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更夸张,之前去一家公司,那边职位说是“影视招投”,其实就是让你装白富美,然后去骗那种有钱的老头子,跟他聊骚,骗他投钱,最恐怖的是,公司里真有一个女的装那个白富美,然后其他员工聊到约见面,就会让那个“白富美”去,而且这种一套下来,骗到的钱基本都是六位数,还美其名曰这是线上线下配合的o2o模式[囧],真的恐怖。
开头小编说几句:开公司最怕头脑发热,再没有任何业务基础的情况下就立马上项目了,当然了这之间也要分有实力的老板和没实力的老板,在企业实际经营过程中,足够优秀的创业者才能引领企业成长。至于好的赚钱的项目是不缺的,缺的是能实现项目目标的人才。作为管理者,对于人力、财务、组织等管理经验就要好好学一学了。
导读:索尼公司前常务董事天外伺朗的一篇《绩效主义毁了索尼》,曾一度引起轩然大波,人力资源管理界一些同仁经过检讨和反思之后,最后得出一个怪论“谁动绩效,谁先死。”
索尼公司前常务董事天外伺朗的一篇《绩效主义毁了索尼》,曾一度引起轩然大波,人力资源管理界一些同仁经过检讨和反思之后,最后得出一个怪论“谁动绩效,谁先死。”
天外伺朗将“激情集团”、“挑战精神”、“团队精神”在索尼公司的集体消失,归罪于“绩效主义”,其实索尼公司的绩效管理走入了“绩效主义”的误区:将“绩效管理”等同于“考核主义”。
绩效考核有它的必要性和价值。绩效考核指标能将组织目标进行分解,便于员工明确自身的目标和任务所在,从而产生达成目标的动机和意愿。员工会对目标和任务更加聚焦,也便于员工进行时间管理。
“考”就是出题,就是设定绩效指标;“核”就是结果与指标之间对照与审定。设定绩效指标是绩效管理的前期工作,绩效结果与指标之间的对照与审定是绩效管理工作的后期工作。如果只关注“考”与“核”,中间阶段缺失了,其后果是严重的,毁的不仅仅是索尼,而是一切奉行“考核主义”的企业。
企业给员工设定绩效指标,但是没有明确告知他们达成这些指标的因素是什么,需要什么知识、技能、素质、行为等等,更别说有针对性地对这些因素进行培养和提高。这种缺失会带来像索尼那样的“畸形”现象:因为要考核业绩,几乎所有人都提出容易实现的低目标,
“挑战精神”消失了。因实行考核主义,索尼公司内追求眼前利益的风气蔓延。这样一来,短期内难见效益的工作都受到轻视,从而埋下隐患。不仅对每个人进行考核,还对每个业务部门进行经济考核,由此决定整个业务部门的报酬,最后导致的结果是,业务部门相互拆台,都想方设法从公司的整体利益中为本部门多捞取好处,“团队精神”消失了。因为实行考核主义,为了应付当下的考核,从而动用了未来的资源,结果产生“寅吃卯粮”的现象。
由此可见,“考核主义”不能真正提升绩效。“谁动绩效谁先死”这一怪论的倡导者,要么就是在理解上将“绩效管理”等同于“考核主义”,要么就是在实践中曾经“死在”“考核主义”之下。“考核主义”反映了传统绩效管理的缺失:第一,在讨论绩效管理问题时,通常可能更关心工作的结果。总是在问:绩效的目标是什么?绩效考核的标准是什么?用什么方法进行绩效考核?绩效考核的结果怎样?第二,许多组织都使用它们的绩效管理和评估系统。它们变得更多地关注那些完成的表格和报告,而忽视了系统背后的真正目的。
胜任素质(胜任力)是在特定企业的环境中,在具体的工作岗位上,做出优秀业绩需要的知识、技能与行为特征,它是高绩效的基因。绩效目标是要安排可描述的任务或项目,它特别关注结果。胜任素质(胜任力)是有关员工怎样获得结果,何种个人技能、态度及行为对于企业和个人是最有效的。
结尾推荐阅读观点:90后员工普遍不愿意讨好领导了吗?为什么?
我是打工的,领导也是打工的。我巴结他能给我带来啥好处?在私营企业,员工涨个工资都得老板点头,领导点头毛用没有!或者领导根本不敢点头。领导啥主都做不了,我巴结他干嘛啊?讲好听点,他是个领导,讲难听点还没我们小员工混的自在。工资又不比我们高多少,还都是油腻中年男,搞不好哪天老板就认为他们“不努力,不是我兄弟”,饭碗还没我们拿得稳,我巴结他?就算要巴结,也是领导巴结我们,在公司裁员的时候,我们表现出舍不得的样子,搞不好能留他再在公司混几年,吃几年白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