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没什么说的,我原来就在平安上海电销中心干过,各种加班,什么听别人录音,什么学习什么培训,去你mua。我就不一样了。你说任你说,我不听就是了,再牛逼你能拿我怎么样?开了我?过的可舒服了[吃瓜],还加班,主管说什么开个会干嘛的,超过下班半个小时我就说有事必须去办,有时候主管还:你确定吗。搞笑,我当然确定,根本不理她,每日时常打够了,话术也算都用了,坑不到人怪我咯。去你mua的想让我加班,不可能。
开头小编说几句:开公司最怕头脑发热,再没有任何业务基础的情况下就立马上项目了,当然了这之间也要分有实力的老板和没实力的老板,在企业实际经营过程中,足够优秀的创业者才能引领企业成长。至于好的赚钱的项目是不缺的,缺的是能实现项目目标的人才。作为管理者,对于人力、财务、组织等管理经验就要好好学一学了。
导读:中国有句古话,叫作“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当团队里有人离开的时候,肯定有不少领导会拿这句话来安慰自己。但我觉得这句话有误导,因为他把营盘和兵的关系,也就是公司和员工的关系完全看成是单纯的雇佣关系了。
中国有句古话,叫作“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当团队里有人离开的时候,肯定有不少领导会拿这句话来安慰自己。但我觉得这句话有误导,因为他把营盘和兵的关系,也就是公司和员工的关系完全看成是单纯的雇佣关系了。
其实不然,对于一个公司,尤其是对创业团队来讲,如果公司和员工只是雇佣关系,如果每个员工都把自己做的事情仅仅当作一份工作,当作一种养家糊口、解决财务问题的工具,那么这个营盘绝对不会是铁打的,而是纸糊的,稍有风吹草动,就会坍塌。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使新型业态不断呈现,对一些行业和企业时不时产生颠覆性影响。因此,企业有强烈的压力要去进行组织升级和创新。与原来的资本驱动的创新不一样,互联网时代的创新是人才驱动,核心在于如何激发人的创造力,这就需要一系列的激励机制,而不仅仅是高工资。这也促成了越来越多的“大个子”企业纷纷建立内部创业孵化机制,鼓励员工内部创业,为推动企业战略转型、寻求新增长点,大企业日益倾向于鼓励内部员工创业,以此作为保持创新活力以及留住人才的关键和不断创新求生的利器。如今,不仅是互联网公司,万科、美的等传统大公司也纷纷开始了“裂变创业”的尝试,鼓励员工内部创业,一手抓成熟业务,一手抓新兴事业,激活企业活力,使其更富有生命力。
此外,现在国内大部分企业家都开始愿意与员工分享公司未来,把有能力的员工变成真正创业合伙人或者事业合伙人。奇虎360公司董事长周鸿祎曾说:“不会找合伙人,不配做创业者。”360公司从一开始就做了员工持股计划,最初员工持股比例达到40%,最后几轮稀释后,在上市前仍然有22%。这个比例在今天互联网公司中算是最高的了。在简单的雇佣制已经摇摇欲坠的今天,只有与员工分享公司未来、分享公司的梦想,才能找到真正的合伙人,才能真正激发员工的自主创造力。更何况,企业之间的分工协作越来越便捷,企业可以越来越小型化。大企业如果不进行内部创业,人才就会离职。因此,内部创业成为一种必然。
同时,更多的创业者也愿意留在企业内创业,因为这样不仅可以过把“老板瘾”,达到自我实现的个人目,还会得到企业的资金支持,还可以纳入集团的产业链中,借助集团的销售渠道、品牌、研发和生产实力等,新创业项目和现有的渠道、资源和技术产生协同效应。另外,由于与公司业务具有关联性,公司对创业团队又比较了解,经过内部立项的创业项目还可以获得某种独特的竞争优势。因此,内部创业是双赢,可以使得核心员工与公司的利益更趋一致,而不仅仅只是利益的雇佣关系。
内部创业将企业内部组织结构发生了一种历史性转变。母公司、总公司与子公司、分公司或者事业部之类的层级体制逐渐发生变化,进而被由多个具有极强创新能力的、松散的小型组织所组成网状结构所替代,组织结构向网络化和扁平化的形态演进,公司形成若干个微生态和创业圈,适应能力更强、反应更快。
如同阿米巴经营内部市场化与化小单位组织,有异曲同工之妙;把企业内部划分成一个个小的阿米巴经营,独立核算,自负盈亏;人人参与企业经营,组织变革上改变企业与员工劳资对立的关系,激发集体智慧为企业创造持续高利润。以内部交易市场化传递市场压力,灵活快速对市场变化做出反应。这与内部创业、股权激励可以达到一样的效果。但是,内部创业一旦没有统筹好整体利益与创新组织利益,效果可能适得其反,股权激励涉及经营所有权,容易产生内部纠纷,也并非长久之计。阿米巴经营在这两者之间,无疑是最安全高效的“内部创业”机制。
结尾推荐阅读观点:有哪些成本是老板们开公司前未曾预见到的?
每个人的工资成本乘2才是这个人实际消耗的成本,而IT业高工资是众所周知的,相当于每人每天坐着不动就要消耗1000元,项目不紧,工作安排不到位让员工闲着没有产生利润就是最大的成本。没有产生稳定持续的利润之前,扩张一定要谨慎,费用一上去就难以下来了,最后很容易被耗死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