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导航

慎重:临危受命:CEO必须和时间赛跑

[复制链接]
查看: 1003|回复: 5
发表于 2021-10-25 08:22:3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以前不能感同身受,现在能理解,就是一群没多少选择的人好容易找到了群体认同感和自我的希望,近乎病态的把自己所认为的“希望”紧紧抓在手中。现代社会大多数人心里都有点毛病,或多或少,只是他们表现在了外面。我在深圳的中原地产刚过几个月,说是六点下班,实际上每天都要肝到11点之后,你如果正常下班,店长就会来问你,你回家有什么事呀,没事你回去干嘛,然后斥责你不努力,接着就开会点名批评你。
开头小编说几句:开公司最怕头脑发热,再没有任何业务基础的情况下就立马上项目了,当然了这之间也要分有实力的老板和没实力的老板,在企业实际经营过程中,足够优秀的创业者才能引领企业成长。至于好的赚钱的项目是不缺的,缺的是能实现项目目标的人才。作为管理者,对于人力、财务、组织等管理经验就要好好学一学了。

人人对商界东山再起的神话总是津津乐道。毫无疑问,成为某企业的“救世主”同样也会给个人事业的发展大大加分,这也是众多高管愿意加盟“问题公司”,并期望大展身手的原因。

但是,接受这种挑战的CEO们所要承受的时间压力也许是他们之前从未经历过的。尤其是当今社会“及时满足”盛行,一旦涉及投资回报,他们必须在短时间内就能有所建树;要知道,在获取信息异常方便的今天,监督企业的发展进度并非难事。

最近,一些CEO们终于耗尽了股东的耐心,被“扫地出门”。例如,雅虎(Yahoo)前任CEO 卡罗尔-巴茨在本月早些时候不幸被解雇。在股东们的眼里,任职两年的巴茨并没有让处境艰难的雅虎重振昔日雄风。

同样,美国在线(AOL)的股东们正对蒂姆-阿姆斯特朗的复兴战略忧心忡忡。据悉,AOL最近几个季度的收入情况很不理想,许多业内人士都迫切希望看到AOL取得积极的进展。

但是,一家企业的复苏到底需要多长时间?高管猎头公司Wyatt & Jaffe总裁马克-谢斐给出的答案是8个季度。他说:“我记得以前的期限是16个季度,不过那是互联网泡沫出现之前。二十世纪90年代,我们会给人们更长的时间,因为,我们认为,要做成一件事就得花费更长的时间。”

美国西北大学凯洛格管理学院(Northwestern's Kellogg school of management)的管理学教授詹姆斯-施恩称,8个季度算是很慷慨了。新上任的CEO最多在四个季度之内就要做出显著的成绩。他不但要实现盈利,还要制定目标明确的计划,而这个计划要同时让专家、公司董事会和股东信服。

当然,扭转公司不利局面所需的时间与公司手头上可支配的资金直接相关。濒临破产的公司大多没有时间来追求重塑品牌这样高远的战略目标。但对于AOL这样的流动资金相对充裕、经营模式却过于陈腐的公司,回旋的余地稍微充分一点。

明确的衡量标准是关键

艾伦-穆拉利当初接手福特公司(Ford)并成功实现逆转,靠的就是当时注入福特公司的一大笔现金。2006年,艾伦-穆拉利加盟福特,第一时间就筹集到了230亿美元的资金,这也为穆拉利的复兴战略争取了时间。但更让人信服的是,人们一步一步,亲眼见证了这一战略的成效。穆拉利曾表示他将在保证福特高利润率的情况下,生产令顾客满意的汽车。为此,他关闭了福特公司业绩不佳的工厂,停止生产包括捷豹(Jaguar)和路虎(Land Rover)在内的令公司亏本的汽车品牌,并开始研发消费者负担得起的节能汽车。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追踪汽车行业的盈利状况改善情况相对而言要容易得多,在这一点上,穆拉利比其他行业的CEO更具优势。福特公司生产销售的是有形产品,这更便于投资者跟踪其生产成本的变化。

