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毕业去找工作,找到一个化妆品行业的,结果到了就是大清早的在那里放着很嗨的音乐,一伙人排着队,搞得像传销,我们是第一天来的,所以没进去,结束完以后由老员工带我们去试岗,结果就是背着一书包的产品去挨家挨户去推销,我中午吃饭直接就跑路,问了一下,基本都是18岁左右的,16都有!
开头小编说几句:开公司最怕头脑发热,再没有任何业务基础的情况下就立马上项目了,当然了这之间也要分有实力的老板和没实力的老板,在企业实际经营过程中,足够优秀的创业者才能引领企业成长。至于好的赚钱的项目是不缺的,缺的是能实现项目目标的人才。作为管理者,对于人力、财务、组织等管理经验就要好好学一学了。
所谓一线管理人员是指地区或区域经理、店铺经理、现场或工厂经理以及一线主管领导等人员。每一家公司都有一线管理人员,对于那些拥有分布式网络、办公地点和员工比较分散的行业来说,一线管理人员的作用尤其重要。在全球经济中占据了半壁江山还要多。一线管理人员所负责的那部分工作通常决定了客户体验的好坏。然而,在大多数时间里,一线管理人员就像是企业运作系统上的一些毫不起眼的小齿轮,进行决策时,灵活性有限,也没有多少创新空间。在大多数企业中,一线管理人员的工作仅仅是管理有限的几名直接下属,通常充当组织协调角色,将来自上层的信息传达给员工。
一线管理人员盯着具体事务,执行各项计划和政策,报告运营结果,如果出现问题或麻烦则迅速上报。换言之,一线管理人员的工作是传达决策,而不是制定决策,是确保政策得到遵守,而不是运用判断或酌情决定权,当然更不是制定政策,是监督改进措施的实施,而不是贡献想法,一线管理人员甚至不是改进措施的实施者,改进措施是由工人来实施的。这种运作机制降低了企业的生产率、灵活性和盈利能力。但是,情况还是有可能改变的。在那些成功放权给一线管理人员的公司中,由此带来的灵活性和生产率产生了强劲的财务回报。其中的关键在于,调整一线管理人员的工作内容,使其有时间、有能力解决所负责的店铺、工厂或矿井的特殊情况,预见到问题并在问题发生之前,予以消除,以及鼓励员工寻求机会,进行自我改进。在经济不景气时期,提高员工的生产率比平时更加重要
为释放团队的各种能力,任何一级的管理人员都必须在以下两项工作上花费大量时间:一是帮助团队了解公司的发展方向以及这一发展方向对团队成员的意义,二是在绩效方面对团队进行指导。在目前的一线管理中,这两项工作都做得很少。在这段时间里,管理人员常常不是真正在辅导一线员工。无论是企业还是其一线管理人员,通常都没有更高的期望。这些弊端源于工业革命初期,那时候,制造工作被细分成一个个高度专业化、重复且易于监督的任务,从而实现效能和效率的最大化。员工没有必要了解参与的整项工作的每个方面,因此,主管通常是擅长这项工作的人的作用是执行细化的标准和政策,实际上是充当员工和政策制定者之间的组织协调人。许多制造企业现在仍然采取这种做法,因为这种做法至少在短期内能够实现一线生产的高质量。许多服务行业也青睐这种做法,以做到为所有地点的所有顾客带来一致的体验。关注执行固然很重要,但如果只注重执行,长期来说,却可能产生不良影响。
对执行的专注导致没有时间来应对新的需求,更不要说考虑全局了。结果是,工作环境缺乏灵活性和激励性,从而难以做出改进,员工及其管理者都更容易士气低落,这些对企业来说都是沉重的代价。糟糕的一线管理对服务型企业尤其会造成有害的影响。在这些企业中,面向客户的员工的态度和行为与客户所感受到的服务质量之间存在因果关系。驱动绩效的3个因素:工作氛围,团队协作方式和做事方式,以及员工的参与感、投入度和满意度。领导力,尤其是监督指导的质量以及主管与其团队之间的关系的性质,对于上述每个领域的表现至关重要。显然,一线管理人员的典型工作模式和态度不利于产生良好的结果。即便是在一线管理方面做得很成功的企业,也容易忽略这样做的好处。
在那些做得最好的企业里,一线管理人员将60%~70%的时间花在工作现场,其中,有许多时间用在高质量的个人辅导上。
投稿/发稿/频道合作/广告投放 固话:010-61723361 EMAIL:mengxianghui@hc360 联系人:孟女士
结尾推荐阅读观点:员工辞职最主要的原因是什么?
当一个工作让人觉得生活无望; 或者从过程看,这份工作在给一个人或快或慢的积累负能量。这个负能量积累到此人的一个心理阀值后,就达成了离职的必要条件。 不说充分条件,是因为实际环境复杂,不是员工个人想走就走的,年终奖等阶段利益啊,人脉啊,title啊,公司阻扰啊,家庭经济环境啊,外界就业形势啊等等,都是成为是否实际离职的考量因素。 但,归根结底,魔由心生。人心不在了,就只剩下了一台被动的工作机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