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最后那种才是最可怕的。他们用悲情音乐和话术搞氛围,利用你的亲情、友情、爱情、善良、温柔、同理心,激发你的内疚、疯狂、歇斯底里。最终目的只是为了更方便的管理,可是人最本真的情感却被亵渎了。今天看那些招聘信息好多公司都这么写:员工福利:缴纳五险, 月休4,法定假日,按时发薪;现在企业都这么不要脸了,把自己应该做的义务,写成员工福利?我还见过职位简介直接写,上班坐办公室吹空调,接接电话的。
开头小编说几句:开公司最怕头脑发热,再没有任何业务基础的情况下就立马上项目了,当然了这之间也要分有实力的老板和没实力的老板,在企业实际经营过程中,足够优秀的创业者才能引领企业成长。至于好的赚钱的项目是不缺的,缺的是能实现项目目标的人才。作为管理者,对于人力、财务、组织等管理经验就要好好学一学了。
导读:杜邦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狠狠地捞了一把,然而,杜邦没有被眼前的硕果冲昏头脑。早在大战初期,他们就敏感地意识到,战神阿瑞斯总有休息之时,到那时,杜邦的家业何以为继?
杜邦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狠狠地捞了一把,然而,杜邦没有被眼前的硕果冲昏头脑。早在大战初期,他们就敏感地意识到,战神阿瑞斯总有休息之时,到那时,杜邦的家业何以为继?
杜邦公司已经走到了十字路口,最直接的出路便是转产。于是,杜邦的总裁皮埃尔开始领导公司实行多样化经营,一方面紧盯着金融界,一心要打开新的市场;另一方面,必须为杜邦公司选择一个有扎实根基的新领域。
几经斟酌,皮埃尔毅然决定:要把杜邦公司创建成一个世界性的化学工业帝国。
这一决策不仅被子事实证明正确,而且巧妙。当时,美国工商界竞争激烈,各大财阀划地为牢,各自抢占了一个领域,只有化学工业依然薄弱。而财阀们尚未感觉到化学工业会比投资证券、钢铁、汽车之类的工业更赚钱。因此,杜邦选择化学工业,是因为它对形成垄断的阻力最小。
除此以外,化学工业所有原料都是制造军火所必需的,这样转产起来能够最大限度地减少损失,而且,一旦战争爆发,需要大量军火,也易于返回本业。事实上,“二战”爆发之时,杜邦顷刻之间就召集来300名火药专家,将庞大的化工帝国改造成全国最大的军工厂,简直创造了一个奇迹。
皮埃尔多种经营战略措施之一,就是通过买进生产相关产品的公司来扩大多种经营,另一个措施是加强了研究开发新产品的工作。他指示公司成立新的开发部,于1915年买下了制造油漆、塑料、搪瓷的阿林顿公司;1916年买下费尔菲橡胶公司;1917年买下了制造染料、油漆和重大化学产品的哈里林公司;不久又买进了五家化学公司,从而形成了杜邦化工帝国的雏形。
正是因为杜邦适时地从军为生产的旧壳中争脱出来,及时调整经营方向,才不至于带来战争结束后的萧条,而代之以杜邦又一个100年的辉煌史。
结尾推荐阅读观点:90后员工普遍不愿意讨好领导了吗?为什么?
我的前公司,微信群名字就是一个90后Hr取的,叫金粉世家。老板姓金。我是发工资后一天提的离职。群里正好在约发工资后去哪happy。我说我就不去了,一个要离职的人,不去扫大家的兴。这位90Hr开始走油腻腔,说什么只要一天还是同事,就是大家庭的一员。金爸爸会在聚会上发红包,抢个红包再走。本80后说了句,我没那么多爹,就退群了。80后,不是为了那点臭钱,也普遍不讨好领导。90后,如果能给够臭钱,讨好领导起来有创意得多。如果90后,都普遍不讨好领导了。说明90后,普遍钱没给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