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其实笑不太出来,不是他们的行为不可笑,而是我看到弹幕里有句话,背上没有孩子车子房子这些负担谁愿意这样,这句话确实把我刺痛了,现在年轻人“不思进取”可能就是不想这样吧,不想结婚不想要孩子仅仅只是想活得有尊严些,轻松些,我突然觉得我们这个社会如此大行其道真的对吗,人活的真的不像人,但回过头才发现自己也不怎么像个人,有什么资格笑他们呢?我没资格笑努力的他们,却也无法认同这样的方式,到底是哪出了问题?
开头小编说几句:开公司最怕头脑发热,再没有任何业务基础的情况下就立马上项目了,当然了这之间也要分有实力的老板和没实力的老板,在企业实际经营过程中,足够优秀的创业者才能引领企业成长。至于好的赚钱的项目是不缺的,缺的是能实现项目目标的人才。作为管理者,对于人力、财务、组织等管理经验就要好好学一学了。
张总终于住院了!压力、忙碌与无奈,使其接手营销系统半年后再也撑不住了!作为一个快消品企业的营销老总,那些半年前还历历在目的豪情话语,已经被现实打击得狼狈不堪!所谓的规划与改革基本没有推动,基本还是原来那一套在运行;所谓的新品上市,讨论了很多遍,市场部仍然没拿出可行的方案;渠道经销商的费用管理体系,磕磕碰碰做了些改变,却受到财务部的质疑,仍旧在受到经销商的继续抱怨;销售人员的积极性在刚开始的时候有所促动,可是不知到底什么原因,现在又是推一下动一下,回到了原来的轨迹!
宋总又坐着他的宝马车,来到了一线业务的现场,看看一线市场的进展状况,看看针对本月目标,在具体事务上是否还有他需要支持的。你不要以为他是忙的、担心的、被任务压的和逼的,其实,真正原因是:他是在办公室闲的!他,就是可口可乐某区域的老总。这是我在可口可乐公司销售部门期间,最喜欢遇见的事。因为他来到一线市场,我们不但可以聊聊天,从另一种环境中与领导交流,还能让领导真正了解市场,能真正促进业务成长。
何来云泥之别?
国内很多企业,主管即使搭上性命,员工仍然无动于衷呢!而越大的外企国际巨头,领导越“闲”?他们为什么如此之“闲”?
首先,核心问题是目标没有分解透彻。他们不是闲,他们的工作是真正基于事务发展规律,真正基于工作目标、流程、管理节奏和各层级的职责,从而使不同阶段、不同层级员工有不同的工作。他们的工作往往是在前端的战略规划和过程管理,而这些管理只是基本战略规划的计划、组织、指挥、督导和控制。可口可乐公司的领导,在将公司经营目标无穷极(即不能再分解)分解到了每个人、每个时间、每个产品、每个客户、每个区域,并针对每个目标进行了年度、季度、月度的策略制定、费用分解、人员执行步骤匹配后,就从计划、组织阶段进入指挥、督导与控制阶段,一环扣一环,使每件无论是最繁杂的还是最具体的事情,推进起来井然有序。上面案例刚好是到了督导与控制阶段,当然就显得“闲”到要去“闲逛”了!
反观不少企业领导,由于管理没有逻辑性与结构化,结果是从年头到年尾都在做规划,从头到尾都在做救火的工作,能不累死?
很多累得快要死的领导,你们不妨想想:如果你的经营目标没有完全分解到每个业务人员的每一个具体业务行为,那么你的工作安排是不是就没有到位,如果工作目标没有安排到位,那么,一线业务的工作是不是就有可能没有方向、没有目标?如果其又没有公司的政策与方案支持,那么,他的业绩达成是不是就可能打折扣?如果其没有受过培训,提升到达成目标应有的基本技能,是不是就可能又打了一次业绩折扣......这样,你的所有指令与安排,经过几方面的折扣,就可能推不动,最后“所有的猴子”其实都又重新回到自己的肩上!
其次,执行力不够,其实是管理能力未到。作为雪花啤酒曾经的管理人员,我认为其成功与其说是源于资本的力量与收购,不如说是管理与执行力的体现。放眼所见,员工工作井井有条,该紧张的时候(如每年的9、10月的各区域预算)非常紧张,而不该紧张的时候大家工作推进仍是到位与有效!
一个企业无外乎战略、策略、执行、管理这几个工作板块。
结尾推荐阅读观点:员工辞职最主要的原因是什么?
当一个工作让人觉得生活无望; 或者从过程看,这份工作在给一个人或快或慢的积累负能量。这个负能量积累到此人的一个心理阀值后,就达成了离职的必要条件。 不说充分条件,是因为实际环境复杂,不是员工个人想走就走的,年终奖等阶段利益啊,人脉啊,title啊,公司阻扰啊,家庭经济环境啊,外界就业形势啊等等,都是成为是否实际离职的考量因素。 但,归根结底,魔由心生。人心不在了,就只剩下了一台被动的工作机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