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导航

审慎:人力资源调整的六要素

[复制链接]
查看: 876|回复: 5
发表于 2021-10-22 13:57:5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他们住在郊区,残破的求职公寓,为了家人,为了生活下去,丢人吗?他们不觉得,我们觉得而已,弱肉强食的社会,生活在底层,你可以反抗,再找份工作罢了,但是找工作的这几个月,也需要钱啊,没存款就忍着吧。大家不要被视频标题骗了。我是学医的,神经内科。毕业后在精神病院当主治医生,视频内的行为都是我们为院里的病人量身定做的康复操,目的是让病人活动康复治疗。根本不是什么公司的企业文化。
开头小编说几句:开公司最怕头脑发热,再没有任何业务基础的情况下就立马上项目了,当然了这之间也要分有实力的老板和没实力的老板,在企业实际经营过程中,足够优秀的创业者才能引领企业成长。至于好的赚钱的项目是不缺的,缺的是能实现项目目标的人才。作为管理者,对于人力、财务、组织等管理经验就要好好学一学了。

导读:为了适应市场发展,提升竞争力,企业根据业务需求进行结构调整,这种调整涉及到每个部门。制造型的企业调整一般从生产部门开始,紧接着是市场、销售和客户服务部门。最后是主要的职能部门,例如财务、信息技术和人力资源。调整过程中通常遇到的第一个问题是,

为了适应市场发展,提升竞争力,企业根据业务需求进行结构调整,这种调整涉及到每个部门。制造型的企业调整一般从生产部门开始,紧接着是市场、销售和客户服务部门。最后是主要的职能部门,例如财务、信息技术和人力资源。调整过程中通常遇到的第一个问题是,”我们为什么要调整?”

都希望寻找到通过减少成本、提升服务和利用领先技术,取得竞争优势的办法。在调整过程中,公司会重新设计生产流程、改变管理模式。表面上,人力资源部门也进行调整。但人们却常常有这样的疑问,人力资源部门为什么存在?

如果不清楚人力资源的在企业中的作用,那么你会质疑这个部门存在的合理性。实际上,人力资源部门是唯一被怀疑是否有存在价值的部门。产生这样的质疑,是由于对这个部门的实际功能缺乏了解。

任何部门存在的原因都在于它能为企业带来价值,这是不容置疑的。没人会设一个只花钱不创造价值的部门。既然人力资源已经存在,那么你需要明确两个基本问题:真的需要这样的部门吗?如果是,它又能带来什么价值?问题的答案因人而异。如果你能将企业人力资本管理的所有问题交由各部门经理或外包来处理,你就该解散这个部门。但是如果人力资源部门存在,那就应该说明:有这样一个部门,工作会做得更好、更快、更经济。

需要调整的内、外因素

多项研究表明世界上多于50%的人力资源部门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但是,先别急着下结论!在砍掉人力资源部门之前,请先回忆一下是谁雇佣了这些员工并给他们下达指令的?答案是首席执行官。但即使是这样,仍然有约20%的人力资源经理能够完成任务,并能显示其对公司有形资产增值的贡献。这些20%的经理能根据不断变化的外部环境来对人力资源部门进行调整。

对任何调整来说,下面所列的问题都是很重要的:

预期:我们应达到怎样的水平?

控制:如何安排权力和义务结构?

竞争力:是否已准备好面对挑战?

其它所有问题和答案、难题和解决方案,都源自以上三点。

这三点能帮助我们在做出决定之前,对事情的来龙去脉有个总体的认识:哪些内部和外部力量在共同起作用?简言之,发生过的或将要发生的什么事最终让人下决心进行调整?

先考察外部。一些市场因素和力量会迫使你相信自己的企业需要调整。它们是:人才的获得、员工的工作效率、技术的先进性、竞争对手的计划和行动、兼并和收购、进入新市场,还有国家或地区的经济状况。每个因素又会衍生很多具体问题。这些因素结合起来,就构成企业需要调整的外部因素。

再看内部。服务要提升、成本要降低、人力资源部门主管的先见之明,这些构成了调整的主要推动力。通常情况下,是首席执行官认为人力资源部门的工作需要改变,于是聘用新的人力资源部门主管,并试图将人力资源部门改造成为能够带来增值效益的部门。

成功与否六要素

通过研究美、英两国75%的企业案例,能够看出决定调整成功与否有六个要素,分别是:

业务核心:首先,同时也是最重要的,调整需要强大的商业动机来推动。这要求企业对自己的未来、价值和使命有深刻的认识,同时要了解企业运营原理。人力资源工作需要熟悉企业内部成员的工作流程,这样才能理解这些内部成员(员工和管理层)的需求。

计划:有效的计划包括几个部分:进行调整的具体措施和明确的目标计划;沟通计划;最容易遗忘的一点,具体的实施步骤;应对调整给人力资源部门及公司客户的影响的计划;最后,还要有对结果进行评估的方法。

沟通:沟通的重要性再怎么强调也不过分。善于经营的公司相信沟通永无止境。这一点在公司进行调整的混乱时期尤显重要。权力转手、管理结构调整,生产流程重新设计,调整带来的震动波及企业的每个角落,员工需要随时跟踪企业调整的进展。沟通不够会引起员工的恐惧,而恐惧会导致行为混乱。