相比之下,如果处在阿姆斯特朗这样的处境,CEO们要啃下的骨头就硬得多。因为衡量一家数字媒体公司的成败往往要看它的广告收入,而广告收入源于广告浏览者的数量和点击率,但到目前为止,业界在这方面还没有形成明确的模式能确保实现目标。因此,阿姆斯特朗不仅要整顿AOL的财务状况,还要致力于公司的转型——终止其盈利不断亏损的网络拨号接入业务,将公司转型为数字媒体巨头。因为数字媒体行业的盈利模式极其不确定,所以衡量阿姆斯特朗成败的标准,比如网站的关注度,就略显空泛。

如果CEO想让自己制定的战略站得住脚,就不能简单地套用一些衡量标准,关键是让人明白为什么要达到这些标准,无论这些标准是什么。例如,如果某位CEO宣布重组公司的销售队伍,并坚持到最后,当然可以赢得一定程度的信任。但是,如果这位CEO能用实实在在的数据说明这一举措将有助于公司在竞争中取得优势,他将更容易赢得股东的信任。

结尾推荐阅读观点:员工辞职最主要的原因是什么?

当一个工作让人觉得生活无望; 或者从过程看,这份工作在给一个人或快或慢的积累负能量。这个负能量积累到此人的一个心理阀值后,就达成了离职的必要条件。 不说充分条件,是因为实际环境复杂,不是员工个人想走就走的,年终奖等阶段利益啊,人脉啊,title啊,公司阻扰啊,家庭经济环境啊,外界就业形势啊等等,都是成为是否实际离职的考量因素。 但,归根结底,魔由心生。人心不在了,就只剩下了一台被动的工作机器。
这种聚会基本都是公司一年一度年终奖颁奖典礼或是鼓励员工并宣扬像新人宣扬企业文化。线上开会,线下直播给全体员工观看,一般能亲自到场聚会人都会涨工资,且如果表现具有"狼性"还能有额外奖赏,场上会有各个门店的老总(区域经理或CEO)颁发奖学金给表现出众或大型比赛得奖的老狼。仪式末尾会有隆重的盛宴来填饱小狼的肚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2-3-20 13:29:58 | 显示全部楼层
商业质量提升的三个标准,第一,产业要有正能量,为国家、为祖国、为人民、为社会创造更多真正的价值。第二,企业要有创新精神,要有专业主义的创新来营造企业的未来。第三,企业的信誉要经得起时间的检验,要经得起历史的检验,而不是今年赚了钱,企业就没有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2-4-2 21:26:37 | 显示全部楼层
好制度让好人坚定地留下来,让他找到做好人的价值和快乐,拥有持续做好人的力量;好制度让坏人赶紧走出去,让他觉得留下来没有价值,而且是一种痛苦,让其自动放弃。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2-4-4 04:20:11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国已经进入到了新经济发展时代。社会问题的解决,仍然需要一些个人对个人的帮助,需要这样的创新技能,需要这样的倡导,这就是我们社会企业的问题,我们相信很多的社会企业家在中国是很好的企业家,我们需要你们这样的天才,能够适用于我们社会问题的解决。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2-4-4 04:54:50 | 显示全部楼层
系统性地将外部人员纳入高级管理层以下的职位,并允许他们逐步培训和重塑高级管理层的思维,这有时会刺激文化变革。当外部人员接管某小组,重塑这些小组的文化,并使其变得非常成功之后,此时再去创建一个组织工作的新模式,这很有可能获得成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2-4-5 02:39:25 | 显示全部楼层
每一个企业,都面临着画两条曲线。第一条曲线叫财务曲线,就是怎么样赚钱;另一条曲线叫价值曲线,就是到底我们给这个社会贡献了什么样的价值。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账号

本版积分规则

精彩推荐

让管理企业更简单

  • 反馈建议:麻烦到企业之家管理处反馈
  • 我的电话:这个不能给
  • 工作时间:周一到周五

关于我们

云服务支持

精彩文章,快速检索

关注我们

Copyright 企业之家  Powered by©  技术支持:飛    ( 闽ICP备2021007264号-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