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在百度糯米做过几天。晚上8.30上班,他们大多8点到了我8.25分到那里已经是个另类了,完了喊一小时口号玩游戏做演讲那些,下午2点上班1.30就要去到做自我总结之类的事。谁开单了有广播的,也是全体要鼓掌[笑哭]上班第三天的考试我故意搞砸了就不用去了,别提多开心了。
开头小编说几句:开公司最怕头脑发热,再没有任何业务基础的情况下就立马上项目了,当然了这之间也要分有实力的老板和没实力的老板,在企业实际经营过程中,足够优秀的创业者才能引领企业成长。至于好的赚钱的项目是不缺的,缺的是能实现项目目标的人才。作为管理者,对于人力、财务、组织等管理经验就要好好学一学了。
导读:以国有企业的三项制度改革为例,三条思路很清晰:人员能进能出,干部能上能下,收入能高能低。但是,从提出到现在,改革在这三个方面并没有取得令人满意的进展。
以国有企业的三项制度改革为例,三条思路很清晰:人员能进能出,干部能上能下,收入能高能低。但是,从提出到现在,改革在这三个方面并没有取得令人满意的进展。
在国有企业中,人们对于级别的观念看的很重。和国企的朋友聊天,总能发现大家最关注的,还是升迁能达到的行政级别。
如何落实干部能上能下?首先削弱官本位的氛围,可以先从一些象征性的行动开始。例如,优秀员工的车位可以比老总的车位位置好,工位可以比上级的工位位置好。其次,让人们感到能力可以通过多条途径变现,不仅仅是仕途这么一条羊肠小道。例如,有的人经营能力强,不一定在仕途上拼,在子公司独当一面,可以拿到比总部更高级别的人的收入。有的人技术能力强,可以在重要业务决策中,发挥专家一票否决权的作用,提高技术人员的地位,让大家羡慕。再次,直接上级只能推荐干部人选,但不能在组织具体提拔谁的过程中起到决定性的作用,晋升的决策需要综合隔级上级或隔级领导小组、组织部(如果必要)以及群众民主评议的结果,尤其是需要通过设立足够的权重、公布民主评议结果等方式,充分尊重群众民主评议的结果;最后,塑造一种氛围,让大家看到,管理干部即使从岗位上起立,也不是仕途的终结。通过人才交流中心,只要是在新岗位上做的好,仍然可以东山再起。
如何落实收入能高能低?先创造出收入的增量,再在分配增量时,拉开差距。国有企业普遍实行了经济附加值(EVA)考核。应该在此基础上,建立机制,让企业能从增加的部分切到一块蛋糕,并能自主分配。在国有控股企业,根据业绩考核的结果来拉开工资差距。需要注意的是,第一,应该突出以目标管理为核心的业绩考核和绩效工资的联系,而不能用德能勤绩廉这种评价干部综合素质和能力的方法来做考核,也不适合用360评价的方式做考核。第二,绩效工资分配一定要有差异。例如,不能表面上看工资的50%甚至更高比例是绩效工资,但是大家考核的结果都差不多,从而收入差不了多少,还是平均主义。前面提到的轮岗机制也能起到制约作用,即要让能干的员工有机会离开分配不公的小环境,逆向迫使管理者公平合理地分配绩效工资。对于国有混合所有制企业,分配的方式还应该再大胆一些,实施股权和期权激励,具体有很多可以选择的方案,应该大胆创新。当然,不能收入和嵌入的身份都要,如果要高收入,就需要签身份转变协议,签市场化的定期合同。目前一些国有企业已经在积极探索,鼓励有能力的干部敢于转变身份,而且为了鼓励更多的人尝试,建立了三年内,如果认为自己不合适,可以转回体制内的机制。我认为有道理,这三年给人们提供了心理安全感,更利于他们尝试改变自己。当转换身份的人数足够多,人们的思想观念就会发生根本性的变化。
结尾推荐阅读观点:有哪些成本是老板们开公司前未曾预见到的?
沉淀成本。无论一个人在哪个年龄段开始创业,都是他之前职业生涯多少年沉淀出来的一次爆发,而这些沉淀的能量一般会在创业初期一到两年迅速消耗掉(人脉,资金,创意…)。后期如果战略眼光不够长远,很容易只顾发力眼前的事,而忽视了继续沉淀能量,会出现断档的问题,这些都是隐藏的危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