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也遇到这样的上司,特么就直接问我这些问题,我就纳闷,入职他们承诺过的条件要求是什么,加班有加班费还好,没加班还想用努力做借口忽悠我,下班是我的时间,我回家能干嘛和他有什么关系,努不努力这也是我自己的事,我能完成手头工作就下班,回家我做点自己感兴趣的都是努力,并不是榨尽所有时间为工作才叫努力,加班多两个小时就是有加班费赶不上末班车还不够打车,何必这样辛苦自己,回家躺着睡觉都要比这强,谁爱努力谁留下努力就行。
开头小编说几句:开公司最怕头脑发热,再没有任何业务基础的情况下就立马上项目了,当然了这之间也要分有实力的老板和没实力的老板,在企业实际经营过程中,足够优秀的创业者才能引领企业成长。至于好的赚钱的项目是不缺的,缺的是能实现项目目标的人才。作为管理者,对于人力、财务、组织等管理经验就要好好学一学了。
沉静型领导一般有什么美德呢?
第一种美德是克制
冷静,理性,不张扬,很注意自我克制,他们总是寻找更加合理的解决方式。
第二种美德是谦逊
这类领袖总是很谦虚,他们不看重那些短暂的光荣和胜利。他们不像罗马帝国的恺撒,恺撒是要征服,他如果不打仗就会很难受。包括与恺撒大帝争权夺利的马尔库斯-安东尼,他如果不打仗就得在家喝酒、狂欢。他们只扮演两种角色,不是酒鬼就是战神。恺撒时代的马尔库斯-安东尼平时就是喝酒,酒量奇大,要不就是打仗,他就是追求这种打胜仗以后的那种快乐。水型领导者如马可。奥勒留。安东尼,冷静,不太喜欢追求那种很张扬的胜利,他似乎更关注怎么样长久,对人比较谦虚、内敛、沉静。
第三种美德是执着
坚持原则,但不用英雄式的强硬手段达到目的。不要认为沉静型领袖就软弱。在西方有一句话:“因为执着所以妥协”。就是说因为他执着于长远的目标,所以他在眼前利益上妥协。这种妥协是为了更长远的执着,这不是说我软弱,而是为了更长远的目标,因为领导者知道大与小、强与弱、盛与衰,因为执着于长远的目标,所以做近期的妥协。这更不是袖手旁观,不是太极拳式的推挡,而是创造性解决问题。比如,刘邦之所以和项羽妥协,是为了获得江山。他的妥协不是为了眼前,而是为了更长远的利益。
休利特的三顶帽子
惠普创始人之一休利特就是一个典型的沉静型领导者,他属于典型的工程师性格,喜欢钻研,冷静,很谦虚。面对部下的时候,他的领导方式就跟惠普的另一位创始人帕卡德不一样。帕卡德很强势,而休利特会用很柔软的方式来做。他最典型的沟通方式叫三顶帽子。
什么叫三顶帽子呢?
当你给他提建议的时候,他首先给你的是高帽:哦,你这个建议太好了!你接着说。这是高帽,让提建议者戴着很高兴,心想这领导多好,然后就没有丝毫保留,会说很多,这时休利特就会说,很好很好,我考虑一下啊。这就是第一顶高帽。
等他想通以后会找提议者来,我跟你谈谈,上次你提的那个建议。如果你说上次是随便提的,他以后不再理你了。第二顶帽子叫质疑的帽子。他不断地问你问题,来考察你对这个建议的思考。
过了一段时间,第三顶帽子就来了,这叫决断的帽子。他会找到提议者,跟你谈那个问题:我仔细考虑了,这个好像目前还不是很成熟,如果时机成熟,你这个建议我们会采用的,这是一种决断的帽子。还有一种结果:你上次那个建议我考虑了,觉得很好,公司准备实施。总之,会给你一个交代。
这就是休利特三顶帽子的领导方式,尊重部下的建议。如果换成中国人的话说,沉静型领导的特点就是稳重、谦虚、克制,这都是儒学要领导者做的。
所以我认为,领导学是西方向中国靠拢,管理学是中国向西方靠拢。因为西方越来越重视人性,而中国人一向不太注重管事,只注重人。西方人一开始知道管事是重要的,所以他在管理上非常精巧,分得很细致。西方领导人现在也在逐渐开始学《论语》,说明东方的人性化管理对他们的影响很大。
五年前,企业家一上学就读MBA,这个管理教育是西方化的。现在很多企业家学国学、学哲学,管理学到最高境界就是哲学和心理学,如果不懂这个学问就永远到不了顶峰。
东西方都认同要成为一个优秀的领导者,就一定要懂得和学会怎么把人吸纳进来,像水一样吸纳。所以我们叫做合众若水,要想把众人聚合在一起,就要像水一样,胸怀要像大海一样,要接受别人的缺点,学会包容。
结尾推荐阅读观点:小公司怎么样才能让员工有归属感?
安全+希望就这四个字。所谓安定就是你能够让员工感觉到在这里工作很安全,公司不会动不动就把你给开了,或者公司觉得你没有价值了就把你抛弃了,又或者不把员工当人,拼命压榨,天天007。人心安了,流失率是很低的,公司才谈得上长久。所谓希望就是你能够让员工觉得在这里工作是他们的机会,你能让他们觉得各个方面都是越来越好的,能让他们感受到自己的机会越来越多。无论是普通员工还是精英,其实打工的要求的就是这些,有安全感,有希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