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导航

轻率:人力资源管理的效能钥匙

[复制链接]
查看: 842|回复: 5
发表于 2021-10-22 10:49:1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再给大家透露一点哈,刚出社会那时候我在中国人保干过,有一天六点到了 我寻思到点了应该下班了(在那里每天固定加班到晚上八点是日常),毕竟今天的电话打完了,然后我收拾东西下班,结果一个老员工说:这么多人在加班,你好意思下班吗?这句话至今让我难以忘怀,甚至于一想起那个场面我都很后悔没给她一巴掌。
开头小编说几句:开公司最怕头脑发热,再没有任何业务基础的情况下就立马上项目了,当然了这之间也要分有实力的老板和没实力的老板,在企业实际经营过程中,足够优秀的创业者才能引领企业成长。至于好的赚钱的项目是不缺的,缺的是能实现项目目标的人才。作为管理者,对于人力、财务、组织等管理经验就要好好学一学了。

导读:新竞争环境下,企业内的各类职能管理早已水乳交融,人力资源管理也早已突破了选、用、育、留的边界,开始能够触及到以前由于横向分工和纵向分权而形成的“禁区”。

新竞争环境下,企业内的各类职能管理早已水乳交融,人力资源管理也早已突破了选、用、育、留的边界,开始能够触及到以前由于横向分工和纵向分权而形成的“禁区”。某种程度上,我甚至认为人力资源管理未来的活动边界应该是由HR们的能量来划定的。

HR们究竟应该管什么呢?不妨回溯人力资源管理的本质。人力资源管理实际上要做两件事情:其一,形成一个“组织模式”,定义“员工在什么位置(横向的协作关系和纵向的报告线)需要做什么事”;其二,形成一个包括配置(选、用)、培养(育)、激励(留)的“支持系统”,将人力资源放入“组织模式”,并持续影响其运作状态。

从产生人力资源效能的角度来说,组织模式显然比支持系统更为重要。形象一点,组织模式好比一艘船,只不过这艘船不是用实物建造的,而是用组织对于部门、团队、员工的职责定义来形成的,而支持系统好比对于船员的管理模式(选、用、育、留)。要想行驶得更快,显然是对船体本身进行改造更加有效。而在传统的理念中,HR们显然更关注支持系统,而忽略了组织模式,所以,他们才弄丢了那把关键的“效能钥匙”!

人力资源管理的效能钥匙

三把钥匙打开的效能之门

组织模式包括横向上的经营模式、纵向上的业务流程、整体上的组织结构和个体上的岗位系统。HR们能够决定岗位系统的设置,选、用、育、留的职能都建立在岗位分析的基础上,但是,这种对于岗位系统的作用却不是以效能作为目标的。而对于经营模式、业务流程和组织结构,HR们更只有望而却步。

经营模式包括业务战略和公司战略,前者是关于企业“应该生产何种定位产品”的战略,而后者则是关于企业“应该做什么领域,不该做什么领域”的问题。此类决策属于企业的终极命题,不属于人力资源管理作用的范畴。

HR们真正关注的应该是业务流程、组织机构和岗位系统。业务流程解决的是把工作“切块”的问题,岗位系统解决的是把人进行“分工”的问题,而组织机构则是将兼有两者,涉及“把人怎么组合和划分”并“分配到何种职责上”。围绕组织模式的这三个维度,现代的HR们完全可以有更多的玩法。

第一把钥匙—流程再造

流程再造的思路源自对于亚当斯密式分工的批评,认为这种分工将企业的任务不断拆分,生成了许多低价值的环节,为了流程而工作,反而失去了价值焦点。其具体方法有去除低价值环节、合并工作、设置责任人、给予员工决策权等,核心主张一是直接指向客户价值,二是减少了协调成本。这一方向显然是能够有效提升人力资源效能的。但是,在流程再造的实践中,我们却很难看到HR们的影子。原因在于,流程再造需要对于业务的深入了解,HR们自然无力企及,于是也就渐行渐远。

