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住在郊区,残破的求职公寓,为了家人,为了生活下去,丢人吗?他们不觉得,我们觉得而已,弱肉强食的社会,生活在底层,你可以反抗,再找份工作罢了,但是找工作的这几个月,也需要钱啊,没存款就忍着吧。大家不要被视频标题骗了。我是学医的,神经内科。毕业后在精神病院当主治医生,视频内的行为都是我们为院里的病人量身定做的康复操,目的是让病人活动康复治疗。根本不是什么公司的企业文化。
开头小编说几句:开公司最怕头脑发热,再没有任何业务基础的情况下就立马上项目了,当然了这之间也要分有实力的老板和没实力的老板,在企业实际经营过程中,足够优秀的创业者才能引领企业成长。至于好的赚钱的项目是不缺的,缺的是能实现项目目标的人才。作为管理者,对于人力、财务、组织等管理经验就要好好学一学了。
导读:公司的培训费应该用来培养更好的员工,不是培养更好的人;应该追求有效,而不是有趣。
公司的培训费应该用来培养更好的员工,不是培养更好的人;应该追求有效,而不是有趣。
算命和培训有什么不同?“定位”理论的发明者、营销大师特劳特①在2006年对美国式培训的总结,听起来好像是在说中国式算命。
“先是找到那些缺乏安全感或者觉得不幸福的人。给他们的问题提供一个答案,要用听起来智慧无比、实际上含混不清的语言来包装你的建议。要承认这是个糟糕的世界,不过不需要他们做实质性的改变就能解决。”
也就是说,解决方案要简单易行。就像算命先生的解决方案是护身符或者咒语,培训大师的解决之道是参加他们的讲座和工作坊,买他们的书和磁带。
要更好地竞争就要提升员工,这是对的。但是,特劳特发现,美国企业为了提升员工,把钱都花在了所谓的自我改善或称励志的培训项目上,这就错了。
根据特劳特的描述,我总结出美国式培训的三个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的代表人物是柯维②,被称为“美国历史上自戴尔·卡耐基③以来最热门的自我改善顾问”。他的《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在中国也是畅销书,自然也有以此为主题的培训和其他产品。柯维的要点是:“要充分发挥你的潜力,你需要打造性格。”
因此,这一阶段可以称为“性格”培训。
第二阶段的代表人物是罗宾斯④,他明星派头十足,会在烟雾和追光中大步登上培训舞台。他著名的培训是UPW⑤——“释放你内心的能量”,内容之一是被培训者赤脚走过热木炭。罗宾斯的要点是:只要采取了正确的态度,你就能做到任何事情。比如走过热木炭,关键在于态度,只需要很少的技能。
因此,这一阶段可以称为“态度”培训。
现在,美国式培训进入了第三阶段——“情感”培训。
就是引进那些战胜了失明、瘫痪或者其他生死考验的人作为演讲者,来鼓舞员工战胜一切困难。中国式培训跟美国式培训的区别是,顺序倒了过来,先是从这一阶段开始的——想一想以前那些身残志坚而事业有成的到处做报告的人们。
中国式培训除了“情感”培训是原创(当时还没有进入市场经济),“性格”培训和“态度”培训都借鉴了美国式培训的“成功”经验。一些中国公司,还从美国请培训师来培训,其中通常会包括脱离商业语境的人际游戏、角色扮演等“有趣”的内容。
在特劳特看来,这些培训都是浪费时间。如果员工想走热木炭、玩游戏,让他们用自己的时间,花自己的钱。公司的培训费应该用来培养更好的员工,不是培养更好的人;应该追求有效,而不是有趣。
特劳特的建议是,首先,从最基本的地方开始培训。
“很可能你的员工阅读存在问题,表达存在问题;写不好一篇备忘录,读不懂资产负债表;要么不会用、要么过度使用计算机。这些是应该开始做培训的领域。”
他举的例子是联邦快递,其培训完全围绕实现“隔夜快递”的目标展开,教员工如何高效率地递送和跟踪包裹。在海湾战争期间,美国军队的供应链体系复制了联邦快递的培训技术,因为有效。
然后,着力于更高的技能建设,尤其是营销和创新的技能。
特劳特赞扬了通用电气的培训模式,强调了受训者培训他人的重要性。在通用电气,1100名高级经理人会接受7天的密集培训,然后,他们再去培训下面数十万的经理人和员工。
特劳特的建议,不够高深莫测,也不够激动人心,也不够简单易行(建立通用电气那样的培训体系可不是容易的事情)。特劳特对自己的定位,显然不是算命先生或者培训大师。注释
①特劳特(JackTrout)1981年出版了和阿尔·里斯(AlRies)合著的《定位》一书,标志着营销史上革命性的“定位”理论的诞生。
②柯维(StephenCovey)为自我管理领域的管理大师,代表作为《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
③戴尔·卡耐基(DaleCarnegie,1888-1955)为早期的人际关系领域的管理大师。
④罗宾斯(TonyRobbins)为当今著名的培训师,英国已故的戴安娜王妃和美国前总统克林顿都曾经向他请教过。
结尾推荐阅读观点:小公司怎么样才能让员工有归属感?
其实我个人觉得,这个并不是单纯钱或者股票的问题。你想让员工有归属感,应该问问自己有没有真正把员工当自己人,当合作伙伴,当事业上的战友。战略上的决策是否让员工参与,不能参与的情况下是否能做到信息足够透明,是否真正做到没有等级差异,是否让员工了解公司的种种业务关系、机会、瓶颈以及危险。老板问一下自己,公司是不是到处有不能让普通员工知道的秘密,如果答案是肯定的话,那我觉得真只有傻子才会产生归属感。我们公司每个小伙伴都清楚地知道我们公司运作的大部分细节,项目收入,遇到的危险和挑战,每个人都清楚什么情况下我们能一起成功,什么情况下我们会抱团一起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