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导航

探讨:三要素法练就管理真功夫

[复制链接]
查看: 1163|回复: 5
发表于 2021-10-25 10:06:5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我其实笑不太出来,不是他们的行为不可笑,而是我看到弹幕里有句话,背上没有孩子车子房子这些负担谁愿意这样,这句话确实把我刺痛了,现在年轻人“不思进取”可能就是不想这样吧,不想结婚不想要孩子仅仅只是想活得有尊严些,轻松些,我突然觉得我们这个社会如此大行其道真的对吗,人活的真的不像人,但回过头才发现自己也不怎么像个人,有什么资格笑他们呢?我没资格笑努力的他们,却也无法认同这样的方式,到底是哪出了问题?
开头小编说几句:开公司最怕头脑发热,再没有任何业务基础的情况下就立马上项目了,当然了这之间也要分有实力的老板和没实力的老板,在企业实际经营过程中,足够优秀的创业者才能引领企业成长。至于好的赚钱的项目是不缺的,缺的是能实现项目目标的人才。作为管理者,对于人力、财务、组织等管理经验就要好好学一学了。

导读:只要企业坚持天天“三要素”,天长日久,管理中的假动作就会逐渐杜绝,从而练就管理的真功夫。

只要企业坚持天天“三要素”,天长日久,管理中的假动作就会逐渐杜绝,从而练就管理的真功夫。

曾经参加过一个企业安全生产会议。一名生产员工由于未按《作业指导书》操作,导致手指被开料机切断。

当问起车间安全生产落实情况时,车间主管竟然理直气壮地说:“我已经多次要求员工一定要按操作规程作业,可员工偏偏不听,我有什么办法呢?”言下之意,他已经尽责。

这样的现象在企业随处可见。“我安排了”、“我要求了”、“我布置了”……这类的话也经常挂在各级管理者嘴上。

如此做管理、做领导,那不是太轻松、太容易了吗?

布置了、要求了、下指令了,但又没跟进、检查员工是否真正按要求做?效果怎样?

管理界有一句名言:下属不会做你期望他做的事,只会做你检查的事。

一件事情,无论你事前计划得多好,只要你不去跟进、检查、监督,最终的结果总会令人失望。

企业中常见如此现象:只做不管。每个人都在做事,但做了就算完成任务。至于做得好不好,到不到位,却没人去管。这就导致很多管理活动(如ISO、5S、绩效考核等)流于形式,发挥不了真正的作用,成了“假动作”。

这个时候需要祭出企业管理中的打假利器:三要素法,即标准、制约、责任。

东莞有一家钢构企业,主要经营厂房、仓库、大型体育场所搭建业务。从它的业务流程来看似乎没什么问题,就连企业管理人员也认为自己的管理还不错。当我们用三要素法对其诊断,却发现该企业运作流程中处处失控。

如订单结案环节。流程中虽然有结案这个动作,即由财务部门核算工程完工后所消耗的物料。但当问到财务人员:如果物料使用超标有没有处罚,节约有没有奖励?财务人员说没有。说明没有人对结果的好坏承担责任。

所以,它有制约,财务部门对生产部门进行结算就是制约。但物料应该使用多少,没有标准,因而也不存在追究任何人的责任,既无奖励也无处罚。管理的三要素在订单结案动作中,只有制约,而标准和责任缺位。

表面上看起来该企业一切正常,只要用三要素法去分析就发现它处处失控。同时有一个要素是所有环节都共同缺少的,那就是责任。该企业的核心问题就是责任缺失,它的责任系统相当于零。难怪老板纳闷:企业办了三年一分钱没挣。

可以简单地分析管理问题:任何一件事情你问他有没有标准(如何做)、有没有制约(谁检查)、有没有奖罚(担何责)。如果做一件事情没有任何标准,也没有人去检查,也没有奖罚,那么这件事情一定是失控的。

所以,三要素法既是分析失控的重要方法,也是建立控制系统的有效方法。没标准就建立标准,没制约就设立检查的环节并落实检查人、检查频次,没责任就要搞奖罚。为了将流程中各个环节都控制住,可以根据三要素的原则,设计实施一种叫“动作控制卡”的管理工具,既简便,又实用。

