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导航

严谨:企业领导:吃亏是智慧低调成大业!

[复制链接]
查看: 775|回复: 5
发表于 2021-10-22 13:29:4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我感觉这辈子我都不可能再去干销售了,我人生的第二份工作,是在社交软件,例如某Soul,跟别人要微x,然后成为朋友 建立信任,逐步代入到自己的职业,是名营养护肤老师,然后就各种骗顾客从自己这儿买护肤品就行了。每个人都有七八个手机,和七八个微x号。最主要的整个工作氛围,真的跟打了鸡血一样,动不动就鼓掌,大声喊:好!谁卖出去了,还要鼓掌,恭喜xxx出单!我干了两天我就赶紧跑了。
开头小编说几句:开公司最怕头脑发热,再没有任何业务基础的情况下就立马上项目了,当然了这之间也要分有实力的老板和没实力的老板,在企业实际经营过程中,足够优秀的创业者才能引领企业成长。至于好的赚钱的项目是不缺的,缺的是能实现项目目标的人才。作为管理者,对于人力、财务、组织等管理经验就要好好学一学了。

前言:

语有云:吃亏是福。老子也说:“少则得,洼则盈。”留出了容纳的空间,才能有容。月盈则亏,水满流溢。提前“吃亏”,可以确保日后不亏。就像古老的太极图中所展示的现象:平衡与和谐,是两条颜色相反的“鱼”相对,而不是一种颜色的圆满;这样才是“完美”的境界。所以,学会吃亏,就是要适应自然的法则,保持平衡,不求个人的完满,经营让利的空间;才能自在地生活于世。

法国艺术家安格尔在引用此语后进一步阐发自己的立场说:“不管发生什么情况,我将加倍努力,为的是有朝一日给我那些卑鄙无耻的敌人以回击”。可见,“吃亏是福”并不适用于一切道德行为主体和范畴。对于那些专以损人利己为能事的恶人、敌人,就不能安于吃亏,因为这只会助长其变本加厉。著名企管专家谭小芳老师表示,肯吃亏是一种智慧,是大度的胸怀。人们常说,吃亏是福。首先,吃亏是福的道理具有普遍性——

1、聪明的人肯于吃亏。吃亏是能观全局的眼光,是精明睿智的妥协,是不去强争的气度,是为了获得更大更长远的利益,谋求大战。

2、睿智的人善于包容。包容是换位思考的理解,是修身养性的真经,是以退为进的策略,行包容他人之举,让别人心存感激,脚下的路才会越走越宽。

3、普通人在吃亏中变得成熟,聪明人在吃亏中埋下睿智的种子,等待日后的收获。能包容是一种境界,是一种淡定从容的洒脱,是一种俯仰自如的风度。在包容中结识朋友、拉近距离、和谐关系、铺就人脉。

其实,人都有利己之心,面对诱惑、著名管理专家谭小芳老师认为选择都会不自觉地趋利避害。大多时候我们会认为,确保自己的利益,争取更多的回报是一个人能力的体现,是成功的标志。然而,真正为人处世的大智慧却是学会吃亏。可以说,做人的可贵之处就在于乐于亏己。下面,企管专家谭小芳老师与您分享一个小故事:

一般的“亏”可以不在意,如果太过分、太离谱,也仍要人们以此为信条,那就无异于纵容作恶或者养虎遗患了。比如日军入侵,中国人民肯定亏大了,能以此为“福”吗?又如制售有害食品,消费者亏损了健康,能以此为福吗?有句箴言:“对于恶人,没有和平”。总之,“吃亏是福”,因为人都有趋利的本性,自己吃亏,让别人得利,就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别人的积极性,帮助你的事业兴旺发达。在职场中,“吃亏是福”,原本就是一种境界!这其中的学问啊,深着呢!

也许有人会说,自己厚道就是自己吃亏,谁会这么傻做这样的事情呢?有这种想法的人只看到了事物的一面,没有看到事物的另一面,只看到了眼前的利益,没有看到长远的利益,觉得此时此刻自己吃亏了,却没有想到未来的日子因为你的厚道也许会得到更大的回报。将心比心,人心都是肉长的,人之初,性本善,恩将仇报的人毕竟是极少数,换作你自己,别人帮助了你,难道别人有了困难你就忍心袖手旁观吗?所以,在生活工作当中,我们吃点小亏并不是坏事,反而是我们的福气。厚道一点,吃亏是福,厚道的人必将得到回报。

一是吃亏乃开窍增智之成本,所谓“吃一堑,长一智”是也。没有人偏好吃亏,同样,也没有人能保证永不吃亏。当老板、做企业、干事业,不吃点亏(有时甚至是大亏),就等同于没有打足成本。而不支付足够的成本,人怎能成长?企业怎能成长?这是简单的道理啊。

二是折射出市场竞争愈演愈烈,人们对竞争的感受越来越具体、越来越真切。而竞争,从经济学的本质看,无非就是特定利益的驱动、生产与分配。竞争中的失利者(人人都有失利之时、失利之事)不得不调整或配置相应的精神文化资源,从而有了“吃亏是福”隐含着的不可排遣的几分无奈和慰藉,是对竞争生态的某种反应与适应。

三是利益驱动决定行为取向。若没完没了地计较、清算、折腾,其成本不如以忽略不计的方式消化掉,并由此能避免吃更大更多的亏!对企业家而言,至少是判断力的检验,包括对谋定长远利益、实现长期目标是否坚守和心无旁骛的测试。所以,我没有见过一个大老板是斤斤计较的。在很大程度上,对于吃得起的亏,无论大小,不在意比在意更经济、更符合利益最大化原则。所谓吃亏是福,一定有个利益边界,有个承受能力的权衡。于是,才有了“吃亏是福”的老话新说,以及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广泛针对性。请看下面的案例:

