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也遇到这样的上司,特么就直接问我这些问题,我就纳闷,入职他们承诺过的条件要求是什么,加班有加班费还好,没加班还想用努力做借口忽悠我,下班是我的时间,我回家能干嘛和他有什么关系,努不努力这也是我自己的事,我能完成手头工作就下班,回家我做点自己感兴趣的都是努力,并不是榨尽所有时间为工作才叫努力,加班多两个小时就是有加班费赶不上末班车还不够打车,何必这样辛苦自己,回家躺着睡觉都要比这强,谁爱努力谁留下努力就行。
开头小编说几句:开公司最怕头脑发热,再没有任何业务基础的情况下就立马上项目了,当然了这之间也要分有实力的老板和没实力的老板,在企业实际经营过程中,足够优秀的创业者才能引领企业成长。至于好的赚钱的项目是不缺的,缺的是能实现项目目标的人才。作为管理者,对于人力、财务、组织等管理经验就要好好学一学了。
记得读书时,学校里都分快慢班。
被分到快班的同学,仿佛一只脚已踏入了名校,学校里好的教育资源都会优先供这些“优等生”使用。
但,别以为你挤进了快班就高枕无忧了,快班里竞争更激烈,快班里还分“种子”选手和其他“陪练”。
这些“种子”选手才是学校重点培养的对象,学校的高考成绩排名,考进名校的人数,都指望这些“种子”选手了,他们肩负着为学校争光的使命。
在这样的竞争环境里,我们被慢慢熏陶了。
潜意识我们就知道,进入某个组织一定要进入“核心团队”,要成为企业的“种子”选手,否则你活干的再多,也无“出头”之日。
如此,企业里逐渐形成了亚文化,哪些部门受公司重视,哪些管理者受老板信任,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那么这些部门,这些管理者的门下就热闹非凡。
那些不容易显露出工作成绩的部门,就算工作职责再重要;那些不被老板“看重”的管理者,就算个人能力再强,都很难在员工中受“欢迎”。
为啥?那些都是苦差事啊,吃力不讨好。
待在那样的部门,跟着那些管理者,岂不憋屈?
同理,老板和高层管理团队也容易进入这样的误区,他们常以为培养管理者重点是培养“少数人”,培养重要岗位的“接班人”。
于是,他们睁大了眼睛寻觅有“悟”性的人,挖掘有潜力的人,找出值得提拔的人。
对此,德鲁克告诉我们,“所谓挖掘有潜力、值得提拔的人才的观念,完全是谬论”。
我们都以为培养管理者只是“升迁计划”,只针对“可以获得升迁的员工”,只是对现有管理岗位“后备人才”的培养。
其实不然,市场在不断变化,竞争日益加剧,谁都无法准确预料企业未来的发展。我们必须明晰的一点是,培养管理者是为了适应企业明天的需要。
对此,德鲁克告诉我们,培养管理者是需要“培养能够满足明日工作要求的管理者,而不是只能完成昨日任务的人。”
所谓挖掘有潜力的人才,通常容易看走眼,不论你的测评工具多么“科学”,最多仍然只有六七成的准确度,没有人可以充当上帝的角色,为人盖棺定论。
在管理实践中,我们常遇到的情形也是,一开始你相当“看好”的人才,最后的表现不尽如人意;而你没怎么在意的,觉得很“普通”的人最后的表现却令你刮目相看。
所以,我们不是也常说用人要“赛马而不是相马”吗?
从人才培养的角度来说,我们真正要做的不是培养那些“可提拔的人选”,而是培养那些还没有优秀到脱颖而出,但却也没有糟到需要被解雇的员工。
结尾推荐阅读观点:员工辞职最主要的原因是什么?
当一个工作让人觉得生活无望; 或者从过程看,这份工作在给一个人或快或慢的积累负能量。这个负能量积累到此人的一个心理阀值后,就达成了离职的必要条件。 不说充分条件,是因为实际环境复杂,不是员工个人想走就走的,年终奖等阶段利益啊,人脉啊,title啊,公司阻扰啊,家庭经济环境啊,外界就业形势啊等等,都是成为是否实际离职的考量因素。 但,归根结底,魔由心生。人心不在了,就只剩下了一台被动的工作机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