动作控制卡将任何一个管理动作都分解成如何做、谁检查、担何责三方面,做事的人和检查的人都持有这种小卡片,每个人都按卡片上的标准去做,使管理活动达到良好的控制效果。

有一家陶瓷集团,各生产基地推行“三要素法”收效显着。遇到刺头员工,企业流行一句话:只有“三要素”奈何得了你。

三要素,让做事、管事分离,同时,在每一个管理动作中都落实标准、制约、责任。它的核心就是管理要做循环:做完标准以后就要检查,检查以后就要奖罚。奖可以奖钱,罚不一定是钱。拿结果同标准之间的差距做个评价,这就是奖罚。

海尔的“日事日毕、日清日高”,就是每天评价、每天奖罚、每天提高。只要企业坚持天天“三要素”,天长日久,管理中的假动作就会逐渐杜绝,从而练就管理的真功夫。

结尾推荐阅读观点:90后员工普遍不愿意讨好领导了吗?为什么?

我也是70后,我觉得你想法比较偏颇,你字里行间想表达的是我们70后普遍愿意巴结领导,但事实不是这样。 我做过公务员,在企业也做过,巴结领导这事真跟年龄没有必然关系,和行业性质、岗位性质和人有很大关系。 体制内,尤其是公务员,喜欢巴结领导的多一些,体制外少一些;管理运营部门多一些,技术部门少一些。在企业,我见过一些90后挺会拍马屁的,做公务员的时候,也有不少70后不巴结领导的,不是不会,就是不愿意,我就算一个。 所以这事只拿年龄说事一定是要偏颇的,而且巴结领导这事也看度,很多人天生会来事,习惯和善于夸奖别人,对谁都这样,对领导不一定是巴结,而是习惯。
里面吼那个,就是公司最喜欢搞得拓展活动,请一帮所谓的教练训练你,问你们是团队还是团伙,不去还要算你旷工。当时喊我学设计大学毕业刚上班的时候,公司搞这个拓展,做了这个游戏叫打败大魔王,你要说出自己名字那些,然后有些人嘶吼那些,吼出来,所谓的扮演大魔王的人还是说:不通过,我听不见! 我当时去吼了,一下。他说他听不见,我脾气瞬间上来了:你是nm的聋子?啥子垃圾拓展,你们看可以说我是笨,但是不能用这种弱智活动侮辱我的智商! 然后当着全公司人转头开上我的奥迪A6L就辞职走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2-3-27 22:27:15 | 显示全部楼层
工匠精神是中国企业转型的必备条件,工匠精神不但代表着一种新的生产理念,它也是中国制造业的转型方向。从低端制造的迷茫中走出去,淘汰落后重复产能,加强技术创新,其最终的目的是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提升中国制造业的整体水平与形象。那些百年老店承担起了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责任,那些新兴的企业也加入行业,为建设中国更好的明天而奋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2-3-29 15:05:16 | 显示全部楼层
企业创新的关键是管理好过去、现在及将来的战略和创新需求。任何企业的时间和资源都很有限,一定要在管理过去的产品和流程,现今的运营需求,以及开创将来市场的新产品和模式三者之间找到战略均衡。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2-3-29 16:47:11 | 显示全部楼层
当管理者要辞退一个不合格的员工时,别为难、别折腾、别扣罚员工,直接一点,及时告诉员工,别浪费双方的时间,把该给的都给了。让员工体面地离开,是管理者的义务。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2-3-30 12:36:46 | 显示全部楼层
团队不害怕走远路,害怕的是不明确走哪条路。当发展战略不清晰时,导致各个层级盲目的忙,各个层级信息断档。所以企业成功的秘诀:从一而终,一以贯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2-3-31 03:03:29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们的企业家要善待员工,与其做很多的所谓的慈善工作,还不如真正的善待自己的员工。善待自己的员工,是最大的慈善,最大的企业责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账号

本版积分规则

精彩推荐

让管理企业更简单

  • 反馈建议:麻烦到企业之家管理处反馈
  • 我的电话:这个不能给
  • 工作时间:周一到周五

关于我们

云服务支持

精彩文章,快速检索

关注我们

Copyright 企业之家  Powered by©  技术支持:飛    ( 闽ICP备2021007264号-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