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导航

懵懂:大健康时代来袭与零售企业的战略纵深

[复制链接]
查看: 690|回复: 5
发表于 2021-10-22 10:08:2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看完这个视频我不禁沉默了,让我想起了18年的春节后,家里人让我去一个公司上班,那个公司跟视频里的有一个特别像,又是跳舞,又是演讲的,我回忆了一下,那个公司的员工基本上是打电话,问一大本电话薄上的各个“客户”,需不需要本公司的产品,当时我跟几个年龄差不多但都不认识的人一起进的公司,那年,我18岁,我甚至跑到厕所,跟家里人打了个电话,我说,这真的不是传销吗?他们说,你不要在那里乱说,虽说是上班,但你最重要的是在那里学习,如果公司让你打电话啊之类的,你也慢慢学,特别是要跟他们一起,学会“讲话”。我现在想想,真是细思极恐,我要真变成这样的人,真就没有未来了(转自我上次在这种“企业文化”视频下评论的内容)。
开头小编说几句:开公司最怕头脑发热,再没有任何业务基础的情况下就立马上项目了,当然了这之间也要分有实力的老板和没实力的老板,在企业实际经营过程中,足够优秀的创业者才能引领企业成长。至于好的赚钱的项目是不缺的,缺的是能实现项目目标的人才。作为管理者,对于人力、财务、组织等管理经验就要好好学一学了。

“大健康”无疑是当下行业最热门的词汇,是药企对多元化发展、突破瓶颈的战略考量。因大健康产品的差异性,加之新版GSP出台,全面提升了企业经营的软、硬件标准和要求,使得行业变革加剧,准入门槛提高。而且,随着医改的继续推进,零售药店的平价模式无以为继,各地基层医疗机构和公立医院改革普遍实行药品零差率销售,其药品价格较零售药店还要低,完全市场化竞争的零售企业没有政府补贴,常处于不利地位。以上种种原因使得药企可能会抛弃原有的零售药店,而去考虑商超、专卖店等特殊渠道,也有不少零售企业积极谋求升级转型,但结果往往不尽如人意。

要想在夹缝中求生,零售企业在战略方面应做何调整?笔者就几种有代表性的零售业态作一分析。

健康管理中心

健康管理中心的定位应介于医院和药店之间,更多地扮演家庭健康顾问、营养师,慢性病康复指导等角色。

当下,老龄化社会的到来以及亚健康人群的日益增多,催生了人们对健康管理方面的需求。而国家药品价格的不断下调,药店单纯依赖药品谋利的模式早已一去不复返。健康管理中心的出现也就不足为奇了。以医疗器械、家用器械等产品为代表的健康管理中心的特点在于,产品附价值高,环境舒适体验度高,顾客群体以都市中老年顾客群体为主。其运作模式基于系列健康理念,为顾客提供诊断、治疗、用药、饮食、保健、亚健康管理等系列服务。此外,现代化、高科技的检测项目也是其经营亮点所在,主要包括基因、虹膜、经络、乳腺、血糖及血压等方面的检测。

由于健康管理中心对顾客体验、配套设施、营业面积以及消费能力方面有较高要求,所以选择此种业态的零售企业一般是百强连锁或区域龙头。其选址应定位在消费能力较强的一二线城市,依据城市商圈布局进行布点。

纵观器械市场,外企仍占据龙头地位,但其高昂的价格往往使得普通家庭用户望而却步。随着国内企业仿制能力提高,自主研发脚步的加快,一部分物美价廉的健康产品将会陆续上市,而健康管理中心也将会成为国内厂商的一个不错选择。

中医养生馆

中医养生馆是借助知名老中医坐堂,经营中成药、中药饮片、名贵滋补品以及养生保健类产品为主的零售业态。

中医养生馆的经营模式主要由三部分组成:聘请有资质的知名老中医长期坐堂审微恙,治未病,开处方;辅以药材加工、代客煎药等中医药特色服务;更重要的是,关联系列养生茶饮、药膳、保健酒等中医药衍生产品。一般来说,以中医养生馆为定位业态的零售药店,其中药销售额至少在50%以上。

