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其实笑不太出来,不是他们的行为不可笑,而是我看到弹幕里有句话,背上没有孩子车子房子这些负担谁愿意这样,这句话确实把我刺痛了,现在年轻人“不思进取”可能就是不想这样吧,不想结婚不想要孩子仅仅只是想活得有尊严些,轻松些,我突然觉得我们这个社会如此大行其道真的对吗,人活的真的不像人,但回过头才发现自己也不怎么像个人,有什么资格笑他们呢?我没资格笑努力的他们,却也无法认同这样的方式,到底是哪出了问题?
开头小编说几句:开公司最怕头脑发热,再没有任何业务基础的情况下就立马上项目了,当然了这之间也要分有实力的老板和没实力的老板,在企业实际经营过程中,足够优秀的创业者才能引领企业成长。至于好的赚钱的项目是不缺的,缺的是能实现项目目标的人才。作为管理者,对于人力、财务、组织等管理经验就要好好学一学了。
导读:我们不要做夜郎,也不要做大佬,要做一个商人,做一个精明的商人。
培训是一种高消费、高投入,如果运用的好,将会有高产出。国内的企业在培训方面往往走入误区:
1、自大型:我没有问题,我的能力很强,给我做培训简直就是开国际玩笑。这一类公司的管理层属于大老粗型,往往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不知道自己是怎么死的;老国企和私人企业居多;
2、吝啬型:认识到员工的知识、能力和态度是决定企业成败的关键,决定给员工培训,但在实际的经费的支持上很少,最好是员工自己掏腰包学习;对于这一类的公司,往往会留不住人才;民营企业居多;
3、盲目型:只要有培训,就让员工参加,花再大的代价也再所不惜。这类公司无疑是培训公司最欢迎的,但公司花了钱,收效却很差:员工的所有精力都花在了学习上,学习就是他们的工作任务,同时培训多了,边际效用会递减,另外不分类别、不分层次的组织培训,会相互抵消培训的效果,员工也不知道自己究竟缺什么;一些上市公司和知识型民营企业容易患这种病;
4、只看病不吃药型:只会对员工进行培训,但培训的总结、评估、行动计划执行的差,做完培训万事了结,这样培训就如同过往烟云;花了冤枉钱,没有取得效果;
5、经济效益型:根据工作业务的需要、针对员工的不足和长期发展计划,有目的、有计划的培训,同时对培训的效果经常进行评估,将培训的重点落实到实际行动计划中。这样的公司是最聪明的,以外企居多,有成型的培训体系、评估体系、行动体系。
我们不要做夜郎,也不要做大佬,要做一个商人,做一个精明的商人。
结尾推荐阅读观点:小公司怎么样才能让员工有归属感?
其实我个人觉得,这个并不是单纯钱或者股票的问题。你想让员工有归属感,应该问问自己有没有真正把员工当自己人,当合作伙伴,当事业上的战友。战略上的决策是否让员工参与,不能参与的情况下是否能做到信息足够透明,是否真正做到没有等级差异,是否让员工了解公司的种种业务关系、机会、瓶颈以及危险。老板问一下自己,公司是不是到处有不能让普通员工知道的秘密,如果答案是肯定的话,那我觉得真只有傻子才会产生归属感。我们公司每个小伙伴都清楚地知道我们公司运作的大部分细节,项目收入,遇到的危险和挑战,每个人都清楚什么情况下我们能一起成功,什么情况下我们会抱团一起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