当前,HR介入流程再造也许出现了两个契机。其一是人力资源业务伙伴(HRBP)的模式开始盛行,HR们下沉到业务层面,直接参与对业务的支持,这让他们拥有足够的信息,而对于分工和激励,他们又是最擅长的,这足以赢得业务部门的信任。从另一方面说,业务部门虽然直接产生业务的数据流,但他们却根本无法直接处理这些数据流,更无法有效分析这些数据流和其它部门数据流的关系,他们也需要HRBP身后的人力资源管理平台。其二是业务流程重回模块化,即在重组之后的又形成了一轮细分趋势。模块化的意义在于,各流程环节之间可以独立运行,并行不悖,但这就需要有一个包括模块之间界面规则(上一个环节要向下一个环节交付何种标准的产品)的精密生产构架。一方面,界面规则即是知识,企业的知识管理职能又大多放在人力资源部。

我辅导的一个运输企业,其主要业务部门雄心勃勃独立进行流程再造,但当他们启动这项工程后却发现,对于新流程上的员工,他们根本无法提取有效数据进行绩效考核。有的是因为他们处理数据成本很高,有的是因为数据的出口不在本部门。另外,他们发现自己的流程改动牵一发而动全身,缺乏提前规划造成了对于其它模块的巨大冲击。于是,他们只能转向人力资源部门的ERP平台求助,并主要要求下派HR专家进行支持,最终在与人力资源部的协作之下成功实施了流程再造。

第二把钥匙—排班优化

排班优化是基于对现有流程的认可,认为在这一流程确定的框架内进行人员的合理调配,可以达到用尽量少的人完成尽量多的工作的效果。具体应用上,这种方法首先测算出工作中(以时间为横轴)的人员需求曲线,而后再以运筹学方法进行线性规划,设计出人员供给曲线,确保人尽其用。具体来说,这种方式通过更加科学地调配员工的劳动负荷,达到了两种效果:其一,减少了在岗等待时间,挤出了岗位人员冗余,减少了人工成本;其二,合理设置劳动饱和度(劳动饱和度=实际工作时间/在岗时间),合理搭配工作和休息时间,减少工作中的倦怠,使工作效率一直保持较高水平。这两者都直接提高了人力资源效能。

对于拥有大型生产系统的企业,排班优化的作用尤其明显。这类企业的生产流程相对固定,通过排班优化能够释放出更多的效能潜力。遗憾的是,大多此类企业在遇到生产负荷的问题时,首先想到的并不是排班优化。尤其我曾经调研过的一个企业,在产能急剧上升时,由于人工成本的限制,无法及时补充足够的人员,造成了员工工作负荷过重,生产运行极度不稳定。于是,他们引入了员工援助计划(EAP),一系列的心理辅导和周边支持活动后,员工的心理负担并未减轻。一位员工在我访谈时对我说:“任你花活再多,我的问题没有解决嘛,我还是这么累!”人力资源部的管理创新也被认为是华而不实。在我的建议下,他们进行了排班优化。结果,员工被高效利用,虽然平均在岗时间降低了12%,但平均实际工作时间反而增加了3%,完成的工作量增加了5%,人力资源效能提升9.5%。最奇妙的是,居然有86%的员工认为自己的工作量减少了。

第三把钥匙—组织再造

组织再造是对企业的组织结构进行再造,一方面调整业务单元的工作任务,另一方面调整对其的业绩考核方式。这类调整针对那些在科层制的非精密考核中昏昏欲睡的业务单元,意图用结果指标逼出其效能潜力。

国内海尔的自主经营体(人单合一)模式和日本稻盛和夫的阿米巴经营是组织再造的精彩诠释。海尔的模式是以人为单位进行核算,价格信号由市场传入企业,并在企业中传递,部门与部门之间,员工与员工之间是交易关系,实行SST原则。例如,一名员工向另一名员工交付半成品,要么应该索偿(S),要么应该索赔(S),如果既没有索偿又没有索赔,就应该跳闸(T),说清楚了问题再继续运行。这种模式下,每个员工手中都有三张类似现金流表、资产负债表和损益表的财务报表,夸张一点说,每天回到家,看看自己的三张表就知道自己今天赚了多少钱。稻盛和夫的阿米巴经营模式则是将企业的部门定义为独立承担经营任务的“阿米巴”。其原理与海尔的自主经营体类似,但不同之处在于其使用了“单位时间核算”的模式来计量阿米巴创造的价值,而其也并没有将考核下沉到员工的层面。

