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给大家透露一点哈,刚出社会那时候我在中国人保干过,有一天六点到了 我寻思到点了应该下班了(在那里每天固定加班到晚上八点是日常),毕竟今天的电话打完了,然后我收拾东西下班,结果一个老员工说:这么多人在加班,你好意思下班吗?这句话至今让我难以忘怀,甚至于一想起那个场面我都很后悔没给她一巴掌。
开头小编说几句:开公司最怕头脑发热,再没有任何业务基础的情况下就立马上项目了,当然了这之间也要分有实力的老板和没实力的老板,在企业实际经营过程中,足够优秀的创业者才能引领企业成长。至于好的赚钱的项目是不缺的,缺的是能实现项目目标的人才。作为管理者,对于人力、财务、组织等管理经验就要好好学一学了。
导读:在给各大公司培训的时候,老板们问得最多的一个问题就是,如何找到合格的员工?对于这个问题,我想有些难度。什么是合格的员工?每个公司对合格的要求都不一样!但我有一个简单的办法来检验某个公司的合格员工有多少。那就是在一场培训的过程中去观察……
1、知识老化
仗着自己资格老、行内声望高而不思进取,凭老本儿吃饭,这在上了年纪的培训师中比较多见。
点评:时下知识更新换代快,学员需要的不是培训师的名气,也不光是培训师的经验,而是实实在在的跟得上时势的知识与技能。培训师必须善于吸纳新知识,这不仅意味着自身的生存和发展,更意味着对学员的责任。培训师的自我增值不仅是向书本学习,更要向别人尤其是同行学习,而学员也是培训师不可忽视的学习对象,因为学员的有些经验也可以成为精彩的培训内容。
2、留有一手
有些培训师在培训过程中总是保留一些精彩的培训内容,来吊学员的胃口,使学员欲罢不能,以便自己有下一次授课的机会。
点评:从某种意义上说这种做法是对自己职业的亵渎,优秀的培训师是靠更新内容而不是靠保留内容来获得机会的。如果培训师经常这样做,学员一旦洞悉其动机必引起反感,也无时间奉陪下去。“培训一次,服务永远”应成为每个培训师恪守的理念。
3、故弄玄虚
既不具备丰富的知识和经验,也缺乏熟练的培训技巧,但为了显示自己“水平高”,往往大量运用一些连自己都不太熟悉的概念和词语,把简单的培训内容复杂化,使受训者一片茫然。
点评:好的培训师应深入浅出地讲课,而非浅入深出,故弄玄虚。对那些即使不是很好理解的培训内容,也能运用一些简单明了的语言表达出来,让受训者容易接受。
4、态度傲慢
以自我为中心,盛气凌人,口无遮拦,把培训变成批评学员的大会,动辄以纪律要求压人,使受训者产生抵触情绪。
点评:如果一个培训师因态度傲慢而令学员从心里排斥,这样即使内容再好,也不会有好的培训效果。相反,那些态度谦虚、有亲和力的培训师,更容易被学员接受和认可。
5、只讲不练
有些理论方面的培训内容特别是常识性的东西,学员都清楚该怎样去做,但培训师仍照本宣科讲一遍,浪费时间,或者讲起来头头是道,但没有什么示范操作和实习跟进。
点评:培训机构和培训师应创造条件让学员有实际操作、学以致用的机会,并在实习中加以指导,这样学员进步更快。
6、南郭先生
讲课东拉西扯,内容东拼西凑,学员听过后发觉什么也没学到。
点评:误人子弟。即使是名人,因事务繁多,也未必能讲好课,至于行外的名人更是“隔行如隔山”。
7、不善沟通
只管讲自己的课,学员需要学什么、学得怎样,从不关心,甚至不愿接触学员。
点评:开放的工作方式和良好的沟通能力是一个优秀培训师的基本要求。善于与学员沟通,做好与培训主题紧密相关的充分互动,能让自己在培训过程中准确有效地把好学员的“脉”,从而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乐于与学员做朋友,也是颇受欢迎的行为。
8、表达欠佳
这类培训师有着丰富的经验和深厚的知识,但由于缺乏较好的表达能力和培训技巧,使学员对培训内容不易理解和接受,令培训效果大打折扣。
点评:培训师必须过好语言关,这是个硬指标。不会表达,当然不受欢迎。
9、不会变通
由于某些原因,涉及到课程设置、计划目标及培训日程的变更,培训师不能有效配合和适应,影响培训效果。
点评:培训师应与受训者一起,确定优先考虑的事情和目标,及时把握培训需求,并制定行动计划以实现行为的改变,确保新目标的达成。这就要求培训师始终保持对市场和外在环境的高灵敏度,保持常新的思维状态。
10、控场不力
有些成人学员上课心不在焉,如随便讲话、打电话、发短信等,培训师碍于面子也置之不理。
点评:培训师既是“培训者”,也是“管理者”,要对培训活动进行计划、组织、控制和提高,包括运用各种激励手段和监督措施,以保证受训者实施个人学习计划,保证培训目标的实现。
结尾推荐阅读观点:小公司怎么样才能让员工有归属感?
工作方面制度合理,工作以外当做朋友相处。 有时候现代企业真的应该反向的向以往看不起的老国企老厂子或者是家庭作坊去看看。 当你谈制度、谈规矩、谈奖惩、谈现代的时候,有没有忽视你这个企业到底是什么行业、什么层次的企业。 老国企老厂子,在经营方面的确落后,但是家属院的设定让同事不仅仅是同事,还是邻居、亲戚、朋友,所以在人情和归属感方面,其实做的一直都非常好。 至少比现在鼓吹的部分创业企业,稍有问题立刻裁员,内部大多互相防备,嘴上你好我好关键时刻你死我活要强多了。 家庭作坊可以代表小公司,一般来说都是相互有依靠感,员工老板身份相对模糊,给人的感觉是为自己家做事。这样的团结程度必然要比通过制度来约束强。 钱是很重要的,但是感情也很重要。 我说的不一定就对,但是我觉得可以参考一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