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毕业去找工作,找到一个化妆品行业的,结果到了就是大清早的在那里放着很嗨的音乐,一伙人排着队,搞得像传销,我们是第一天来的,所以没进去,结束完以后由老员工带我们去试岗,结果就是背着一书包的产品去挨家挨户去推销,我中午吃饭直接就跑路,问了一下,基本都是18岁左右的,16都有!
开头小编说几句:开公司最怕头脑发热,再没有任何业务基础的情况下就立马上项目了,当然了这之间也要分有实力的老板和没实力的老板,在企业实际经营过程中,足够优秀的创业者才能引领企业成长。至于好的赚钱的项目是不缺的,缺的是能实现项目目标的人才。作为管理者,对于人力、财务、组织等管理经验就要好好学一学了。
导读:人力资源管理的概念在中国的形成和发展,基本上始于20世纪90年代初,外资企业的大量涌入则是其主要的推动力量。
人力资源管理的概念在中国的形成和发展,基本上始于20世纪90年代初,外资企业的大量涌入则是其主要的推动力量。
不到三十年时间,国内整体的人力资源管理观念与管理水平已有了显著的提升,尤其在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近十年,人力资源管理更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1从以“事为中心“到以“人为中心”
十年前:
相当一部分公司还将人力资源称为人事管理,顾名思义,以事为中心,讲究组织和人员的调配,过分强调人适应工作,管理活动局限于为事配人。
十年后:
人力资源管理则以人为中心,把人看作是企业的首要资产,尊重人格,充分发挥个人的潜能和创造性,注重满足个人的自我实现需求,这是企业核心价值观的高度体现,也有利于保证企业竞争优势。
2从“业务部门”到“核心战略”
十年前:
人事管理部门只是企业的一个业务部门或办事机构。
十年后:
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则是企业经营战略的重要组成部门,人作为新知识、新技术、新思维、新理念的主体,成为企业的特殊资本。因此,人力资源管理成为企业最重要的经营战略核心。
3从“成本”到“资源”
十年前:
传统人事管理视人力为成本。
会计制度中,对人员的投资诸如工资、奖金、福利、招聘费用、培训费用等都被记入产品成本,从而严格地控制对人力的投资,限制了员工的积极性和工作绩效,使员工不愿发挥全部潜力,妨碍了生产技术的改进和物质成本的降低,增加了产品的成本。
十年后:
人力资源管理则视人力为资源,不仅是自然性的资源,而且是一种资本性资源。
4从“岗位管理”到“人性需求”
十年前:
人事管理主要着眼于当前人员(岗位)的补充与上岗培训等。
十年后:
人力资源管理则是谋求企业的长远发展、追求投入产出的最佳方式,基于人性的管理,有时是用技术和资金等管理手段无法达到的另一层次的管理,是通过体现对人性需求的合理满足,得到被管理者的认可。
5管理思想从“静止”到“动态”
十年前:
传统人事管理的指导思想是对人进行外部的、孤立的、静止的管理。
十年后:
人力资源管理从系统论的思想出发,强调对人进行内在的、整体的和动态的管理,高度重视对人的管理的相关性、目的性和开发性,把录用、培训、使用、调动、升降、退休有机联系起来,克服了部门分割的局限,将全部人员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统一的全过程管理。
6从“区别管理”到“整合式管理”
十年前:
人事管理的主要对象是管理层,而企业中的操作层仍然被视为劳动力进行管理,这不仅伤害了他们的积极性,也很难融洽双方关系。
十年后:
人力资源管理作为一种思想贯穿于企业的各个层面,在组织内部建立整合式的功能。
7从“系列管理”到“有效组织”
十年前:
更多人认为人事管理是有关人事方面的计划、组织、指挥、协调、信息和控制等一系列管理工作的总称。
十年后:
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人力资源管理是预测组织人力资源需求并作出人力需求计划、招聘选择人员并进行有效组织、考核绩效支付报酬并进行有效激励、结合组织与个人需要进行有效开发,以便实现最优组织绩效的全过程。
结尾推荐阅读观点:有哪些成本是老板们开公司前未曾预见到的?
沉淀成本。无论一个人在哪个年龄段开始创业,都是他之前职业生涯多少年沉淀出来的一次爆发,而这些沉淀的能量一般会在创业初期一到两年迅速消耗掉(人脉,资金,创意…)。后期如果战略眼光不够长远,很容易只顾发力眼前的事,而忽视了继续沉淀能量,会出现断档的问题,这些都是隐藏的危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