团队合作: 企业的大幅调整需要团队紧密的合作,单靠少数几个人完成公司项目的情况只占极少数。企业进行调整会影响到每一个员工,同时人力资源部门也会留意每个员工的反应,这就需要进行大量的团队协作。与其它部门的人员建立合作关系有利于调整的顺利进行,从而建立起共渡难关的信念。

积极参与:高级管理层应该主动介入到企业调整工作中来。否则,员工可能会怀疑企业调整不过又是一次走过场而已。项目领导的作用十分关键,企业应指派高级管理人员领导这次调整工作。管理人员应当是威望高、工作认真、主动并有创造性、有影响力的人。

对标:四分之三的公司在实行调整前参考、对比了外部的标准。通过对标,可以萌生一些好点子、提前注意一些问题,并借鉴一些有效的方法。需要注意的是,进行实践的时候,所学的东西要和当前的环境结合起来。

评估投资回报

所有工作完成以后,你需要知道调整的结果是否达到了目标。显然,调整伊始,你就应对投资回报率设定目标,并确定评估方法。投资回报评估的一个基本问题是,”我们要在哪些方面取得改善:服务、质量、生产力、管理水平、跨业务流程、或是其它?”

将调整前后的数据进行比较,就可以判断出你是否达到了目标。重点是考察在调整开始、结束和季度进展时的情况。

将调整的成果细分到个人有助于鼓舞士气。人们希望自己的努力能得到回报。他们需要这样的肯定:”你做得不错。”或”你还可以做得更好。”这样,员工能了解自己工作的速度和进度。

有些变化来得很快,有些变化则需要时间。例如,员工招聘流程的调整就可以在时间比较宽裕的时候进行,或是安装应聘人员自动跟踪系统。考虑到招聘人员的数量与工作效率的关系,如果你能在招聘工作中尽量减少招聘人手,那么就可以更多地投入到人力资源管理中更具增值效果的工作中去。你可以将部分招聘人员转至其它部门或缩减人力资源部门的规模。从成本的角度考虑,很容易就能发现增值效果,因为招聘成本减少了。

改善对员工的服务当然会振奋士气,提高生产效率,进而提升营业额。这种效应至少需要六个月才能让员工所感受并认识到。如果你实时进行跟进,你会及时发现花在调整上的时间和金钱的回报。通过研究调整项目,你会发现企业正将重心从强调专业技术转向强调核心业务的服务;从人力资源部门管理转向人力资本的管理;从流程和政策管理转向计划和运营的管理。

结尾推荐阅读观点:有哪些成本是老板们开公司前未曾预见到的?

做研发,花钱是不断的花,到哪天才能做出优秀的产品,事先无法预计。那种让人很激动的点子都是靠不住的。当然,不能激动人心的点子更加靠不住。创业最初肯定有点子,如果只打算这个点子做出来之后就成功,只准备了那么多钱,一定会失败。失败是意料之中的,成功则无法预料。创业好比买彩票,知道每次都会输,知道偶尔能中个小奖,但什么时候才能中大奖呢?不知道。
我这人吧,被骗进去过传销,也是自己脑子转得快,加上我脾气特别倔,硬是配合另外一个老哥打出来的,我最烦工作的地方叫我家人或者什么,或者叫我做那种跟传销有点相似的东西,没法形容那种感觉,有点想打人,我没有暴力倾向,但就是听不得,赚钱的方法老多了,这样赚的特别多吗?不见得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2-3-11 12:53:56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们的关键任务是突破事实和数据的限制,找到解决复杂问题的方法。我们会发现自己需要越来越希望寻求新的可能性,并创造出可以实现这些可能性的愿景。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2-3-15 20:02:09 | 显示全部楼层
企业的社会责任是什么?第一个就是要有钱,要赚钱、盈利,企业盈利才可以发展,才可以带来就业,给员工发放工资,回应社会的需求,让社会繁荣。第二个就是企业里的每个人都应该了解企业的使命,每个人都应该与企业发展连接起来,如果企业赚钱,大家也赚钱,一荣俱荣、一损俱损,让企业成为一个大家庭、一个利益共同体。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2-3-18 02:44:44 | 显示全部楼层
企业的责任就是要用最少的材料消耗,对环境没有影响,做出信价比最高的产品。企业家的责任是需要把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干好,同时也要带领我们的同事们共同致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2-3-31 07:02:36 | 显示全部楼层
铸造实业,也铸造精神,当代的企业家,应该转型为社会企业家,肩负新时代的社会使命,推动行业发展,服务社会进步,顺应时代要求,积极融入国家建设。社会企业家有能力、也有责任承担起更大的国家使命和国家责任,创造更大的社会价值。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2-4-1 13:45:58 | 显示全部楼层
优秀团队的成员通过担负责任来促进彼此的关系,他们彼此之间会相互尊重,并对别人的表现抱有较高的期待。虽然听起来缺乏理论依据,但实际上,要保持团队高效率地工作,最有效方式就是同事间相互施加压力。这样做有许多好处,例如不再需要那么多绩效管理及改进计划等过度形式主义的措施。害怕辜负同事的期望,这比任何规定和制度都更能够促使成员们努力工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账号

本版积分规则

精彩推荐

让管理企业更简单

  • 反馈建议:麻烦到企业之家管理处反馈
  • 我的电话:这个不能给
  • 工作时间:周一到周五

关于我们

云服务支持

精彩文章,快速检索

关注我们

Copyright 企业之家  Powered by©  技术支持:飛    ( 闽ICP备2021007264号-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