础的企业,一个重要的战略创新途径,比如花样年将他的物业变成了生活服务的电子商务平
自身的资源和能力
我这里讲的资源和能力不是战略支撑,而是战略创新。不是讲优势劣势,不是讲资源能力对战略的支撑,而是讲能否利用已有的资源和能力,进行商业模式的创新。这是已经有经营基础的企业,一个重要的战略创新途径,比如花样年将他的物业变成了生活服务的电子商务平台——彩生活。
根据自己能力和资源的商业模式创新应该怎样思考呢?一个企业,无非是产品和客户这两个基本维度,企业所有经营要素,都是围绕着这两条线的,如下图。我们可以沿着这两条线,去逐个分析有哪些机会,说不定会有商业模式的创新。以某餐饮企业以例,他们如何基于自身已有的经营基础,去寻找商业模式创新路径的。
在介绍这个餐饮企业之前,我先对上述坐标轴中的概念做一个说明。
产品轴线:
产品:相同的产品是否有其他领域拓展;
产品组合:产品是否有互补品,或进行模组化延伸;
产品价值链:在“设计、采购、生产、物流、渠道、促销、品牌”等环节是否可以独立形成新的商业模式;
产业系统:是否可以形成“产业链或产业生态圈”的商业模式。
客户轴线:
客户:针对相同的客户是否可以提供其他的产品和服务;
客户组合:是否可以形成价值客户和利润客户的组合进行商业模式创新;
客户价值链:在客户“决策、购买、使用、维修、报废”等环节是否可以独立形成新的商业模式;
客户系统:是否有为客户提供整体解决方案的商业模式创新机会。
基于这两个路径,一个餐饮企业如何来思考它有哪些商业模式创新的路径呢?
产品——卖给到店的消费者,可以创新为卖给“在家”的消费者;
产品组合——似乎没有好的路径;领导力培训课程中的另一个环节是红黑游戏,这个游戏环节揭示了妥协是前进的艺术。
产品价值链——在设计和生产环节,是否可以寻找民间大厨,形成一个投资公司,对于民间有“绝活”的大厨,可以投资开店;
采购——是否可以形成本区域餐饮企业的中央供应链?
产业系统——是否可以形成基地、到店消费、居家消费的餐饮产业系统?
客户——在各社区开店,形成连锁,并将消费者看成信息终端,通过优惠等方式,打造自己的APP或微信入口,最后发展成为一个诸如安全食品的电商平台?
客户价值链——似乎没有创新路径。
客户系统——是否可以形成厨房食材的一揽子解决方案?
以上阐述的是“再定义增长”,即战略分析——核心趋势、行业规则、资源能力去定义企业增长的机会是什么。
结尾推荐阅读观点:有哪些成本是老板们开公司前未曾预见到的?
请允许我先陈(吐)述(槽)事(一)实(下)。现在所在的公司老板非常抠门,也很奇葩。租的是民居办公,所以客厅原来有个空调,但是……空调是坏的。南方非沿海城市,冬天一直坐着不动还是挺冷的。老板的贴心的解决方法是,你们穿厚点,多动动脚。然后他办公室的空调打开关着门。突然有一天,发现用大程序的时候,CPU和GPU高负荷运转(E3主机),靠在机箱上的腿暖暖的……脑洞大开。于是随手一查一大把狂吃CPU和GPU的软件,同事皆用之,近二十台台电脑,功率怎么的也相当于三台空调了(ง •̀_•́)ง顺便给我们发点热。这些电费,应该是老板怎么也想不到的了~~~先提前谢过,不准备转正,收假了准备离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