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也遇到这样的上司,特么就直接问我这些问题,我就纳闷,入职他们承诺过的条件要求是什么,加班有加班费还好,没加班还想用努力做借口忽悠我,下班是我的时间,我回家能干嘛和他有什么关系,努不努力这也是我自己的事,我能完成手头工作就下班,回家我做点自己感兴趣的都是努力,并不是榨尽所有时间为工作才叫努力,加班多两个小时就是有加班费赶不上末班车还不够打车,何必这样辛苦自己,回家躺着睡觉都要比这强,谁爱努力谁留下努力就行。
开头小编说几句:开公司最怕头脑发热,再没有任何业务基础的情况下就立马上项目了,当然了这之间也要分有实力的老板和没实力的老板,在企业实际经营过程中,足够优秀的创业者才能引领企业成长。至于好的赚钱的项目是不缺的,缺的是能实现项目目标的人才。作为管理者,对于人力、财务、组织等管理经验就要好好学一学了。
导读:据笔者在日常的观察中发现,常常有一些企业的管理人员会冒出这样一种念头:企业的管理制度不可能让所有的员工都满意,因此,只期望让80%的员工满意就可以了。这种想法从表面上看争取了企业的绝大多数,但剩下的20%你就可以不管了?
据笔者在日常的观察中发现,常常有一些企业的管理人员会冒出这样一种念头:企业的管理制度不可能让所有的员工都满意,因此,只期望让80%的员工满意就可以了。这种想法从表面上看争取了企业的绝大多数,但剩下的20%你就可以不管了?
据笔者的观察发现,这个20%往往很容易产生抵触情绪,并在工作上明里支持,而暗里却持反对态度,使企业整个制度的管理维护困难加大,甚至在一定的程度上产生破坏的作用。
事实上,在一些企业里,很多的管理制度在执行过程中半途而废,或者是不了了之,其原因其实都是从这个20%的抵制开始的。由于这20%未被管理者真正纳入企业管理制度的视野,甚至被管理者有意识地晾在一边。因此,常常导致这20%的员工对管理制度认识的偏差或误判,出现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局面,使企业管理无法分辨出到底谁是谁非,给企业带来不应有的损失。而且,一次失败的管理制度的实施,给企业所造成的影响也是长期的。
如何化解这20%的抵触,对于企业来说,是一个非常值得关注的问题。笔者认为,企业管理者首先要树立依靠全体员工的观念。一个企业的发展与进步,光靠部分人或依赖所谓的80%的员工,是不够的,必须要充分调动全体员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尤其是在企业管理制度的实施过程中,必须赢得全体员工的认同和支持,最大限度地消除企业员工中的抵触情绪;其次,在企业制度的层面上,要充分考虑到企业员工的责任与利益,即使有个别员工的要求无法满足,也要尽可能地予以沟通与解释,并尽可能地采取一些其它措施予以弥补或缓解,尽量杜绝一些不满因素的存在或延伸;三是要在制度的层面上尽可能地注入一些人性的因素,使原本铁板一块的制度透出一点人性与亮色,从而使制度能真正地进入全体员工的心灵;四是要有针对性地了解和研究这20%员工的情绪,找出化解的策略与措施,千万不能任其自然发展,应该进行正面引导等等。
企业是全体员工的企业,只有全体员工真正形成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的局面,企业的制度管理才能真正发挥出应有的作用,企业在市场上的竞争优势,也才能真正地形成。
结尾推荐阅读观点:90后员工普遍不愿意讨好领导了吗?为什么?
我也是70后,我觉得你想法比较偏颇,你字里行间想表达的是我们70后普遍愿意巴结领导,但事实不是这样。 我做过公务员,在企业也做过,巴结领导这事真跟年龄没有必然关系,和行业性质、岗位性质和人有很大关系。 体制内,尤其是公务员,喜欢巴结领导的多一些,体制外少一些;管理运营部门多一些,技术部门少一些。在企业,我见过一些90后挺会拍马屁的,做公务员的时候,也有不少70后不巴结领导的,不是不会,就是不愿意,我就算一个。 所以这事只拿年龄说事一定是要偏颇的,而且巴结领导这事也看度,很多人天生会来事,习惯和善于夸奖别人,对谁都这样,对领导不一定是巴结,而是习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