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最后那种才是最可怕的。他们用悲情音乐和话术搞氛围,利用你的亲情、友情、爱情、善良、温柔、同理心,激发你的内疚、疯狂、歇斯底里。最终目的只是为了更方便的管理,可是人最本真的情感却被亵渎了。今天看那些招聘信息好多公司都这么写:员工福利:缴纳五险, 月休4,法定假日,按时发薪;现在企业都这么不要脸了,把自己应该做的义务,写成员工福利?我还见过职位简介直接写,上班坐办公室吹空调,接接电话的。
开头小编说几句:开公司最怕头脑发热,再没有任何业务基础的情况下就立马上项目了,当然了这之间也要分有实力的老板和没实力的老板,在企业实际经营过程中,足够优秀的创业者才能引领企业成长。至于好的赚钱的项目是不缺的,缺的是能实现项目目标的人才。作为管理者,对于人力、财务、组织等管理经验就要好好学一学了。
我认识几位老板,都是50、60后生人,他们高中没有毕业,勉强算是初中生,因为他们都是在半工半读年代念的中学,所学知识有限。他们都在90后开始创业,他们的企业在中国快速发展的十年间壮大了十倍,人员增加了几百人,但目前却碰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瓶颈-----企业没有以前发展快了,利润越来越薄了,新产品总是推不出去。虽然销售人员增加了不少,营销老总也招了,可还是没有多大起色,觉得现在企业竞争已经不像是过去那种产品竞争或者产量竞争。后来,听从了一些专家的劝告:要构建学习型企业,只有比你的竞争对手学得快、学得早你才能在市场上掌握先机。老板们觉得这点子不错,于是,他们坚信有付出才有收益这个道理,每年在深圳聚成等培训机构购买的课程价值就不下于50万,而且,老板们也尽量挤出时间外出学习,上北京、到上海、下深圳、奔广州,只要有好课程,一律不会放过。同时也聘请了不少的培训师到企业里授课。几年时间里,老板去的地方够多,眼界开阔了,但市场却变小了,利润还是一薄再薄,费用开销却年年增加。老板们苦恼不已!
有一天,我和其中一位老板闲聊,他把目前的困扰告诉我,我笑着跟他说,现在您公司重要的问题不在于老板您要学多少知识,也不在于您的员工要学多少文化,而是整个公司要先读懂市场。因为,市场现在已经变化了,营销环境变化了,市场已经不是原来的市场,而你们的营销模式还是原来的营销模式,产品只是换换包装而已,至于产品是否与市场对接没有人关心,也没有研究,你说你的市场能不下滑吗。老板听完我的话,好像恍然大悟,说他过去还经常下市场,现在有了营销总监、销售经理、市场经理后,自己是基本上脱离了市场第一线。其实,这不是某个老板的个性问题,而是很多老板的目前都遇到的共性问题。这些老板在他们的企业壮大以后,下市场一线的时间少了,对市场已经不太了解,有的老板还高高在上,坐在办公室里只听汇报,对客户反映的问题也听不进出了,对待市场已经失去了过去那种热情,更有甚者还宦官当政(财务控制市场,控制销售,秘书控制言路、控制思路),对业务员说的市场问题一概不理。然而,要搞好企业,做好老板,你不读懂市场是万万不能的,哪怕你请了很多职业经理人,因为最后拍板权还在老板您那里。所以,我认为无论是小老板也好,大老板也罢,做老板首先要读懂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读懂需求
没有需求就没有买卖,没有买卖就没有生意,这是谁都懂的道理。企业靠市场需求运转,市场需求是消费者的生理和心理产生的,所以,读懂需求须要对顾客的购买欲望、需要、购买方式、购买能力有所研究。
需求常分为功能性需求、可用性需求、可靠性需求、可支持性需求、设计需求、接口需求和物理需求。比如麦片的需求,就分为纤维类的、巧克力类的、老年人吃的、小孩吃的、纯天然的、加糖的等等,超市货架上不下于三十多种。
读懂需求就是在某个时间段内对自己的企业、产品、服务进行市场细分,锁定企业的目标市场,从而对企业、产品进行定位。在国内市场产大于销的形势下,每个厂家都不太可能满足所有的需求,只可能在其中某个方面做出自己独特的表现。在中山古镇有一家叫巨光电器有限公司的企业在这方面就做得较为出色。成立于1990年的巨光电器有限公司在“连玻璃灯都很好卖的90年代”就对自己企业进行了个性化的定位:聚焦于西班牙云石灯的生产和销售。
结尾推荐阅读观点:员工辞职最主要的原因是什么?
当一个工作让人觉得生活无望; 或者从过程看,这份工作在给一个人或快或慢的积累负能量。这个负能量积累到此人的一个心理阀值后,就达成了离职的必要条件。 不说充分条件,是因为实际环境复杂,不是员工个人想走就走的,年终奖等阶段利益啊,人脉啊,title啊,公司阻扰啊,家庭经济环境啊,外界就业形势啊等等,都是成为是否实际离职的考量因素。 但,归根结底,魔由心生。人心不在了,就只剩下了一台被动的工作机器。 |