与健康管理中心相对比,两者目标客户均为中老年群体为主,不同于前者现代化产品及健康理念运作,中医养生馆更多是中医药文化的传承熏陶。

两会传来最新消息,“中医药立法“从提出至今历经30年,如今离最终进入全国人大立法程序,只剩“最后一步”。这对于像同仁堂、片仔癀、云南白药、东阿阿胶、王老吉等一批中医药企业来说无疑是极大的鼓励和利好,这些企业均是几百年来中医药文化积淀的典型代表,品牌效应深入人心,进军大健康有其先天优势。

伴随中医药产业的规范和繁荣,相信以后会有越来越多的群体去关注中医药了解中医药。顺势应景,药诊店连锁、国医馆及养生馆等一系列以中医药文化为经营核心的零售业态将有所作为。

理疗保健会所

理疗保健会所是以中青年年龄段以及白领阶层为目标人群的业态形式,为这些人群提供减压、放松、康复、保健等各类服务。

高强度快节奏的生活工作环境下,职业病层出不穷,人们缺乏一系列个性化的放松、解压、锻炼的途径,而通过理疗可对颈椎腰椎、腿部足部等易劳损部位进行全面的调理恢复,零售经营者可以提供这样的一个体验平台。一方面针对不同人群制定个性化调理计划,另一方面可以搭配相关健康产品、家用器械、运动器械等。

与健康管理中心比较,除了定位人群不同外,器械产品的功能也从治疗偏向于调理、恢复、运动。关联口服类产品也不一定是药物,更多偏向于的是保健食品,如市场常见的蛋白粉、鱼油、螺旋藻等。此外,工作人员专业范围将更为广泛,如按摩师、针灸师、康复理疗师、营养师、健康顾问等,能够配合器械提供阶段性、周期性的理疗、运动方案,包括饮食搭配、康复套餐、运动计划。

针对服务对象及范围,环境体验,个性化的套餐以及会员制度是理疗保健会所服务经营的重点,适宜布点居民小区、社区附近,其周期性、稳定性的疗程套餐销售、充值卡消费将占到总体营业额的50%以上。

药妆店

“药妆”的概念来源于欧美,在发达国家和地区,消费者在药店购买功能性护肤产品和护理用品的现象极为普遍。

早在2003年,我国首批尝试药妆的药店就曾陆续出现,高毛利率以及和药品关联性强等优势使得药店经营者看到了转型方向。2009年前后,在行业内掀起一波转型药妆店的高潮,然而理想与现实存在很大差距,很多先行者成为先驱。

关于药妆店留给从业人员更多的是转型失败的思考,究其原因主要有这几方面:

首先,纵观整条价值链,国内药妆店受制于价值链两端。上游缺乏优质企业和产品,市场上仍以外企产品为主,如含有Q10、玻尿酸等成分的产品大多来自日本,以抗衰老闻名的优色林来自德国,而美国强大的研发致力于高科技产品的开发,以及源自法国的品牌薇姿、理肤泉等。下游消费者定位也存在问题,众所周知,药店主流消费人群以中老年消费者为主,而药妆的主力购买人群多为年轻人群,由于产品特点以及目标顾客的错位,尤其造成年轻消费者颇有微词。

其次,药妆店与药店经营管理模式大相径庭。产品特点方面,生病必须买药吃药,而药妆产品则无刚性需求;经营方面,药店往往注重高药品购进毛利率,这对于药妆产品则不一定适用;人员方面,药店自管理层到营业员多为医药背景,由于专业差异较大,无法给消费者提供合理专业的推介。

最后,市场不成熟,消费习惯需引导。虽然药妆兴起至今10年时间,但是药妆店一直没有形成本土品牌和体系化运作,无法引导带动市场快速发展。同时,消费者长期以来受传统消费观念桎梏,从而导致药店在转型药妆后无法把握方向,乃至放弃。

数据显示,国内药妆市场需求以每年8%的速度增长,而药店中药妆产品仅占到化妆品消费市场不到3%。所以说,在未来药店经营药妆产品的份额还很大。

结尾推荐阅读观点:小公司怎么样才能让员工有归属感?