从本质上说,组织再造的这种趋势是一种“内部公司制”,即把市场机制中运用价格信号调配资源的模式引入了企业科层中。HR们应该清楚,运用传统绩效考核方法,在既定的组织结构下考核员工贡献的模式只是南柯一梦,再精密的指标体系也无法达到市场中价格信号的激励作用,如实呈现科层制中员工活动的纷繁复杂。相反,这种对于绩效管理的执着只会不断增加企业的考核成本,或者使企业用若干个管理措施去弥补一个考核工具上的先天不足(如平衡考核结果造成的不公平感)。当企业使用“海尔式”的价格信号或“稻盛和夫式”的拟价格信号时,员工的贡献才能被精确显化,激励的作用才能无所不至。这种情况下,员工显然愿意承担更多的工作任务,因为这是在“经营自我”,而企业自然也愿意给予其更大、更柔性的任务空间(经营自主权)。如此一来,效能的提升就不言而喻了。

人力资源管理影响效能的路径已经再清晰不过,相信有野心的HR们会伺机而动。但当前的另一个现象让我担忧。一部分HR开始将效能模糊化,衍生出了战略效能、组织效能、领导效能等是是而非的概念,继续执着于那些“花活”。不明白,HR们难道还想重回被老板“边沿化”,只能对于自己的贡献自说自话的“记分卡时代”?

结尾推荐阅读观点:90后员工普遍不愿意讨好领导了吗?为什么?

你能力强,我跟着你,不说巴结,我愿意全新全意为你付出,学本事。你是个虚头巴脑、平平凡凡虎领导,我工作干完不出错,下班走人挺对的起你。你是个阿谀奉承还耍心机上位的领导,对不起我的工作时间都在思考自保,思考跳槽,谁理你。 我们90后认理,不认铁饭碗,我们更洒脱一些。
这种聚会基本都是公司一年一度年终奖颁奖典礼或是鼓励员工并宣扬像新人宣扬企业文化。线上开会,线下直播给全体员工观看,一般能亲自到场聚会人都会涨工资,且如果表现具有"狼性"还能有额外奖赏,场上会有各个门店的老总(区域经理或CEO)颁发奖学金给表现出众或大型比赛得奖的老狼。仪式末尾会有隆重的盛宴来填饱小狼的肚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2-3-23 21:45:59 | 显示全部楼层
最优秀的领导者是最优秀的观察家,他们只是比常人更加留意身边的事情。因此,换种眼光去看习以为常的事。寻找差异和特征,留意事物运转的模式,多角度地看问题,寻找未被满足的需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2-3-27 22:15:56 | 显示全部楼层
任何企业顺应时代发展的趋势来看,没有永远成功的企业,只有时代成功的企业,所以趋势当中寻找洞见,能不能选择我们的战略决策,选择比努力重要。无论是做企业还是个人分享上,一定要明白最终的结果都是要退出,离开这个世界、退出行业的成长周期。想到退出才能够不忘初心,才能方得始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2-3-28 05:16:18 | 显示全部楼层
最优秀的领导者是最优秀的观察家,他们只是比常人更加留意身边的事情。因此,换种眼光去看习以为常的事。寻找差异和特征,留意事物运转的模式,多角度地看问题,寻找未被满足的需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2-3-29 17:01:39 | 显示全部楼层
事实上执着的重要性是令人吃惊的:它的重要性在于它与克制和谦逊的美德相辅相成。克制与谦逊是刹车系统,而只装了刹车系统的车辆是不会跑得太远的。反过来,执着是一个加速器,但是只有加速器的车是危险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2-4-1 13:42:58 | 显示全部楼层
企业的社会责任是什么?第一个就是要有钱,要赚钱、盈利,企业盈利才可以发展,才可以带来就业,给员工发放工资,回应社会的需求,让社会繁荣。第二个就是企业里的每个人都应该了解企业的使命,每个人都应该与企业发展连接起来,如果企业赚钱,大家也赚钱,一荣俱荣、一损俱损,让企业成为一个大家庭、一个利益共同体。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账号

本版积分规则

精彩推荐

让管理企业更简单

  • 反馈建议:麻烦到企业之家管理处反馈
  • 我的电话:这个不能给
  • 工作时间:周一到周五

关于我们

云服务支持

精彩文章,快速检索

关注我们

Copyright 企业之家  Powered by©  技术支持:飛    ( 闽ICP备2021007264号-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