做人做事要讲技巧,做领导更要讲策略。俗话说“做事难,做人更难”,难题愈多,愈能显示你的能力和才干。做人需要低调一些,做事则不妨张扬一些,二者巧妙结合,就能成为一个仕途通畅的领导者,在没有掣肘的人际关系,你就能想出较多的点子,提出非同凡响的主张,作出不同寻常的成就。

谁能真正成功?是那些不为人所知的“沉静领导”,他们的共同特点是:内向、低调、坚韧、平和,甚至动机混杂。归纳起来,沉静领导具有3大品格特征:低调、克制、谦虚和执着。低调、沉静的领导之道,与我们传统的东方处事哲学很相近,令国内企业管理者匪夷所思:这是不是管理思想的返璞归真啊。

谭小芳老师表示,绝大多数的艰巨问题,往往是那些不引人注目、远离镁光灯的人,通过他们谨慎小心、深思熟虑、小而踏实的行动,起到决定性的作用。从2003年中国诸多企业CEO们的做事风格和对著名企业的观察来看,企业比以前更理性,更“沉寂”了。张瑞敏、倪润峰们在各大传媒上主动的露面越来越少,而企业练内功的势头越来越猛。

是否应当低调常常受企业的性质和企业家的个性影响,并无定规。万科集团的董事长王石登珠峰,搜狐的张朝阳滑旱冰,都曾引起了媒体的广泛关注。谭老师认为,这是由于——住宅和网络的服务受众更多的是普通的消费者,民众的认知度会直接影响企业的市场份额,适度的张扬对于企业的发展是有好处的。而华为更多地面对行业用户,与民众的认知比起来行业内的认可度要重要的多,对公众的低调无碍于企业发展。

总体来说,南方商人与北方商人的一个重要区别,就在于南方商人低调,北方商人高调;南方商人重利益,北方商人更看重面子。许多南方的老板,企业发展很快,规模庞大,在业内享有盛名,但老板很少出现在公众视野之中,也从不接受任何媒体的采访。公司的宣传资料上没有老板的介绍和图片,甚至在行业内部也鲜有其声音和踪迹。外界只知道企业的名字,却很少有人知道老板的姓名。相比之下,北方的老板多爱出风头,对个人的面子看得很重。喜欢抛头露面的北方老板,往往个人的知名度比企业名声还响亮,今天接受报纸采访大谈年内要达到什么目标,明天做客电视台信誓旦旦要进军×××强,还美其名曰:“打造企业领袖个人品牌。”

在现实社会中,很多企业的领导者喜欢高调示人,热衷于声望的提高,喜欢参加“大企业家”、“企业名流”、“杰出才俊”等评选。几经周折,终于当选,颁奖大会风光热闹,报刊杂志喧腾一时,亲朋好友庆贺一阵,事实上对企业家个人的领导经营能力、公司运行的好坏,并没有实际的帮助,也无法增加个人财富。

结尾推荐阅读观点:小公司怎么样才能让员工有归属感?

1.钱给到位,公私分明,五险一金该办的得办。【不给钱再好听的话都是废话】2.BOSS说话算话,别总是坑员工。【这也是本人最讨厌的,说话不算话,事后反悔;然后又逼着员工干活拿执行力说事,己所不欲,勿施于人。】3.收拢人心,人都有感情,逢年过节的发点礼物或者购物卡的表示下都行。你一句话不说,一个字不提,员工会觉得我在这里就是被利用的机器,该走还是会走,绝不留情。
我这人吧,被骗进去过传销,也是自己脑子转得快,加上我脾气特别倔,硬是配合另外一个老哥打出来的,我最烦工作的地方叫我家人或者什么,或者叫我做那种跟传销有点相似的东西,没法形容那种感觉,有点想打人,我没有暴力倾向,但就是听不得,赚钱的方法老多了,这样赚的特别多吗?不见得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2-3-12 07:23:08 | 显示全部楼层
一个人最有能量的事情,不是找到赚钱的项目,而是心中涌现了神圣的使命。使命感是一个人和一个组织存在的最大理由和持续的源动力!使命感是凝聚众人最崇高、最神圣的理由!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2-3-12 13:13:40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们的企业家要善待员工,与其做很多的所谓的慈善工作,还不如真正的善待自己的员工。善待自己的员工,是最大的慈善,最大的企业责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2-3-13 16:51:00 | 显示全部楼层
社会企业家生态论坛的目标不仅仅是赚钱,还有对社会的责任、爱、使命,才是这个论坛最终要取得的。我们必须要知道自己存在的意义。我们要有自己的目标,但是为什么有这种目标?因为这个世界需要更多的爱。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2-3-13 18:26:33 | 显示全部楼层
企业的社会责任是什么?第一个就是要有钱,要赚钱、盈利,企业盈利才可以发展,才可以带来就业,给员工发放工资,回应社会的需求,让社会繁荣。第二个就是企业里的每个人都应该了解企业的使命,每个人都应该与企业发展连接起来,如果企业赚钱,大家也赚钱,一荣俱荣、一损俱损,让企业成为一个大家庭、一个利益共同体。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2-4-1 17:33:55 | 显示全部楼层
在面对困难的时候,要记住这三句话:让都市读懂大山、让未来读懂过去、让世界读懂中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账号

本版积分规则

精彩推荐

让管理企业更简单

  • 反馈建议:麻烦到企业之家管理处反馈
  • 我的电话:这个不能给
  • 工作时间:周一到周五

关于我们

云服务支持

精彩文章,快速检索

关注我们

Copyright 企业之家  Powered by©  技术支持:飛    ( 闽ICP备2021007264号-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