公司小不可怕,怕的是公司没有前途。一个有前途的公司必须要有明确的经营目标,包括主营业务突出,岗位职责分明,商业模式清晰,存在绩效考核目标,薪酬激励制度明确等等。很大程度上,员工归属感从根本上是建立在员工的价值感获得认同的基础上的,不同的员工有不同的价值需求。年轻员工能够感受到有学习进步的机会与提升的空间,资深员工的价值能够得到尊重,不同层级的管理人员在管理权限能够得到尊重与维护。简单说就是总经理不要去插手部门主管应该管的事。小公司也应该有小公司的企业文化。我通常会建议他们装点一些绿色植物和字画,员工聚餐(建议AA制),聚餐是减少小公司人员勾心斗角的比较有效的手段。更主要的是团首的人格魅力,他的智商与情商,其中情商更为主要,归属感一定程度上来自于团首的人格魅力——对于小公司而言。
我这人吧,被骗进去过传销,也是自己脑子转得快,加上我脾气特别倔,硬是配合另外一个老哥打出来的,我最烦工作的地方叫我家人或者什么,或者叫我做那种跟传销有点相似的东西,没法形容那种感觉,有点想打人,我没有暴力倾向,但就是听不得,赚钱的方法老多了,这样赚的特别多吗?不见得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2-3-15 11:15:01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小企业在经济中所占的比重比较高,而且中小企业在社会上起着日益重要的作用,企业的社会责任是任何人都不能抗拒的事情,在过去的产业化年代,所有的企业只为追求利润而争前恐后,在这样的过程中,也暴露出许多的问题,比如说富人越来越富,穷人越来越穷,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差距也越来越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2-3-20 20:54:24 | 显示全部楼层
“每一个企业,都是一所大学,经营即教育。”不管多忙,人才培育绝对优先。造物先造人,老板是最好的老师,企业应像培育大树那样,点点滴滴、兢兢业业地栽培、灌溉,让员工从一粒种子成长为一棵大树,再到一片森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2-3-25 13:13:16 | 显示全部楼层
要想把企业做好,本质上只能靠一个方向,靠一件事情,这件事情就叫职业化,不管你是往上面走还是往右边走,还是往右上方走,你一定要想办法让大家按照制度、常规、约定来开展每一件工作。有制度按制度来做,没制度按常规来做,常规也没有就按约定来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2-3-28 14:54:38 | 显示全部楼层
奖励不仅要有物质的更要有精神的。只奖物质不奖精神,会让人唯利是图;只奖精神不奖物质,会让人缺乏狼性;双向激励才能获取团队最大的能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2-4-1 15:11:33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们也非常希望我们的资本界跟有梦想的创业者,一起看准大方向,现在已经进入了互联网+、+互联网、AI+、+AI的新领域,其实这个市场变化非常非常快。一定要看清总的形势的发展,同时也希望看到伟大的机会。如果做好资本运作,能融资能发展,有可能在很短的时间以内,把企业变成一个非常巨大的,不是中国的企业,而是世界的企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账号

本版积分规则

精彩推荐

让管理企业更简单

  • 反馈建议:麻烦到企业之家管理处反馈
  • 我的电话:这个不能给
  • 工作时间:周一到周五

关于我们

云服务支持

精彩文章,快速检索

关注我们

Copyright 企业之家  Powered by©  技术支持:飛    ( 闽ICP备2021007264号-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