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这个视频我不禁沉默了,让我想起了18年的春节后,家里人让我去一个公司上班,那个公司跟视频里的有一个特别像,又是跳舞,又是演讲的,我回忆了一下,那个公司的员工基本上是打电话,问一大本电话薄上的各个“客户”,需不需要本公司的产品,当时我跟几个年龄差不多但都不认识的人一起进的公司,那年,我18岁,我甚至跑到厕所,跟家里人打了个电话,我说,这真的不是传销吗?他们说,你不要在那里乱说,虽说是上班,但你最重要的是在那里学习,如果公司让你打电话啊之类的,你也慢慢学,特别是要跟他们一起,学会“讲话”。我现在想想,真是细思极恐,我要真变成这样的人,真就没有未来了(转自我上次在这种“企业文化”视频下评论的内容)。
开头小编说几句:开公司最怕头脑发热,再没有任何业务基础的情况下就立马上项目了,当然了这之间也要分有实力的老板和没实力的老板,在企业实际经营过程中,足够优秀的创业者才能引领企业成长。至于好的赚钱的项目是不缺的,缺的是能实现项目目标的人才。作为管理者,对于人力、财务、组织等管理经验就要好好学一学了。
任务控制必须成为管理者的一种工具:首先,了解工作和任务的区别;其次,对人员配置进行主动控制。某种程度上,工作设计这种工具是静态的。然而,它也有动态的部分,我称之为任务控制。
有时候,人们会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工作设计和任务控制是不是两种不同的工具?我比较喜欢把它们合在一起,因为一个好的工作设计是正确的任务控制的前提;反之亦然,没有工作,也就没有任务控制。现代组织实际上对任务控制了解不多。这是公司执行力弱的主要原因之一。这也是导致工作无效、忽视人力资源或人力资源配置错误的主要原因之一。通常,我们并不缺乏效率,但缺乏的是效能。德鲁克可能是在《管理的实践》一书首次进行这样的界定:效率是指以正确的方式做事,而效能是指做正确的事。
笔者认为,对于很多人来说,这种界定似乎是很有意思的文字游戏,并且当我们将它应用于讲座中时,可以肯定(尽管这句话已经变成一种老生常谈)这是一个笑料,听众们会哈哈大笑,至少会微笑。然而,它的含义当然要远比这个丰富得多。这不是文字游戏,而是真正的不同,这种不同就像成功与失败、投入和产出、工作和成果、正确与错误之间的差别一样重要。
有些事可以用100%的效率完成,但如果做的是错误的事情,就会100%的没有效果。用20%的效率做正确的事情,往往比用100%的效率做错误的事更有成效。这很明显,坦率地讲,甚至有点平淡无奇。然而,它非常重要,而且必须确保组织中的所有成员完全理解这个道理。所以,必须不厌其烦地宣扬这个道理。然而,遗憾的是,这种宣扬并不够。人们听一听、点点头,然后就把它忘掉了。所以,必须使用任务控制这种工具,或者换句话说,任务控制必须成为管理者的一种工具。在这方面,必须了解两点:首先,了解工作和任务的区别;其次,对人员配置进行主动控制。
工作和任务之间的区别:任务就是在未来一段时间必须首先完成的工作内容。从组织的视角来说,一份工作往往是一系列任务的集合。在某一个时点,员工可以认为:自己将无限期地执行这些任务(直到工作有所调整为止)。但是,这些任务并没有任何优先排序。我们没有办法进行一般性的优先排序,只能根据当前具体的情况来设定。
这样做的结果就是,全世界范围内相似岗位的工作描述几乎都是相同的。德国制造业中的一位销售经理的工作在本质上与日本的、美国的或意大利的同行都是相同的。并且,如果俄国人想提高自身经济水平的话,也必须用同样的方式来进行工作设计。也许它们在细节上会有所不同,但在本质上是一样的。
大多数工作不仅在全球范围内都是相似的,而且在不同行业间也有相似之处。保险企业的IT经理的工作与银行、贸易公司或制造业的IT经理不会有很大不同。甚至在非营利组织、公共管理部门、联合国、红十字会和慈善团体中,同样的工作都存在很多相似点。例如,它们的人事工作和财务工作就有很多相似之处,但会计工作不是这样,因为它在不同行业间有很大差异。
顺便提一句,在企业里是否需要工作描述这个问题,我们在这里不讨论。我个人认为它是必需的。但是,我很清楚工作描述的好坏差别所在,并且我知道,有些公司在引进了工作描述之后,除了助长官僚作风之外,一无所获。然而,我们必须通过某种方式来明确工作的性质;这种方式是订立雇用合同、(好的)工作描述还是别什么方式并不重要。有时候,只是通过实践工作经历及其日常事务、产品及技术或常识和经验,就足以明了工作的性质。无论如何,工作不明确及工作设计失误会对许多机构产生严重的不良影响:组织的运作会出现严重问题,并且除了进行精确的工作设计之外,这种问题无法消除。
结尾推荐阅读观点:员工辞职最主要的原因是什么?
当一个工作让人觉得生活无望; 或者从过程看,这份工作在给一个人或快或慢的积累负能量。这个负能量积累到此人的一个心理阀值后,就达成了离职的必要条件。 不说充分条件,是因为实际环境复杂,不是员工个人想走就走的,年终奖等阶段利益啊,人脉啊,title啊,公司阻扰啊,家庭经济环境啊,外界就业形势啊等等,都是成为是否实际离职的考量因素。 但,归根结底,魔由心生。人心不在了,就只剩下了一台被动的工作机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